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东西方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状况和影响

来源 :哲理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seh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东南亚历史发展急剧变化的时代。中国的朝贡体系在东南亚全面崩溃,西方殖民体系建立起来,同时东西方文化都扩大了在东南亚的影响。本文结合这一时期东西方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状况和影响,谈谈东南亚地区的“中国威胁论”。
  [关键词] 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东南亚;中国威胁论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4-0054-05
  
  东南亚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又处于亚洲大陆和大洋洲之间的连接带上,形成通往两大洋和两大洲的“十字路口”,一向被称为“东方十字路口”,是沟通亚洲、非洲、欧洲以及大洋洲之间海上航路的必经之地。东南亚在其特定的地理环境以及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先后接受了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东南亚是中国南方的近邻,是中国人民最早熟悉并与之交往的地区之一。从地理上看,中国同东南亚许多国家山水相连;从历史上看,中国同东南亚所有的国家都有长短不同,但总体看来是非常漫长的文化交流关系。自从东南亚的国门被打开以后,东南亚已被纳入近代资本主义体系,进入了国际社会。这是东南亚历史横向发展的一大突破。西方文明以强势的姿态进入这个昔日与世隔绝的世界里。“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东南亚社会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变化,社会的开放性与承受能力也明显扩大。”[1](P13)西方的科技、文化、思维方式冲击着东南亚文化生成的土壤,从而导致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从十六世纪起,东西方文化在东南亚这片土地上开始进行碰撞,展开激烈的角逐。并且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西方文化改变了侵入东南亚的方式,西方近代文化的传入使得东南亚的近代文化开始得到发展。而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扩大了在东南亚的影响。但是两种文化传入东南亚的内涵有质的不同,并使得东南亚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发展。
  
  1.朝贡体系的崩溃和殖民体系的建立——东西方文化传播的背景
  
  1.1 朝贡体系的崩溃
  朝贡制度来源于先秦的分封制度,以四夷藩国的称臣纳贡和作为宗主的中国朝廷的册封赏赐为主要内涵,以中国为主体,并建立在双向交往和沟通的基础上。“朝贡体制的从属关系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政治权力学说在对外关系方面的运用,是三纲五常中封建君臣关系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延伸。”[2](P13)但是朝贡制度并无实质性的内容,它所强调的是政治上的臣属,而不是对其内政的干涉。朝贡制度具有融政治、贸易、外交于一体的特征,它存在的现实依据是利益的交换,但更重要的依据是古代中国对周围国家的“威慑力”。
  本文所涉及的朝贡体系,主要指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和中国的官方关系。在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使得朝贡制度在当时达到一个顶峰时期,而在明清时期,朝贡制度逐渐走向了衰落。但在清末,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加紧对东南亚的侵略,朝贡制度在东南亚地区走向了终结。朝贡体系在东南亚地区的崩溃,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冲击。从十九世纪中叶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侵略中国的同时,改变了对东南亚的入侵方式,并于二十世纪初最终建立起了东南亚的殖民体系。至此,从十六世纪入侵东南亚起便开始衰落的朝贡体系,在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之下最终崩溃。其次,是由于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清王朝国力变弱和政府的衰败。朝贡体系存在的最根本的基础是中央王朝的强大,并形成对周边国家的“威慑力”。十九世纪中叶的清朝,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而西方资本主义则在此时完成了工业革命,使得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远远落后于西方。清政府应付本土的外患都来不及,更无力去维护在东南亚的朝贡体系。最后,是由于朝贡体系本身所具有的弱点。“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以朝贡为形式的宗藩政治是一种自然的、不成文的、不具法律效力的国际关系。[3 ](P47)当中国及其属国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时,脆弱的朝贡体系便不堪一击,土崩瓦解,难以抵挡列强的奴役和掠夺。
  1.2 殖民体系的建立
  自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攻占马六甲省后,葡萄牙传教士便开始在马六甲建立教堂传播基督教,从此,东南亚便开始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历程。从十六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初的四百余年内,东南亚各国除泰国外,相继受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并先后沦为殖民地。“但是直到18世纪末,西方殖民主义者只是侵占了东南亚海岛的一些地区,主要是集中在菲律宾中北部、印尼的爪哇岛、马来半岛南部的马六甲。”[4](P341)这一状况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以后开始发生变化。十九世纪初,工业革命逐渐由英国扩散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东南亚的侵略,到二十世纪初,整个东南亚除了泰国之外,都沦为了西方殖民地,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建立起了殖民体系。西方殖民者通过使用武力夺取殖民统治权,强行宣扬西方文化,极力影响东南亚文化。
  当西方殖民者用武力手段打开中国大门后,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不再拥有昔日东方大国的尊严和实力。而且,在经济上中国也不再具有对东南亚商品的庞大吸纳的能力,被卷入西方资本主义大市场之中。中国在东亚的中心地位沦为了边缘地带国家,朝贡制度也在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下瓦解。近代的条约取代了朝贡体系,强势的西方文化全面进入到东南亚地区,以达到他们攫取最大经济利益的目的。
  
