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的松引起白细胞增多――药物剂量、给药方法和持续时间对白细胞增多程度的影响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dom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质类固醇引起白细胞增多至少有2种机制:一是增加骨髓中储备的成熟的多形核白细胞释放到血循环中;另一是减少粒细胞从血液中移出.作者对80例患者进行研究,这些患者在用激素前未发现引起白细胞增多的并发症,化验未发现白细胞增多或异常(白细胞计数低于10,000/mm3).80例中天疱疮25例,肾病综合征25例,非嗜伊红细胞性哮喘15例,亚急性甲状腺炎8例及7例颞动脉炎者.在观察期间患者都未发生感染.激素给予的方式为每一患者在每日早晨一次服强的松,在每天早餐前和服强的松前定时取血进行白细胞计数.结果:一组50例病人给予大小不同但剂量恒定的强的松持续治疗,结果在第一天用药后白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可达20,000/mm3以上.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治疗的第2天到第7天,白细胞增加不明显.当按用药剂量大小进行分析时,发现每天用强的松40mg以下和40mg以上的患者白细胞增高程度和出现的时间无显著的差别.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SLE患者可以摸到表浅淋巴结,Du-bois报告占58%。清水报告12例、大熊8例中有5例可摸到。SLE淋巴管造影呈颗粒型(granulat-ion)。作者报告2例表浅淋巴结未触到的病例,淋巴管造影显示异常,对此进行探讨。例1,女,34岁,主妇。病程1月余,有蝶形红斑、脱发、口腔溃疡、关节痛。LE细胞阳性。尿蛋白阳性,有颗粒管型。表浅淋巴结未触知。符合ARA诊断标准有7项。淋巴管造影呈颗粒
泛发性硬皮病是以手指皮肤硬化和尖削以及指尖的小溃疡形成为特征的皮肤变化,但是如把这些病例作详细研究,可见除手指浮肿性硬化外,并有各种内脏病变和免疫异常,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有良好反应,Winkelmann(1971)命名为间质性硬皮病(MS).
期刊
近几年来洗必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皮肤感染,3年来作者对551例应用洗必泰病人进行斑试,试验用1%葡萄糖酸洗必泰(Chlorhexidine gluconate)水溶液按Finn chamber法进行,发现20例为阳性,其中6例为弱阳性(+),认为与洗必泰可能无关.
近来,在传统的药物引起的痤疮中,又发现一种由维生素B12引起的痤疮.它是一种极特殊的医源性痤疮.由于羟钴胺型(hydroxocobalamin)维生素B12的使用越来越广,医生务必对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所了解.1958年瑞士皮肤病学家Ade等首次描述了本病.之后,又有几篇报告肯定了他们的研究.作者观察了10例维生素B12引起的痤疮,主要见于女性.
期刊
素质:Cazenave(1851)当初指出的红斑狼疮(LE)多见于女性,现已众所周知。在生育年龄,女性与男性之比为15:1;在年龄较大时,女性仍为男性的2倍。女性易罹患本病可能与内分泌因素有关。据报导,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Klinefelter综合征(该综合征常并发SLE)的女性患者都有雌激素代谢异常。在B/W小鼠实验模型中,雄激素可抑制疾病过程,而雌激素则起促进作用。性激素的这种影响可能是
分枝杆菌的特征是脂含量高和存在各种不常见脂质。各种分枝杆菌脂的组分显示具有免疫佐剂的活性、抗原的作用以及调节细菌的表面性质。某些脂质(特别是分枝菌酸)其合成的机制,也许是抗分枝杆菌药物作用的重要部位。因此研究组织中生长的分枝杆菌特性对于麻风杆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作者利用各种分枝杆菌脂独特的性质,以使在宿主组织中脂质大量存在的情况下也能检测这些脂类。作者详细介绍了薄层色谱法的过程,各种脂质提取分析和
期刊
与其他结缔组织疾病相反,硬皮病引起神经系统病变特别是累及颅神经者罕见.Beighton等首次报导1例硬皮病伴发三叉神经感觉性神经病,Ashworth等和Kaltreider等相继分别观察了5和3例硬皮病并发三叉神经感觉性神经病.
目前治疗皮肤癌主要用浅部x线疗法和手术切除疗法.前者治疗Ⅰ~Ⅱ期皮肤癌虽可使93~98%的患者能完全临床痊愈,但眼角、鼻、耳廓等处的皮肤癌复发率可高达11~27%,且疗后不同时期可有辐射损伤.后者对外观(特别是面部)有时不满意,且复发率较高,为19~21%.其基本原因系手术没有达到根治程度.为避免上述两种疗法之缺点,作者对皮肤癌试用激光治疗.
尽管全世界广泛使用蒽林治疗银屑病,但其接触过敏反应极为罕见。仅有7例证实为接触变应性,1例为固定性药疹。作者见到另外1例,报告如下:31岁女性,无皮肤病史。因双手患多发性寻常疣求医。
期刊
水杨酸广泛用于局部治疗已多年,它是有效的角质溶解剂,也有抗细菌和抗真菌的作用,此外已证明它在皮肤中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虽然水杨酸经皮吸收的程度已经证实,但外用后中毒仍有发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