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诗写作教学的再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you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诗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联,它充分反映了人们在此过程中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正如当代诗人王家新所言,中学和大学的新诗教学关涉到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未来。然而在现实中,新诗却常常被忽略和被规避的地位。新诗的缺席直接导致了青少年文学审美能力退化,以及他们对许多高雅艺术的拒绝。2002年《新作文(高中版)》杂志第5期刊发了一篇题为《是谁阻塞了用诗歌吟唱的喉咙——质疑高考作文命题人》的文章,在文学界和语文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该文提出“以中国诗教的传统为旗帜,把诗歌定位为‘最能体现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形式”,意在为诗歌在高考作文领域争取更高的地位,最终目的是为诗歌在中国语言与文化领域争取更为重要的一席。回眸2000年之前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写作要求总是高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围墙,无情地将新诗拒之于围墙之外。从2000年起高考作文“文体不限”,诗歌终于以字眼出场的方式在高考中初露头角。那么,新诗写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中究竟应该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能否给新诗写作一个应有的、公正的评判?
  一、新诗写作教学的现实条件
  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语文教师应该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开展新诗写作教学,不仅是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极佳途径,而且也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诗写作教学具有下列现实条件:
  (一)从写作主体上看。钱理群在《以“立人”为中心》一文中认为,我们对学生学习语言的潜能,以及相应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智力的潜能,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和评价。我们过去对青少年学习语言(特别是母语)的潜能显然是估计不足的,这导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忽略,教学内容的繁琐以及教学方法的机械、不得法。青少年求知欲在增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提高;形象思维逐渐发达,富于幻想和想象;个性倾向、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在增长,自觉运用道德意识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年轻、活泼、浪漫,富有朝气和灵气,创造力极强。这些都是对高中生进行新诗写作教学的肥沃土壤。
  (二)从教学实践上看。诗歌写作教学和诗歌鉴赏教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朗读和品味诗歌,从而进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叶嘉莹认为:“诗的感发其实就是人心之动,是诗让你的心活起来。这时候,你所感受的就不只是这首诗本身所写的感情内容的感动,而是让你自己对你的生命有所珍惜,对你的精神有所提升。”这就是说,诗歌“移情”的特点会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们产生新诗写作的冲动,欲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三)从诗歌文体特点上看。首先,诗歌文体特点有利于写作。诗歌的形式自由,可长可短。短的可以是几行,甚至是一二个词;长的可以是一章,甚至是一本书。诗歌文体的这些特点有利于作者记下稍纵即逝的思想感情。
  其次,诗歌写作很少受到题材、时间、环境的限制。
  再次,社会的进步发展有利于新诗写作。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思想、个性和审美趣味也随之变化。这就会激发人们的创作热情,而新诗即是表现个人丰富情感的最佳途径。“在某种程度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活生生的历史和文化的关注,是进入诗歌精神世界的最好方式。”因此,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进行新诗写作教学也就是社会发展潮流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新诗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今绝大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涉及到新诗教学时,往往只分析不练习,进行作文指导普遍放弃新诗的写作训练。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导致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变得十分机械、抽象、片面,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低下;另一方面造成广大学生无法接受优秀诗歌的熏陶,抑制了学生潜在的诗歌灵性,极大地削弱了他们健全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推究起来,在当代中国出现这样一个新诗写作教学的“空白期”,是有着社会、教育界和新诗自身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下面略加分析。
