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HSK考试中,选词填空是综合考察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一个重要题型。作为《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里规定的甲级词,“为”和“为了”经常同时出现在备选答案中,二者相近的形态和语义特征给应试者造成很大干扰。比如在“阳光为这了无生趣的小镇增添了几许亮光”一句中,为什么不能用“为了”,而在“为学好汉语,我来到了中国”一句里,“为”却可被“为了”替换。随着遇到类似例句的增多,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为”和“为了”的用法进行系统的分析。为此,我们查阅了多部词典和语法著作,发现绝大部分论著都认为“为”可表目的、原因、行为对象等,而“为了”只能表目的,但在搜集了大量书面语料和日常交际用语后,我们发现二者在很多地方都有交叉使用的情况。因此,本文拟对二者用法的异同进行分析,从而使其区别进一步明晰化,便于学习者掌握。
一、“为”和“为了”使用情况测查
事实是研究的基础,语料则是观点的支撑。为使本文结论有据可依,笔者考察了大量语料,力求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这些材料是不同时期、不同文体及语体作品的代表,从《为了忘却的记念》、《华威先生》等短篇,到《京华烟云》、《亮剑》、《乔家大院》一类的长篇,再到十七大报告这样正式的公文,在将近200万字的语料中,笔者搜集到关于“为”的用例4800余条,关于“为了”的用例380多条。但是,“为”的用例中不仅包括去声“为”作为介词的用法,还有更多的是读为阳平“为”的例句,由于数量太大不易于分析,本文着重对十七大报告和小说《亮剑》中有关“为”和“为了”的语料进行了比较统计,得出数据如下表。(见下)
通过对这两篇语料的精确统计及对200万字语料的笼统估算,可以看出“为”多用于书面语,尤其在正式的公文语体中更为常见,“为了”则多用在有口语色彩的小说里,人物对话中较为多见,比如同是表目的的用法,小说中使用“为了”的比例远高于公文语体。可见“为”比“为了”更加正式,使用范围更广,但“为了”用在口语中比“为”显得灵活自然,表达的意图也更加明确。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具体语料,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二、“为”和“为了”的相同用法
随着汉语的发展,古汉语单音节词逐渐向双音节演化,“为了”一词就是适应双音化发展趋势的产物,它承载着“为”的部分用法。“为”和“为了”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组常用的近义介词,“为”某些情况下可以替换成“为了”。
(一)表示动作或行为的目的。“为”和“为了”都有此用法。例如:
(1)为迎接老战友的到来,赵刚夫妇亲自挽起袖子和警卫员、公务员们一起打扫了房间。
(《亮剑》)
在这个句子中,“打扫房间”的目的是“为了”迎接老战友,句首如果用“为了”也不会使句义发生改变,因此,在表目的时,二者可以替换,但是,“为了”比“为”带有更强的目的性。例如:
(2)为了咱们的新中国,为了咱们的幸福,干杯!(《亮剑》)
单就语感而言,用“为了”使干杯这个行为目的更加明确,具有强调说明的效果,同时表达的情感也更为强烈,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物激动而喜悦的心情。但不可否认,即便效果不佳,该句用“为”也是可以的。
(二)表示行为动作或心理活动的原因,意
思相当于“因为”。用“为”表原因是毋庸置疑的,而“为了”表示原因的用法也由五四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口语中常见。例句如下:
(3)他为自己刚才的失态感到羞愧。
(《亮剑》)
(4)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背影》)
(5)为了这个缘故,宋国大夫向戍在晋、楚两国之间奔走。(《中华上下五千年》)
(6)为了今天的生日,他提前两天包下了聚仙楼。(《亮剑》)
例(3)是用“为”介绍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羞愧心理是因为刚才的失态而形成,可用“为了”替换。例(4)和(5)中的“为了”都是表示原因。单从字面上看,例(6)中的“为了”既是表原因,也是表目的。“过生日”是他包下聚仙楼的原因,而包下聚仙楼又是为了更好地过生日。当“为”和“为了”表目的时,往往渗透着当事人主观的意图,句义一般是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的,当“为”和“为了”表原因时,往往是客观叙述,无所谓好坏。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表原因的用法虽然还存在,但在现代汉语规范化引导下,在各种正式文本中趋向于少用,大多数已被“为”或“因为”取代,或是其用法兼具表目的的意义,如例(6);而且很多工具书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词典》所举的例句中,“为了”都是表目的的,《现代汉语词典》在“为了”的释义中还特别提示:注意表示原因,一般用“因为”,不用“为了”。这预示着“为了”表原因的用法或许会最终消隐。
