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评估微视野检测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经眼底彩照、频域光学相干
【机 构】
: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51006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微视野检测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经眼底彩照、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spectrum-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且接受治疗的CSC患者92例92只眼,分为两组:微脉冲治疗组(A组)患者62例;半剂量PDT治疗组(B组)患者30例,接受半剂量PDT治疗,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微视野检查.同时选取年龄相匹配健康者30例正常健康眼作为对照组(C组),不进行激光治疗,仅接受微视野检查.评估治疗后CSC患者视力、黄斑区光敏感度及固视稳定性改变.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接受了最佳矫正视力和微视野检查.结果 治疗后1个月,A和B组92例CSC患者BCVA由术前的(0.56±0.2),提高到(0.80±0.2)(P<0.05),但治疗后视力改善仍低于正常健康者(0.98±0.1).黄斑区光敏感度治疗前为(19.2±8.7) dB,显著低于正常健康眼的(29.7±1.2) dB(P<0.001).治疗后提高到(25.1±11.9) d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的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P<0.05).92例CSC患者治疗前固视稳定为47只眼(51.1%),相对不稳定为24只眼(26.1%),不稳定为21只眼(22.8%),治疗后稳定67只眼(72.8%),相对不稳定17只眼(18.5%),不稳定8只眼(8.7%),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视野检测可以显示CSC患者治疗前后黄斑区光敏度和固视稳定性的改变,为更全面的了解治疗效果提供重要信息.
其他文献
目的 从功能学的角度研究激光照射后视网膜功能的改变.方法 健康灰兔6只共12只眼,按照激光进入眼底的功率密度分为正常组,阈值下组和阈值上组,每组4只兔眼.应用波长578.2 nm
目的 探讨负压组合式硬管镜联合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治疗直径>20 mm无积水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应用无积水上尿路结石直径>20 mm
目的 建立SD大鼠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双眼均用.经大鼠尾静脉注入孟加拉红3rnin后,采用波长532 nm的绿激光,对距离视乳头1~3 PD内的视网膜静脉段进行
目的观察新型光敏剂亚苄基环戊酮化合物P2(cationic benzylidene cyclopentanone photosensitizers)介导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目的 建立一种用于人类乙醇脱氢酶2(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准确快速分型的方法.方法 将微流控芯片、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
目的 本研究目的为评价弱激光照射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症患者开口度的效果.方法 开口度低于35 mm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症(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20例,分为治疗组和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和高频链逆变技术的在线式小功率、正弦波、长备用时间的UPS电源,可满足输出小功率系统的要求.
目的 探究对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辅助治疗脑胶质瘤患者实施全程心理护理的作用.方法 PDT辅助治疗脑胶质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患者进行
本文介绍了应用CD4046锁相环为大规模集成电路HEF4752提供时钟信号,由HEF4752产生死区时间可调的三相SPWM波形,其等效基波频率、幅值可调,从而实现电动机的变频调速控制.
在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网中提出了一种支持流量感知的信道分配算法.首先,介绍了基于信号与干扰噪声比和成功传输条件的物理干扰模型,该模型比其他模型更适用于无线传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