  2.西方文化全面渗透东南亚
  
  2.1 东南亚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化进一步发展
  从东南亚地区现存的文化来看,既有外来的儒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文明,也有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多元性与差异性并存是东南亚文化的最大特点。“可以说,东南亚地区是四大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西方文化与东南亚本土文化互相撞击、交合之处。”[5] (P10)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东南亚文化已经形成了一种多元化格局。“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世界,形成了由中国传入的儒、佛文化在越南,由印度和斯里兰卡传入的小乘佛教在缅、老、柬,以及伊斯兰文化在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各占据统治地位这样一种格局。”[6](P13)十九世纪中叶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全面渗透东南亚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东南亚的扩大,这样一种文化格局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影响,使得多元性和多样化的东南亚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2.2 西方文化全面渗透东南亚
  十九世纪中叶后,随着西方殖民体系在东南亚的建立,西方文化开始全面渗透东南亚地区,东南亚近代文化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
  西方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政治方面。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期,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秩序发生了变革,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各国政权带上了西方政治的特色,同时各国的民族主义也在这一时段内兴起。“东南亚国家政治秩序变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欧洲帝国主义正式版图内,形成了欧洲模式的国家政体,殖民统治者建立了中央控制的,使部门职能化的官僚机构。”[7] (P852)东南亚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社会制度转型的脚步加快。社会转型的同时,东南亚各国的民族主义兴起。西方殖民者把以西方文化为特点的政治社会制度、价值和国家主权的概念传播到东南亚,同时受到西方教育以及政治思想熏陶的东南亚上层精英成为了民族主义运动的领袖。“我们可以说,民族主义运动是通过西方教育而掌握了表现方法和技巧的。”[7] (P852)“东南亚国家近代文化兴起和发展的最引人注目之处,是以民族主义为中心的强烈的政治色彩,反映出近代东南亚文化的发展。”[6] (P346)(2)文化方面。使西方殖民影响更为广泛和更为深远的是近代教育的推行和发展,教育和语言政策是殖民者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在英属殖民地,英国殖民者也较为重视教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缅甸都发展起了近代教育,特别是新加坡为最早。“早在1823年,由弗莱士主持,在新加坡建立了近代小学,后来发展为弗莱士学校利弗莱士学院。”[4] (P344)近代教育的发展,造就了东南亚国家的上层精英,在社会上和政治生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这些精英还成为了领导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力量。同时,近代教育的发展加速了精神生活的非封建化,使得西方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入。在语言政策方面,西方殖民者寻求在从未统一过语言的地区推行语言上的统一以便于文化的传播。“欧洲语言便成了新属地的混合语言,如在缅甸、印度支那、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马来语、印尼语、他加禄语和越南语等被转化成罗马字母。”[6] (P73)如在越南,法国殖民者废用汉字,极力推行使用罗马字表记的“国语字”,对越南的近代文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除了统一语言之外,宗主国本国的语言对殖民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宗主国的语言成为了当地的官方语言,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在殖民地的教育当中,宗主国的语言也是主要部分。总的来说,在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一段时期内,西方文化渗透到了东南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影响着东南亚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精神面貌等诸多方面的变化。
  西方文化在二战后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加强当中。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局势在多极化进程中出现了有利于“向西方倾斜”的态势。在这一大趋势之下,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变迁进程中,这些国家的政治转型和政治转型的方向大都以西方式的政体以及西方式的政党制度取代集权制。“这些政治变迁,使得西方的影响增强,从而直接影响了这些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尤其是政治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内容。”[8] (P313-314)而在西方的思想观念影响方面,影响东南亚文化发展的途径主要有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官方的是东南亚国家的上层精英主动接受和引进,非官方的是民间或非政府组织的途径。“随着对外开放,通过留学、民间往来、书刊、电视广播、电脑网络等途径,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不断渗透,其势头要较其他文化的影响更为强劲。”[9](P47)例如,从语言上来看,英语是东盟会议的通用语言,从而体现出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力。然而冷战后中国对于东南亚文化的影响,却大致停留在传统的中华文化的影响上。
  
  3.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东南亚的扩大
  
  在西方文化全面渗透东南亚的同时,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在东南亚,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是移居到东南亚的华侨和华人。中国人向东南亚移民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唐代以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对外交流大大增加,再加上天灾人祸以及王朝的更替战乱频繁,使得移居东南亚的中国人开始增多。鸦片战争后,殖民者为了开发东南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西方殖民者通过引诱、贩卖等途径招募了大量华工,出现了下南洋的一次高潮。华人大量涌入东南亚,对东南亚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传播了中国文化,使得中国文化在十九世纪中叶后扩大了在东南亚的影响。“但是那一时期,除了土生华人之外,中国移民多属下层劳动者(小商贩、手工业者、种植园工人、矿工等),受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在他们身上,中华文化传统可能只表现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节日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10] (P34)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大量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移居东南亚各地,使得华人的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工具的华文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地先后创立的新式华文学校将近100所。”[11] (P142)同时,华文报纸和华人社团也在东南亚各地大量涌现,并且华人社团不仅打破了以往亲缘和地缘性,还出现了许多群众性的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文化团体。“1900年初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中华会馆、1904年菲律宾中华总商会、1906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等大型会馆先后出现。”[12](P19)
  
