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热疫情爆发揭开生物武器冰山一角

来源 :健康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ao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用工厂附近暴发大规模炭疽热病
  1979年四五月间,苏联城市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炭疽热病,4月4日开始出现病例,随后有人死亡,4月19日达到高潮,一天就增加10多个病人,事件一直持续到5月份。据参与治疗的医生说,总共有96人得了炭疽热病,其中17人是皮肤感染,他们最后被治愈。79人属于肠胃感染,这些人中有68人死亡。后来又有一些死亡病例出现,确切的死亡数字不得而知。当时在斯城负责应对流行病爆发的贝比奇博士回忆说,最严重的时候有些人就死在行驶的电车上,或者在家里死亡,一切都那么突然,根本来不及叫救护车。
  有一个现象令人关注,那就是感染了炭疽热的病人几乎都工作和生活在一个军用微生物工厂附近。苏联当局想把这事压住,但德国的报纸“揭开了盖子”。西德法兰克福一家俄语报纸离苏联移民社区很近,了解到了情况,于1979年10月率先报道了此事。随后,《图片报》把这事捅了出来,引起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关注,它们纷纷怀疑是苏联的生物武器计划导致了这场灾难。美国方面认为,从军用微生物厂里泄露出来的炭疽热病菌是罪魁祸首,但苏联方面称是由于市民在私人屠宰厂购买并吃了被污染的坏肉感染的。1980年3月24日,苏联塔斯社发表题为“说谎的细菌”的文章,代表了苏联人的观点,那就是这是一场炭疽热的自然爆发,是一种地方病,美国的指责是刺激军备竞赛并加剧两国关系紧张计划的一部分,是对1972年生物武器条约合法性的质疑,是对苏联展开心理战。
  掩盖真相坚称疫情是自然原因
  西方国家的怀疑是有理由的。事实上,就在1972年签署《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后仅仅一年,苏联就成立了负责生物武器项目的秘密机构“Biopreparat”。在鼎盛时期,它有20至30个军用和民用实验室与研究机构,拥有3万多名工作人员。另外,苏联国防部的生物实验室里还有1万多名工作人员。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披露的文件显示,西方国家一直怀疑苏联在秘密研制生物武器对付美国和英国,并对此提出了抗议,后来,一些参与生物武器研制项目的苏联专家叛逃到英国等西方国家,透露了计划的详细情况。
  1989年10月底,“Biopreparat”的一位主管符拉迪米尔-帕斯切尼克成为首个叛逃到英国的苏联生物武器专家,他向英国人详细介绍了庞大而又雄心勃勃的“Biopreparat”机构,英国随后将他的供述完全告知了美国。帕斯切尼克透露说,苏联的生物战研究成果比美英情报机构估计的要大十倍。后来又有数位前苏联科学家叛逃,向西方情报机构提供了苏联生物武器研制计划的详情。
  当年的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国防部长亚佐夫和政治局委员扎伊科夫等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一军工项目。一份关键的备忘录显示,苏联官员意识到帕斯切尼克可能向西方国家披露了许多秘密,于是开始着手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在1989年底的美苏马耳他峰会结束后几个星期,苏联官员开始讨论就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炭疽热爆发的事情向西方国家解释。说什么?说多少?意见极不统一,高层官员间甚至爆发了激烈的冲突。1989年12月19日的内部备忘录称,尽管在国内外都遭到质疑,苏联高层仍决定继续掩盖真相,坚称炭疽热的爆发是自然原因。但备忘录也暗示,军用工厂与此可能有联系。1990年1月5日,在谢瓦尔德纳泽领导下,苏联外交部决定进行适度公开,向西方说明事件正在调查,并暗示可以就调查结果以及其他问题进行沟通。这一决定遭到国防部的强烈反对。1990年1月10日的一份备忘录显示,亚佐夫强烈反对。他说,军工厂里并没有发生事故,也不应该与美国交换信息,因为这与苏联“从来没有生物武器”的声明相矛盾。外交部最终选择妥协。