  (一)社会大众对诗歌的需求萎缩。诗歌写作的兴起,是与社会对诗歌文化的需求相联系的,其发展规律是随着社会需求的旺盛而兴盛,随着社会需求的萎缩而衰退。自古以来,我国诗风盛行,既是为了仕途,也是日常社交的需要。自20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社交活动范围迅速扩大,生活节奏也逐步加快,很少再有人像古人那样以诗会友,诗歌的交际作用大大减弱了。交通的迅猛发展,使社会交际变得方便快捷起来。新媒体的普及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使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聚会对诗的情形,已被紧张刺激的电视节目和电脑动画所取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与精神生活的多样化,淡化了人们对诗歌的需求,现代社会使我国进入了一个诗歌需求萎缩的时代。语文教育界对诗歌写作教学的忽视甚至排斥,则是这一社会现状的缩影。
  (二)教育界对诗歌写作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对记叙文(含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写作训练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唯独对诗歌却一反语文教学的传统,只有阅读鉴赏而没有写作训练的要求。这反映了语文教育界并没有认识到新诗写作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没有认识到学习写诗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培养青少年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活的构思能力和运用好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能力。新诗写作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诗人,而是让学生的品格得到锻造,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增强,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而当今语文教育界盲目地把诗歌写作训练这一重要环节排斥在语文教学之外,其深层的原因之一,是对诗歌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
  (三)主流教育体制策略性地拒绝新诗写作教学。《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考试大纲》一直未明确规定诗歌写作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这就相当于暗示所有的高中语文教师:用不着教学生写诗,要教也只能当作一种课外写作活动,与教学要求和考试要求无关。   与高中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语文高考,于是可以顺其自然地不允许新诗作为高考作文的体裁,来承载学生对高考作文的情绪渲染和情感抒发。许多爱好用诗歌吟唱生活的喉咙,因此哑然失声。那些诗情受到挫伤的学生,只好包裹起他们的诗心,用一种大众化、甚至是平庸化的笔调,来排遣他们心中的情绪。他们开始用本该属于自己心声的笔,来描绘不属于自己的生活,一种伪真情的文字就这样从他们的笔端流淌出来。现行的教育体制在教学上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文学教育的审美功能,学生对诗歌中的艺术美的捕捉力已严重退化,又何谈在高考中灵光闪烁、现场发挥呢?另外,阅卷老师对新诗的冷淡依然存在,压低诗歌的评分,使写诗如同涉入雷区,再赋诗情的学生,高考时也不敢轻易地捧上用心谱成的诗篇,去赌自己的明天。
  三、新诗写作教学的应对路径
  新诗写作教学的缺席,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审美创造的培养出现断层,从而导致语文学习事实上的残损,而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相对于新诗鉴赏来说,则更为隐蔽和长久。因此,我们有如下教学应对路径:
  (一)掌握一定的表现手法,让学生的情感得以顺利地抒发。在新诗鉴赏中,我们会接触到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通感、反讽和象征等。学生对于这些表现手法的作用常常可以熟练地掌握,但是真正让他们在遣词造句中自如地使用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先结合现行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中的新诗,将具有上述表现手法的诗句拿出来进行单独分析,使学生找到创作的初始感觉,久而久之,他们则会在新诗创作中自觉恰当地使用这些表现手法。
  (二)重视讲解现代主义诗歌,有利于学生写出真正有意境的好诗。中国新诗史上艺术成就较大的诗人,大多是现代主义诗人或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人,他们在中国新诗诗坛上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和地位,如果对这些诗人及其优秀作品避而不谈,中国新诗的艺术光彩将黯然失色。现行的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选用了穆旦、杜运燮、郑敏、戴望舒、何其芳、陈敬容等现代主义诗人以及闻一多、徐志摩等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人的作品,这些应成为语文教师讲解现代主义诗歌和进行新诗写作教学的范例。
  (三)在具体的训练方法上,应以仿写和改写为主,激发学生的原创热情。以《致橡树》第一节为例,诗人连续用了两个“如果”、两个“绝不”、两个“不止”的句式,组成意象群,但结尾的两个意象:“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整齐的句式突然中断,这中间的空白如何填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仿写如下:“甚至不像日光/终生献出炽热的激励;甚至也不像春雨/滋润你的秀色,浇灌你的英气”。再来说说改写,初学写诗缺少素材的时候,改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语文教师可以引导高中生将精炼的古典诗词改写成具有现代气息的新诗,也可从个人喜欢的课文着手,换用新诗的形式,表达同样的情感。《长亭送别》的教学环节中可以要求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曲子进行改写。当古典爱情融入现代感悟之中,就有了这样的诗句:“一滴泪/滚出了离人的眼眶/明亮而清透/掉在地上,碎了/忧愁就这样飞溅开来”。文本融合了情感,阅读鉴赏就化为触手可得的创作素材,学生们笔下的语言便有了自由的生命和优美的诗意。
