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起势前有什么讲究?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ykxc1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极十年不出门”,一语道出了太极拳武功难获。难在哪?难在难得名家真传,难在修炼者较难长久地保持太极拳特有的练功境界。
  有时候,我们可以看见这样的情形:一个练太极拳的,匆匆忙忙地来了;来了后,没有任何调整守定,拉开架势就“比画”;比画的时候,心神不定,手脚漂浮;比画完了,草草收场走人了事。他缺什么呢?缺的是进入太极拳境界所必需的调整和坚守。
  所谓进入太极拳境界,主要是一个调整身心的过程。多年练拳的教训告诉我:每趟练拳前,都必须认真调整一下自己的身心。如果没有调整身心就练拳,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且,这种调整后的状态还必须贯穿到练拳的始终。忽略练拳前的身心调整,则不能更好地入太极之道,严重的时候,一趟拳练了等于白练。
  身心如何调整?有什么要领和标准?说笼统点、说简单点,就是要“站好、松好、静好”。怎么个站好、松好、静好?不同层次和境界的练拳者,认识体会和标准肯定大不一样。我们这里就笼统地记住一句大原则的话,叫“一站心归静,一松气沉底”。
  先说心的归静。太极拳,是“全凭心意用功夫”的拳,前贤说过:“心神散漫者不得。”“一站心归静”,即练拳伊始,首先要摒除杂念、收摄心神、专意营拳,在恬淡虚无而又专心致志中保持拳意。这个看似简单的东西,有时候却是大难。因为我们人毕竟生活在一个复杂的、充满各种欲望的现实中。除了拳,其他工作和家庭的大事小事、杂事琐事难免会纠缠于你。有时候,你不练拳都没想的东西,练拳时却会来干扰你。或者来一个,走一个,让你分神或者走神。有时候,你练一两遍拳尚能专守静穆、意兴沛然,但若再加练一遍两遍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很难打起应有的精神了。这是我们内气衰耗、心力不济的表现。
  “一站心归静”,你的标准是什么呢?你觉得它是很简单的么?
  有这样的大师,不管在多么嘈杂的环境中,不管生活中有多少的不遂意,在练拳的时候都能心无旁骛、聚精会神,保持始终如一的状态。仅从他们的精神修为和度量来说,他们就已经达到了古人所谓之“如万顷之波,澄之不清,扰之不浊”的境界。
  太极拳是“以柔克刚”的拳,所以它在支撑的前提下讲究骨肉的松沉。“一松气沉底”,即在每遍拳演练前找找松沉的感觉:松柔筋肉,气沉丹田,调低重心。
  “松柔筋肉”,是各家太极拳所共同强调和遵守的,所不同者,是对松柔的追求的彻底与否而已。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凡僵硬之行拳,不管是任何理由,都不复是太极拳!“气沉丹田”,这里是援用传统气功的说法。我们练拳,容易受呼吸吐纳之累,气郁结于胸肺,这就是“堵”。什么时候我们的呼吸沉到腹部及以下了,就算“气沉丹田”了。当然气沉丹田也有更高的标准,前人就此有过一说,叫“真人之呼吸以踵”,意思是至高境界的修炼者呼吸是用脚跟在进行。我们脚跟当然是不能呼吸的,可能是吐纳之功达至境者,鼻息基本感觉不到了,他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好像归于脚跟了。“调低重心”,肯定和松柔筋肉、气沉丹田有直接关系。对于太极拳来说,调低重心至关重要。可以说不能调低重心,就没有太极拳!注意这里的“调低重心”,它与身姿站立得高低没有关系。不管我们是站得高还是蹲得低,全身重心都必须通过松沉筋肉来下调,而且必须调至足底。这样我们无论动与不动,都能始终保持一种轻灵和有根。
  不是有这样的说法,“武林高手走路,脚下是没有声音的”吗?为什么?这是其人能将人体重心降至脚下,上体虚松、下盘沉稳轻灵的表现。试想,上体僵硬、重心上浮的人,走路必然犯冲(晃荡,行话谓之“妄动”),脚跟也必然承受较厉害的冲击;欲“走路无声”,当然不可得。