  但是,得到了帕斯切尼克口供的美英却在悄悄地与苏联对抗。1990年5月14日,两国驻莫斯科大使采取联合行动,提出正式抗议。第二天,扎伊科夫将一份信函交给了戈尔巴乔夫和谢瓦尔德纳泽,扎伊科夫在信中有选择性地向戈尔巴乔夫介绍了苏联生物战项目的历史与活动。无论以前如何,戈尔巴乔夫至少当时是知道了生物武器的一些详情。
  生物武器设施事故逐渐为世人所知
  两天后,美国国务卿贝克应邀与谢瓦尔德纳泽一起前往苏联历史名城扎戈尔斯克进行观光游。贝克有备而来,准备了一小片纸,上面写着美国知道的一些情况。两人只带了两个翻译,贝克提出了生物武器问题,并将那张纸递给了谢氏。贝克后来回忆说,谢瓦尔德纳泽看后说,他认为不可能,不过他将调查。1990年7月,贝克又递给谢瓦尔德纳泽一张纸条,上面列举了美国对生物武器的关切,谢氏决定8月份与贝克在贝加尔湖会晤。
  7月27日和30日,苏联官员两次在亚佐夫的办公室起草谈判要点,谢瓦尔德纳泽将据此应对贝克。8月1日,会谈开始了,谢氏告诉贝克:“我们没有生物武器。”后来,谢氏在回忆录中提到:“很有可能,因那段我不打算说的不愉快的事,吉姆(指贝克)对我的诚信产生了一些怀疑。”他还补充说:“说谎往往是徒劳的。”
  谢瓦尔德纳泽信誓旦旦的话没能打消西方的怀疑,后来双方又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谈判,最后,英国和美国组成的科学家访问小组于1991年1月对苏联进行了首次调查。前去调查的西方科学家一无所获,因为那里的设备有不少是新的,发酵罐也被清洗得非常干净。这更加深了他们的怀疑。事情直到叶利钦当上俄罗斯总统后才公开化。
  叶利钦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事件有些关联,炭疽热爆发时,他在那里任书记,但他不知道内情,他认为克格勃和军队向他说了谎。1992年2月,他与美国总统布什举行峰会时说,同意美国对苏联违反1972年生物武器公约的指责,而且也承认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炭疽热是苏联生物武器设施造成的一次事故。5月27日,叶利钦透露了他跟布什的私下谈话:“布什先生,我们仍在欺骗你们。我们承诺消除生物武器,但一些专家竭力阻止我了解真相。不过,我已经抓了他们的现形,我发现了两处试验地点。他们用炭疽热病菌污染那里的土地,然后让野生动物到那里,科学家对动物进行观察。”
  不过,即使在苏联解体后,有关生物武器的秘密仍保守了很长时间。只是,事实终究无法掩盖,相关秘密正慢慢为世人所知。另一方面,尽管苏联已经解体,危险却依然存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也将是人类共同关心的事件。(据《环球时报》)
其他文献
竹炭是什么?大白话讲就是竹子烧成的炭。可这几年竹炭成了时尚,先是说它具有吸湿干燥、消臭抗菌、净化水等功能,还可以做成衣服、鞋垫、床垫。而现在竹炭居然还成了“健康添加剂”,竹炭花生、竹炭面包、竹炭蛋糕等等流行时尚起来。竹炭已然被包装成一种健康概念,人们传说着竹炭可以吸附人体内有害物质,净化血液中的毒素,还有助于人体消化排泄,清洁肠道,有排毒养颜之功效。基于这种理念,一大批“竹炭食品”走向市场,成为引
期刊
2013年以来,我国平均雾霾日数为29.9天,较常年同期多10.3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而在不久前,华东地区查到了一例肺癌最小患者,年仅8岁。专家特别指出,肺癌最小的患者发病其实跟空气当中PM2.5有一定关系,而患者家一直是住在马路边,长期吸入公路粉尘。目前,在雾霾当中,PM2.5曾经在肺部引起炎症的事实确凿,长此以往导致恶性病变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雾霾危害
期刊
沈阳急救车违规收费事件曝光以来,社会舆论高度关注。抢救生命于危难的急救服务该如何收费?随着设备更新、技术升级,院前急救的收费标准和成本投入是否成比例?要避免违规事件再次发生,管理部门和急救服务提供者还有哪些功课要做?日前,记者采访了相关急救专家。  老百姓对急救收费有两个误解  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刘红梅表示,对于急救收费问题,老百姓误解由来已久。一种是误认为急救不收费,一些患者会有这样的反应:“‘