三、“为”和“为了”的不同用法
除了以上相同用法外,“为”还可表示行为动作关涉的对象,意思相当于“替”或“给”。这项语法意义是“为”所独有的,结构往往是[为+服务对象]+动词+(受事当事),括号中是可选项。“为了”没有这种用法。二者的最大差别就在这一点上。举例如下:
(7)此案累及太大,我一时恐难出狱,书店事望兄为我代办之。(《为了忘却的记念》)
(8)我为祖国献石油。
(9)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十七大报告)
(10)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送来火种,使全世界得到温暖和光明。(《亮剑》)
例句(7)(8)(9)(10)均用“为”介绍出服务对象,说明“为”的这一用法时间跨度长,范围广,从五四至今,从公文语体到文艺语体一直在广泛使用。HSK考试中着重考察的语法点也在于此,这就是为什么在“阳光为这了无生趣的小镇增添了几许亮光”一句中选择用“为”的原因所在,“为了”一词没有介绍服务对象的语法意义。
在刘大为先生的《介词“为”为什么容易被误用》一文中,例(8)是作为一个误例分析的,文章认为该句的实际意思是我为祖国把石油献给祖国之外的某一对象,这类句子中的“为”是被误用的。在全面分析“为”的用法后,笔者以为这类句子是可以成立的,在例(8)中,祖国就是“献”这一行为的服务对象,是行为受益者,因为“为”在语法意义上不仅可表示为“替”,还可表示成“给”,相当于我给祖国献石油,或是我把石油献给了祖国。再比较一组例子:
(11)我为妹妹买了一件衣服。
(12)我为了妹妹买了一件衣服。
依据之前的分析,例(11)中的“为”是介绍服务对象,妹妹需要这件衣服,我给妹妹买了这件衣服,但我自己不需要,妹妹是我的服务对象,是受益者;而例(12)中的“为了”则用以表示行为目的或原因,我可能为顾及妹妹的面子或与妹妹有关的其他原因买了这件衣服,但妹妹也许不需要,我是“买”的受益者。
四、结语
“为”和“为了”作为一组近义介词,在现代写作及日常交往中都较为常用。本族人由于有较强的语感在使用中不会将二者混淆,但对其中的用法和规律也往往不知其然而困惑。本文从语体分布、语法意义、句法特征等角度对二者用法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其中隐含的细微问题进行了初步阐释,希望能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和对外汉语虚词教学提供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刘大为《介词“为”为什么容易被误用》,《语文建设》1997年第10期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
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
李晓琪、刘德联等《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通讯地址:071002
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
一、“为”和“为了”使用情况测查
事实是研究的基础,语料则是观点的支撑。为使本文结论有据可依,笔者考察了大量语料,力求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这些材料是不同时期、不同文体及语体作品的代表,从《为了忘却的记念》、《华威先生》等短篇,到《京华烟云》、《亮剑》、《乔家大院》一类的长篇,再到十七大报告这样正式的公文,在将近200万字的语料中,笔者搜集到关于“为”的用例4800余条,关于“为了”的用例380多条。但是,“为”的用例中不仅包括去声“为”作为介词的用法,还有更多的是读为阳平“为”的例句,由于数量太大不易于分析,本文着重对十七大报告和小说《亮剑》中有关“为”和“为了”的语料进行了比较统计,得出数据如下表。(见下)
通过对这两篇语料的精确统计及对200万字语料的笼统估算,可以看出“为”多用于书面语,尤其在正式的公文语体中更为常见,“为了”则多用在有口语色彩的小说里,人物对话中较为多见,比如同是表目的的用法,小说中使用“为了”的比例远高于公文语体。可见“为”比“为了”更加正式,使用范围更广,但“为了”用在口语中比“为”显得灵活自然,表达的意图也更加明确。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具体语料,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二、“为”和“为了”的相同用法
随着汉语的发展,古汉语单音节词逐渐向双音节演化,“为了”一词就是适应双音化发展趋势的产物,它承载着“为”的部分用法。“为”和“为了”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组常用的近义介词,“为”某些情况下可以替换成“为了”。
(一)表示动作或行为的目的。“为”和“为了”都有此用法。例如:
(1)为迎接老战友的到来,赵刚夫妇亲自挽起袖子和警卫员、公务员们一起打扫了房间。
(《亮剑》)
在这个句子中,“打扫房间”的目的是“为了”迎接老战友,句首如果用“为了”也不会使句义发生改变,因此,在表目的时,二者可以替换,但是,“为了”比“为”带有更强的目的性。例如:
(2)为了咱们的新中国,为了咱们的幸福,干杯!(《亮剑》)
单就语感而言,用“为了”使干杯这个行为目的更加明确,具有强调说明的效果,同时表达的情感也更为强烈,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物激动而喜悦的心情。但不可否认,即便效果不佳,该句用“为”也是可以的。
(二)表示行为动作或心理活动的原因,意
思相当于“因为”。用“为”表原因是毋庸置疑的,而“为了”表示原因的用法也由五四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口语中常见。例句如下:
(3)他为自己刚才的失态感到羞愧。
(《亮剑》)
(4)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背影》)
(5)为了这个缘故,宋国大夫向戍在晋、楚两国之间奔走。(《中华上下五千年》)
(6)为了今天的生日,他提前两天包下了聚仙楼。(《亮剑》)
例(3)是用“为”介绍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羞愧心理是因为刚才的失态而形成,可用“为了”替换。例(4)和(5)中的“为了”都是表示原因。单从字面上看,例(6)中的“为了”既是表原因,也是表目的。“过生日”是他包下聚仙楼的原因,而包下聚仙楼又是为了更好地过生日。当“为”和“为了”表目的时,往往渗透着当事人主观的意图,句义一般是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的,当“为”和“为了”表原因时,往往是客观叙述,无所谓好坏。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表原因的用法虽然还存在,但在现代汉语规范化引导下,在各种正式文本中趋向于少用,大多数已被“为”或“因为”取代,或是其用法兼具表目的的意义,如例(6);而且很多工具书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词典》所举的例句中,“为了”都是表目的的,《现代汉语词典》在“为了”的释义中还特别提示:注意表示原因,一般用“因为”,不用“为了”。这预示着“为了”表原因的用法或许会最终消隐。
三、“为”和“为了”的不同用法
除了以上相同用法外,“为”还可表示行为动作关涉的对象,意思相当于“替”或“给”。这项语法意义是“为”所独有的,结构往往是[为+服务对象]+动词+(受事当事),括号中是可选项。“为了”没有这种用法。二者的最大差别就在这一点上。举例如下:
(7)此案累及太大,我一时恐难出狱,书店事望兄为我代办之。(《为了忘却的记念》)
(8)我为祖国献石油。
(9)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十七大报告)
(10)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送来火种,使全世界得到温暖和光明。(《亮剑》)
例句(7)(8)(9)(10)均用“为”介绍出服务对象,说明“为”的这一用法时间跨度长,范围广,从五四至今,从公文语体到文艺语体一直在广泛使用。HSK考试中着重考察的语法点也在于此,这就是为什么在“阳光为这了无生趣的小镇增添了几许亮光”一句中选择用“为”的原因所在,“为了”一词没有介绍服务对象的语法意义。
在刘大为先生的《介词“为”为什么容易被误用》一文中,例(8)是作为一个误例分析的,文章认为该句的实际意思是我为祖国把石油献给祖国之外的某一对象,这类句子中的“为”是被误用的。在全面分析“为”的用法后,笔者以为这类句子是可以成立的,在例(8)中,祖国就是“献”这一行为的服务对象,是行为受益者,因为“为”在语法意义上不仅可表示为“替”,还可表示成“给”,相当于我给祖国献石油,或是我把石油献给了祖国。再比较一组例子:
(11)我为妹妹买了一件衣服。
(12)我为了妹妹买了一件衣服。
依据之前的分析,例(11)中的“为”是介绍服务对象,妹妹需要这件衣服,我给妹妹买了这件衣服,但我自己不需要,妹妹是我的服务对象,是受益者;而例(12)中的“为了”则用以表示行为目的或原因,我可能为顾及妹妹的面子或与妹妹有关的其他原因买了这件衣服,但妹妹也许不需要,我是“买”的受益者。
四、结语
“为”和“为了”作为一组近义介词,在现代写作及日常交往中都较为常用。本族人由于有较强的语感在使用中不会将二者混淆,但对其中的用法和规律也往往不知其然而困惑。本文从语体分布、语法意义、句法特征等角度对二者用法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其中隐含的细微问题进行了初步阐释,希望能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和对外汉语虚词教学提供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刘大为《介词“为”为什么容易被误用》,《语文建设》1997年第10期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
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
李晓琪、刘德联等《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通讯地址:071002
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