  松柔筋肉易得,调低重心难会(领会)。功力深厚的大师,重心全然在足底乃至深入地下。如果我们久站久练都没有能找到调低重心的感觉,这可以找名师口传身授来体验,也可以通过辅助性的小功法来体味解决。
  “一松气沉底”,即使明白了,做到了,练起来也并非一片坦途。因为松沉后,下盘吃劲大,有的人几遍拳下来,下肢会承受不了而引起全身的僵硬。白天辛苦了一天的奔走之人,晚上抽时间去练拳,有时会感觉腿如灌铅,也会有求松而不得这个问题。这种滞重感可能还有另外的原因:白天为阳,气血在头,故觉体轻;晚上为阴,气血在脚,故觉体滞。
  起势前的讲究,我认为吴式太极拳是做得最好的了。吴式在起势前,全身外在看似没动,但是它的内在已经动了。它从左边松起,从左脚跟依次松空到左肩、头顶,从右边沉下来,沉到右肩、右腹跨、右膝、右脚跟,完成了一次全身的松空和太极阴阳的运化。
  太极拳,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精髓浸染的聪明拳,它脑体为用,大而博,简而约。吾人欲登堂入室,须明规矩,添悟性。否则,数十年纯功,一朝觉来,处处是错。欲论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可得之乎!
   (编辑/张震)
其他文献
:本文综述了链格孢霉主要毒素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链格孢霉的生态学及污染情况 ,链格孢霉主要毒素的毒性和检测方法 ,以及这些毒素和人畜疾病可能的关系等。
1想了整整一天一夜后,陶陶终于拿定主意,第二天一大早便上路了.她一步一步向前爬去,虽然很慢,却一直没有停下.2当她爬了几乎整整一天后,路过一片荆棘丛.蜘蛛发发在树丛中织了
本文就芳香胺类化合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以及N-乙酰化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重点介绍了乙酰化代谢在芳香胺致膀胱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并揭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This revie
我们看戏,戏中常会演谁谁谁是武举人、武状元。看传记,书中也常会有某某某在前清曾考中武举的记载。那么,这武举人、武状元是怎么回事?
太极枪身长、锋利、使用灵便,取胜之法精微独到,杀伤力大,为其他兵器难以匹敌,故称之为“百兵之王”。太极拳吸收枪技形成太极枪,有的人称之为太极杆,或称粘枪。据传杨露禅(1799—1872)曾传有太极粘黏十三枪,其中包括四散枪、掷摔枪和缠枪之一路。用十三个字表示太极杆的技法,也就是“太极杆十三字诀”:开、合、崩、点、劈、扎、拨、撩、缠、带、滑、截、挑。太极粘黏十三枪,即“太极十三枪”。据杨澄甫《太极拳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译文: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夏天日长,篱落边无人过往
脊索瘤起源于人体残余器官或异位性骨化组织。McMaster等报道脊索瘤人群发病率为9.5%;发病年龄3—95岁,平均58.5岁,40岁以下较罕见。颅底脊索瘤约占原发颅内肿瘤的0.1%。0.2%。
浮云掠过天际,鸟儿立在树梢,在初春的田野上,一望无际的碧草映入眼底,到处都充满了生机,连干旱的稻田里也埋藏着宝藏——泥鳅。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稻
(六十一)  【原谱】  指欲透骨,掌欲推山。  运腰发力,力发到额。  【注解】  ①指欲透骨:这是太祖拳家对发力瞬间的要求。一且要发力攻击,梢节就要聚集力量,其力量大到一戳就可戳穿敌骨头才行。  ②掌欲推山:发力之际,力量聚于掌上,其力量大到可以推倒大山。  ③运腰发力:拳家再次强调腰为力源,要发力必先运腰。  ④额:规定的数目。《新五代史·刘审交传》:“租有定额。”  力发到额:太祖拳家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