期刊
许多人都谈癌色变,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恐慌。生活中有许多简便易行的防癌小方法,比如大家可以吃些有助防癌的食物,美味的柑橘就是其中一种。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谭桂军说,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蔬果、豆类、茶类中,之所以能有助抗癌,主要基于其抗氧化作用。早在2005年,澳大利亚一项研究就发现,每天吃个橘子可降低患口腔癌、喉癌和胃癌的风险,主要原因是柑橘中富含一种抗氧化剂维生素C,能保护人体,增强免
期刊
“我们是情侣。”小军的男友告诉记者。在两人的关系中,小军扮演女性角色,这一角色在男同中,被称作“0”,该胶囊主要是女性角色的男同在使用,故得名“0号胶囊”。  在中国疾控中心性艾中心预防干预室副主任徐杰看来,“0号胶囊”的危害不仅在于其会对人体机能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使用后出现的亢奋及幻听、幻视等现象,会使安全套使用率在男男性行为中大大降低,从而为性病艾滋病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心跳加快,感觉
期刊
打开电视、浏览微博,为博眼球的各路明星以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红人数都数不过来。在日常生活中,爱出风头的人也不少:喜欢夸大其词,做一些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或者常常身着奇装异服,把自己的行为标榜为“敢秀”。别以为像明星一样天天生活在表演中没问题,专家指出爱出风头也要有度,因为极端爱出风头有可能是表演型人格障碍。  “与明星或红人不同,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爱出风头更多时候是无意识的,他们只是喜欢以自我
期刊
案件回放  江苏省响水县食品药品监管局接到举报,称将有一伙人员在某酒店进行非法宣传和销售保健食品活动,并且有迹象表明活动结束后将离开响水。食品药品监管局领导高度重视,要求稽查科和保化科人员做好准备,集中进行现场取缔。  清晨6时,6名执法人员直奔酒店,发现酒店广场处有两个青年人,身上挂着对讲机,表现得很警觉。于是,两名穿便装的执法人员进入酒店,以要办“升学宴”看场地为由,强行进入现场,发现里面并没
期刊
当我的博士论文快要完成的时候,林尹老师对我说:“在将要得博士学位的此刻,是人生最美的时光。”他把“将要”二字念得好响,话里充满玄机。  人生在“将要”的时刻,总是满心憧憬,眼看辛苦的汗水都将化为成功的琼浆,这份期待向往,最教人心醉,一旦获得学位以后,工作可能无着,恋爱可能失败,那时兴起的“不过如此”的瘫痪,滋味远不如未获博士之时呢!  这使我想起,把一锅佳肴调好了味,浅浅地尝一口,那热腾腾正在兴头
期刊
衣袋里装一个精制的小痰盂  作为国民党之党政要员,权势如日中天的陈果夫,生活中是一个特别简朴的人。不仅家里设置简单,门前也不设警卫,只有一名传达人员。外出时,也只有一部小汽车,一个司机,一个随从副官。因患病几十年,陈果夫经常咳嗽吐痰,为卫生起见,不管到哪里,他衣袋里总是装一个特制的小痰盂,讲话时就放在讲台上,随时吐痰,完了又装进衣袋。  在为蒋介石效力的过程中,陈果夫还有过一些雷霆万钧的反腐动作。
期刊
【序曲】怒放的生命  虽然都姓默多克,但是大卫·默多克显然不像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那样名震天下;除非,他能打破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到125岁。目前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活到了122.5岁,是一名来自法国的女性,死于1997年,而世界上最长寿的男子寿命为115.5岁。  这位拥有27亿美元资产的食品大亨已87岁高龄,他认为自己非常有可能活到125岁,因为过去25年来他的饮食都严格遵照健康食谱,此外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