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斯坦纳《运送A.H.到圣克里斯托巴》中“复活希特勒”的文学审判

来源 :当代外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8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屠杀反思文学代表作《运送A.H.到圣克里斯托巴》中,乔治·斯坦纳采用非自然叙事方式"复活"希特勒并对其进行审判。被复活的希特勒并非希特勒本人,而是一种政治文化符号,其背后隐含着乔治·斯坦纳对德意志第三帝国时期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希特勒作为符号本身包含着能指与所指的关系链,其"魅力"并非由他个人产生,而是多个所指赋予他的。换言之,作者审判的对象并非希特勒,而是大屠杀产生的文化土壤。通过复活希特勒及其文学审判,作者侧面再现了德意志第三帝国时期精英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重新了检视西方人文主义的教化功能,指出了希特勒诞生的必然性。
其他文献
2018年10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高等教学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和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的“中国高等教学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2018年理事扩大会暨‘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话语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理工学院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话语建设”。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和岀版社的60余位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
至20世纪90年代,第三代印第安人已经在城市扎根,一些甚至跻身中产阶级的行列。《印第安律师》正以此现实为背景,聚焦20世纪末城市印第安中产阶级。本文以该小说中的越界为切入点,分析这部小说中不同于第一代印第安文学(部落文学)的思想内涵和关注点。本文认为,主人公的越界贯穿小说始终,它使小说在三个方面上体现出新特点。首先,越界改写了"归家主题"中的环形叙事,并通过重构地方感打破了这一部落文学中常见的范式;其次,越界给予印第安身份特征与边界更多流动性和灵活性,使主人公的个人身份建构带有泛印第安色彩;最后,越界
美国"现代文库"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小说TOP 10,"黑色幽默"文学鼻祖约瑟夫·海勒代表作,王朔、王小波、马原推崇的经典英语中有一个常用词叫"第二十二条军规",指的是看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很疯狂、很荒唐的逻辑,这个习语便来自这部举世闻名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才能免除飞行任务,但必须由本人提出;而能提出此申请的人必然没疯,所以他必须去飞行,去送死。
有言道"读罢金庸读藤泽",其实藤泽武侠与中国武侠风格迥然。对藤泽的主人公来说,权谋相争的俗世社会就是"江湖"。他们怀着隐士之心,行走"朝九晚五"的江湖,练就一身绝技,不为弄潮,只为保有抗拒浪潮的力量。迫不得已施展"秘剑",火花四射只在须臾之间,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藤泽周平逝世二十周年之际,日本播出了他的传记影片《平凡至上》;诚哉斯名,藤泽武侠写的就是平凡人深藏的傲骨,是普通人为生活、为尊严而战的故事。
洞明了世间种种,老去,或也别有一番趣味。藤泽周平长篇小说"双璧"之一,凝缩了人生百味的暮年传奇!藩府改朝换代,老臣三屋清左卫门趁势引退。他梦想着开启闲庭信步、钓鱼捕鸟的生活,未曾想首先袭来的是落差感和寂寥;于是,他决定写写"退休生活日记",名曰《残日录》。从权力漩涡中撤后一步,三屋意外发现"前朝老臣"的身份倒更自在,"退休老父"对家人关注更多。他凭借过人的智慧和经验,解决了一桩桩公私悬案。
十二岁的柯希莫,因忍受不了姐姐做的蜗牛餐,愤然离家,住到了树上。从此,他一生都生活在树上,双脚再也没有踏上地面。柯希莫统治了树上王国,并在树上读书、狩猎、救火,与海盗作战,甚至恋爱、写作。直到终老之际,他都没有再回到人群之中。他的墓碑上刻着:"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蒂姆·温顿的《呼吸》通过一名中年男子的自白式回忆,讲述20世纪70年代他与少年同伴为逃避单调枯燥的生活而进行的极限死亡冒险。作为一个冒险故事,这部小说不同于那些颂扬男性英雄主义的欧美小说,而是透过两个白人少年的生平经验展示一代澳大利亚人对于自身殖民历史所表现的特有的心理反应。本文结合弗兰茨·法侬和比尔·阿什克洛夫特等人关于殖民文化心理的论述,集中考察小说主人公参与死亡冒险的深层原因、极限冲浪中的死亡冒险以及死亡冒险给人带来的深远影响,并通过这一考察揭示小说家对于顽固的澳大利亚殖民文化心理的关注,及对澳大利
当代伊拉克作家艾哈迈德·赛阿达维的小说《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是2014年第七届"阿拉伯布克奖"的获奖作品,赛阿达维以伊拉克战争之后的巴格达为背景,打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具有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小说中大量"神奇的描写"、充满悬念与神秘的叙事风格,在虚实之间揭示出伊拉克战争之后近乎荒诞的社会现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品特的早期作品历来被定义为"非政治"甚至"非道德"的荒诞派戏剧。本文提出,"战后"英国社会对家庭伦理与道德问题的大讨论是理解这些现实主义剧作的重要线索。通过对同性恋、卖淫等社会敏感问题进行艺术编码,《回家》(1965)戏剧性地呈现集体男性气质危机,以此隐喻"战后"英国社会的道德危机,以及变革乏力、软弱无能的保守政府所遭遇的政治危机。与"愤怒的青年"不同,青年品特从未走向政治幻灭抑或政治反动,而是努力借戏剧艺术介入现实,传达积极的社会和政治批评,表现出显著的新左派文艺思想。50年代末涌现
黄昏的御花园,暮年的蒙古大帝忽必烈凝神倾听来自威尼斯的青年旅者马可·波罗讲述他旅途中的城市。五十五座城市,十一个萦绕在每座城市上的主题,事关人类生存的所有命题。城市汲取着记忆,奴役着欲望,承载着梦境,凝聚着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故事。卡尔维诺给每座城市都取了一个女性的名字,赋予她柔软的骨骼和灵动的气血,她充满了真实感,却又趋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