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缘分,叫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有一种相守,平平淡淡却不离不弃。
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初涉写作圈的小小菜鸟,在不断的投稿与被退稿之中,反反复复体味着写作带来的苦痛与快乐。那时的我,文字生涩稚嫩,也从未想过在文字路上能走多远。
忘记了如何在如林的期刊丛中发现了她——《妇女》杂志——或许是朋友介绍,或者是自己在网上找到一个投稿邮箱。那时有一个叫“细说心语”的栏目,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向自己爱着的人倾诉心曲。
那时我与夫君两地离分,常年来靠鸿雁传书,几百封信,筑起我们婚姻的幸福堡垒。那个栏目要求文字唯美细腻,情感真挚动人,我的第一篇稿子《幸福的红丝带》,几乎是一气呵成。那是我和夫君情感历程的真实记录,也是我与《妇女》杂志结缘的开始。
第一次投稿便大获成功,在得到责编侯亚娟老师的回复后,我竟激动得半夜无眠。自此之后,那些在心中尘封太久的情感,青涩的初恋,火辣的熱恋,绝望的失恋,由《妇女》杂志携带着走进千家万户。那些变成铅字的文字,不时飞来的稿费单,让我的写作热情高涨。不到两年时间,竟在上面刊发了十几篇文章之多。
2009年金秋九月,于我来说是一个难忘的美好季节。那是自写稿以来我第一次接到杂志社的笔会邀请通知,也是我35岁生命历程中第一次乘坐飞机,飞上万米高空。从桂林飞到沈阳,从中国的南端飞到北端。那不仅是一种时空距离的跨越,更是我视野与见识的一次飞越。在那次笔会上,我第一次结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美文作家、纪实作家,叶倾城、周海亮、王书春、海宁、黄了青梅……那时,他们都是我须抬头仰望的人。
更为笔会上杂志社编辑老师们的细心呵护而感动。因为是新人,又是第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文学交流活动,会议期间,我总是躲在角落里。侯亚娟老师像一位知心大姐姐,唯恐照顾不周到。还有其他老师,虽然不是我的责编,但一样热情有加。
有位老师曾告诉我:交流使人进步,写才是硬道理。那次文学笔会在我写作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它让我看到了写作世界的精彩,原来不只有失败与落寞,更有师友们的倾心相授、真诚交流。笔会回来,我写作的劲头更足。而这样写下去,竟然已经十年多。
为一本杂志,连续写稿十余年,在我的写作历史上也仅此一例。《妇女》杂志见证了我在写作路上的点滴成长。十余年,我和她,都经历了太多的悲喜沉浮,我经受过无数次被退稿的打击,经历过书稿无法顺利出版的煎熬;她经历了互联网新媒体浪潮的冲击,经历了纸媒的寒冬与低潮。好在,无论多么艰难,我们都不曾放弃。侯亚娟老师退休后,纤手暖老师接任了我的编辑,我则继续保持着自己以往的写作热情,总是提前一个月准备好下一个月的稿子。
“亲爱的,稿子过终审,发×期。”每个月十八号左右,便常有这样的消息从我的QQ里跳出来。是纤手暖老师报喜的消息。每个月八号左右,也会有取稿费的电话打到我的手机上,是杂志社的稿费到了。这于一位写作者来说,自是最动人的消息。但我更感激这些年来,我的责编老师们对我写作上的帮助。正是他们的鼓励与不厌其烦的指导,才有了我写作上的不断进步。
由当初一个青涩的小写手,到今天出版近二十本书,成为一名畅销书作者,我用了十余年时间,而这十余年时间,也正是我与《妇女》杂志相携相伴一路走过的时间。一声“感谢”,太过轻飘,唯努力,为读者,捧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方不负《妇女》杂志社十余年来对我的栽培。
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初涉写作圈的小小菜鸟,在不断的投稿与被退稿之中,反反复复体味着写作带来的苦痛与快乐。那时的我,文字生涩稚嫩,也从未想过在文字路上能走多远。
忘记了如何在如林的期刊丛中发现了她——《妇女》杂志——或许是朋友介绍,或者是自己在网上找到一个投稿邮箱。那时有一个叫“细说心语”的栏目,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向自己爱着的人倾诉心曲。
那时我与夫君两地离分,常年来靠鸿雁传书,几百封信,筑起我们婚姻的幸福堡垒。那个栏目要求文字唯美细腻,情感真挚动人,我的第一篇稿子《幸福的红丝带》,几乎是一气呵成。那是我和夫君情感历程的真实记录,也是我与《妇女》杂志结缘的开始。
第一次投稿便大获成功,在得到责编侯亚娟老师的回复后,我竟激动得半夜无眠。自此之后,那些在心中尘封太久的情感,青涩的初恋,火辣的熱恋,绝望的失恋,由《妇女》杂志携带着走进千家万户。那些变成铅字的文字,不时飞来的稿费单,让我的写作热情高涨。不到两年时间,竟在上面刊发了十几篇文章之多。
2009年金秋九月,于我来说是一个难忘的美好季节。那是自写稿以来我第一次接到杂志社的笔会邀请通知,也是我35岁生命历程中第一次乘坐飞机,飞上万米高空。从桂林飞到沈阳,从中国的南端飞到北端。那不仅是一种时空距离的跨越,更是我视野与见识的一次飞越。在那次笔会上,我第一次结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美文作家、纪实作家,叶倾城、周海亮、王书春、海宁、黄了青梅……那时,他们都是我须抬头仰望的人。
更为笔会上杂志社编辑老师们的细心呵护而感动。因为是新人,又是第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文学交流活动,会议期间,我总是躲在角落里。侯亚娟老师像一位知心大姐姐,唯恐照顾不周到。还有其他老师,虽然不是我的责编,但一样热情有加。
有位老师曾告诉我:交流使人进步,写才是硬道理。那次文学笔会在我写作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它让我看到了写作世界的精彩,原来不只有失败与落寞,更有师友们的倾心相授、真诚交流。笔会回来,我写作的劲头更足。而这样写下去,竟然已经十年多。
为一本杂志,连续写稿十余年,在我的写作历史上也仅此一例。《妇女》杂志见证了我在写作路上的点滴成长。十余年,我和她,都经历了太多的悲喜沉浮,我经受过无数次被退稿的打击,经历过书稿无法顺利出版的煎熬;她经历了互联网新媒体浪潮的冲击,经历了纸媒的寒冬与低潮。好在,无论多么艰难,我们都不曾放弃。侯亚娟老师退休后,纤手暖老师接任了我的编辑,我则继续保持着自己以往的写作热情,总是提前一个月准备好下一个月的稿子。
“亲爱的,稿子过终审,发×期。”每个月十八号左右,便常有这样的消息从我的QQ里跳出来。是纤手暖老师报喜的消息。每个月八号左右,也会有取稿费的电话打到我的手机上,是杂志社的稿费到了。这于一位写作者来说,自是最动人的消息。但我更感激这些年来,我的责编老师们对我写作上的帮助。正是他们的鼓励与不厌其烦的指导,才有了我写作上的不断进步。
由当初一个青涩的小写手,到今天出版近二十本书,成为一名畅销书作者,我用了十余年时间,而这十余年时间,也正是我与《妇女》杂志相携相伴一路走过的时间。一声“感谢”,太过轻飘,唯努力,为读者,捧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方不负《妇女》杂志社十余年来对我的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