  4.中国威胁论
  
  中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经过将近三十年来的奋发努力,国家的经济实力已有显著增长。然而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出现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有些言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恢复历史上的朝贡体系。在不同时期内,东南亚地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表现也不同,主要有“中国战略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生态威胁论”等。“一些人把中国的强大与西方意义上的强大相等同,与意味着入侵、征服、冒犯的‘帝国’相挂钩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惧怕。”[13](P5)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上来说,东南亚地区与中国有着直接的地缘关系,东南亚是中国的南大门,是中国通往外部世界的重要的海上通道。中国的和平崛起,使得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却引来东南亚国家从权利政治的角度出发,担心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会转化为对亚太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和控制力。“中国威胁论”一直是严重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政治经济关系深入发展的障碍,导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政治互信仍较薄弱。“东盟各国一方面视中国为其商品市场,与中国有着发展经贸关系的需要,与中国有着良好的双边和多边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东盟一些国家与中国至今存在着领土、领海之争,彼此关系中也有阴影存在”[14] (P120)。
  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东盟的发展构成威胁,“中国威胁论”无从谈起。首先,从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上来看,西方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都大大超过东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儒文化是渗透式的,具有包容性的特点,而西方文化带有排他性和侵略性,是一种比较强势的文化。而从中国儒学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与和谐并不具有侵略性的特征。其次,从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上来看,我国政府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第三,从战略文化来看,中国针对东盟的合作型战略文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而且在安全利益方面,中国越来越重视与东盟在非传统安全方面的合作。最重要的一方面也是同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关,正是经济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亚太周边国家最为接近的容量很大的市场,在带动亚太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不带政治偏见的人们将会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将不会对东南亚地区构成所谓的“威胁”,相反,中国将作为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甚至整个世界的一支和平与稳定的力量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奉林.近十年来国内东南亚殖民主义史研究评述[J].东南亚研究,2007(3).
  [2]陈红艳.儒家思想之于朝贡体系:维护中华正统的伦理工具[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3]谢俊美.宗藩政治的瓦解及其对远东国际关系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5).
  [4]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5]王介南.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新西兰]尼古拉斯·塔林主编,贺圣达等译.剑桥东南亚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7][英]D.G.E.霍尔著,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潘一宁.国际因素与当代东南亚国家政治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贺圣达.后冷战时期东南亚文化的发展模式和趋向[J].和平与发展,2007(3).
  [10]梁英明.从东南亚华人看交流与融合[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4).
  [11]梁英明.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变化研究[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0.
  [12]方金英.东南亚“华人问题”的形成与发展——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案例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13]陈俊.明朝和清朝前期东南亚华侨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述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14]张勇.从地缘政治视角析“中国威胁论”[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6).
  [责编 吕行]
其他文献
教育界内外在如何认识重点学校制度和基础教育均衡化问题上。的确存在各种不同的认识,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需要提升和廓清。
《上海教育》:众所周知,英国是最早建立教育督导制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教育督导评价制度发展大致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最佳对比噪声比(CNR)技术对肝内门静脉系统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患者分成常规CT扫描组和能谱CT扫描组两组,每组22例,均采用GE Discovery CT 750 HD
目的观察病态步行姿势纠正训练在女性轻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单侧轻中度KOA女性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序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
研究和加强党执政兴国的理论时,必须批判地继承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从《周易》蕴涵的治国思想出发,分析从政治决疑到科学执政,从阴阳和合观到社会和谐的治国理想,从“霸王道杂之
今天,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让广大的人民群众
据新斯科舍省教育厅官方网站2008年3月20日报道:新的以学校为基础的安全计划,将通过帮助儿童加强预防伤害的知识从而保证他们更加安全。新斯科舍省在全加拿大率先推出“风险警
[摘 要]编辑的市场运作能力应该是其综合能力的一部分,现代编辑市场运作能力体现为编辑敏锐的感知能力、对市场准确的把握能力和对市场的模拟能力等几方面。  [关键词]期刊编辑;市场运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4-0075-04    随着社会对人才复合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复合型编辑也成为行业对编辑人才的普遍要求。许多编辑面临着提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严重皮肤逆行撕脱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严重皮肤逆行撕脱伤患者的创面进行清创,皮肤回植,后采用VSD技术治疗。结果 12例患者持续有效负
东京审判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审判,它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为法律依据,从法不溯及既往及刑法的明确性角度体现了罪行法定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