  杨理沛,大学教师,现居武汉。
其他文献
山水田园诗是传统诗歌的重要一类,在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都有大量涉及,同时,在诗歌阅读的考试题目中出现频率也极高。对学生而言,读懂山水田园诗,不论是从应试的角度,还是涵养性情养成人格的高度,都是极为重要。但囿于诗歌文化语境缺失和学生年龄见识的短板,学生阅读山水田园诗又是有难度的。  针对学生的阅读困境,现有的山水田园诗教学,多从意象把握、技法分析、意境感受、背景展示等方面予以相关的技术性帮助。不
一  1978年3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该草案鲜明地突出了两条主线,即思想政治教育和阅读与写作训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述是:“语文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历来都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大路线,深入批判‘四人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读写训练,大纲强调要辩证统一:“在语文教学
俗话说,“追求完美无罪,苛求完美无趣”。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追求完美应该不是苛求。2013年人教版《语文》甫一推出,就有不少老师质疑教材中出现的编写错误,甚至诉诸法律。随后人教社官网致歉七年级教材出错,并就其中几处“硬伤”做了更正[1]。这些更正主要集中在字形、标点、文史知识等显性的内容,人教社致歉信中似乎还在强辩一些知识性错误,比如《观沧海》课下注释关于曹操生活时代史称“东汉”,而非“三国”
要让自己的作文“出彩”,让自己的作文打动人,关键之一是“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抒发真情实感”。联系学生平时的作文,笔者也从中深有触动:现在的学生作文,一般都想迎合老师的心理,他们写作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有一个高的分数,功利性比较明显,所以他们常常借鉴他人的优秀作文,套用他们的模式,学用他们的语气情感,生搬硬套,有时甚至胡编乱造,成人化色彩较浓,读来如鲠在喉。我们教师也经常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每当布置
在我国民族的文学艺术宝库中,楹联是一颗闪耀着奇光异彩的瑰宝。由于它集诗、词、曲、赋的精华,聚意美、声美、形美于一体,看起来整齐美观,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想起来意味深长,所以,虽然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它字数最少(一般而言),但却最富有中国文学的特色。它词约而义丰,有无所不包的内容;形小而质美,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用途广泛,影响深远,被誉为“袖珍诗”、“诗中诗”、“两行诗”,深得我国人民的普
《金岳霖先生》是作家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许多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都把文章的第一句“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作为中心句,并认为“有趣”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教学参考书对此也持同样的观点:   第1段总领全文。“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这是全文的核心句,其中“有趣”二字是“文眼”,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两个字生发、展开的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  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  一、评价主体倡导多元化  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传统的课堂评价,教师几乎成了唯一的评价主体,教师是学生发展及其学习状况的裁判员或者“法官”,教师评价的结果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新课程
研读与分析2016年高考作文题,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如下启示。这些启示对2017年高考作文备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作文训练形式要多样化。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为漫画作文,对全国的考生来说,都感觉出乎意料。为什么?因为2015年高考作文命题出现了新类型,称之“任务驱动型作文”,于是对此类作文研究爆热,满以为高考作文非此莫属,结果考了一幅漫画,引起一片惊呼。回想2015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考一封书信
文化经典文本从走进高中语文课堂开始,关于其教材研究、教材解读、教学建议等的指导和构想就层出不穷,但是实践下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作为文化经典文本,很多教师教学定位不准确,或定位为文言文教学,或扩大其文化特性,导致课堂单薄,不能较全面地体现其承载的语言文字、文化内涵等丰厚价值。其次,教学手段单一,引用名家解读或普通的解读,生硬地将思想传递给学生,既无雅致的语言、也无精巧的设计,无法体现语文情致。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強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