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

来源 :数字化用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ang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为了满足人们对机械产品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机械制造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创新已经成为现如今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经过了解与分析我国现如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全新的模式。
  【关键词】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体系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 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
  一、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
  当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在网络化基础上,CAD/CAM与数控系统集成为一体。机床联网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
  二、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过程中对速度、精度和效率以及柔性化和智能化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由于采用了许多高速的控制系统,同时又改善了机床的特性,大大的提高了机床的速度、精度和效率。柔性化不仅仅指的是机械的本身还有群控系统的柔性,数控系统的本身就是采用模块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的,裁剪与组合性比较强,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群控系统则是根据不同的制作流程的要求自动进行调整,使群控系统的效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仅有柔性化是不够的,还应具备智能化。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在不断的提高,只有具备了智能化才能应对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
  (一)性能发展方向
  1.高速高精度高效化。速度、精度和效率是机械制造技术的关键性能指标。由于采用了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多CPU控制系统以及带高分辨率绝对式检测元件的交流数字伺服系统,同时采取了改善机床动态、静态特性等有效措施,机床的高速高精高效化已大大提高。
  2.柔性化。包含两方面:数控系统本身的柔性,数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功能覆盖面大。可裁剪性强,便于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群拉系统的柔性,同一群控系统能依据不同生产流程的要求,使物料流和信息流自动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控系统的效能。
  3.工艺复合性和多轴化。以减少工序、辅助时间为主要目的的复合加工。正朝着多轴、多系列控制功能方向发展。数控机床的工艺复合化是指工件在一台机床上一次装夹后,通过自动换刀、旋转主轴头或转台等各种措施,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复合加工。
  4.实时智能化。早期的实时系统通常针对相对简单的理想环境,其作用是如何调度任务,以确保任务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而人工智能则试图用计算模型实现人类的各种智能行为。
  (二)功能发展方向
  1.用户界面图形化。用户界面是数控系统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接口。由于不同用户对界面的要求不同,因而开发用户界面的工作量极大,用户界面成为计算机软件研制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当前Internet、虛拟现实、科学计算可视化及多媒体等技术,也对用户界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图形用户界面极大地方便了非专业用户的使用。人们可以通过窗口和菜单进行操作,便于蓝图编程和快速编程、三维彩色立体动态图形显示、图形模拟、图形动态跟踪和仿真、不同方向的视图和局部显示比例缩放功能的实现。
  2.科学计算可视化。科学计算可视化可用于高效处理数据和解释数据,使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用文字和语育表达,而可以直接使用图形、图像、动画等可视信息。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环境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应用领域,如无图纸设计、虚拟样机技术等,这对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3.插补和补偿方式多样化。多种插补方式如直线插补、圆弧插补、圆柱插补、空间椭圆曲面插补、螺纹插补、极坐标插补、2D+2螺旋插补、NANO插补、NURBS插补(非均匀有理B样条插补)、多项式插补等。
  4.内装高性能PLC。数控系统内装高性能PLC控制模块,可直接用梯形圈或高级语言编程,具有直观的在线调试和在线帮助功能,编程工具中包含用于车床铣床的标准PLC用户程序实侧,用户可在标准PLC用户程序基础上进行编辑修改,从而方便地建立自己的应用程序。
  5.多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集计算机、声像和通信技术于一体,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信息的能力。在数控技术领域。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信息处理综合化、智能化,在实时监控系统和生产现场设备的故障诊断、生产过程参数监测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
  (三)体系结构的发展
  1.集成化。采用高度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FPGA、EPLD、CPLD以及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可提高数控系统的集成度和软硬件运行速度,应用LED平板显示技术,可提高显示器性能。平板显示器具有科技含量高、重量轻、体积小、功耗低、便于携带等优点。可实现超大尺寸显示。
  2.模块化。硬件模块化易于实现数控系统的集成化和标准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基本模块,如CPU、存储器、位置伺服,PLC、输入输出接口、通讯等模块,作成标准的系列化产品,通过积木方式进行功能裁剪和模块数量的增减,构成不同档次的数控系统。
  3.网络化。机床联网可进行远程控制和无人化操作,通过机床联网,可在任何一台机床上对其它机床进行编程、设定、操作、运行。不同机床的画面可同时显示在每一台机床的屏幕上。
  三、总结
  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而制造技术又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应该将制造技术放在优先地位,只有这样我国才能跟上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才能不被潮流所淹没,才能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翁贻方,赵长德.现代控制技术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
  [2]杨建平,刘艳玲.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应用中的发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
其他文献
采用PLC通过RS485接口,使用UUS协议实现对SIEMENs变频器的控制,包括变频器的启/停、故障检测、故障复位、速度和转向的控制.
介绍了韶钢炼铁厂高炉主卷扬双电动机拖动时出现的不同步故障,从原设计中变频器主从控制原理、主从通信的方式及编码器反馈通道等方面详细地分析了产生故障的原因.并根据其故
【摘 要】本文在介绍电厂负荷自动控制系统特点的基础上,首先分析讨论了几种常用的电厂负荷的分配方法,详细阐述了各个方法的主要原理与特点。然后,详细分析了几种重要的智能决策方法,重点讨论了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法与混沌算法的原理及其优缺点。对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电厂负荷分配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负荷;优先次序法;等微增率法;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法  一、引言  随着工业的发展,节能减排也日益
从经济性和实用性出发,对目前中小型企业使用较多的一些小型冷轧机进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将PLC控制的变频调速系统应用于小型冷轧机的张力控制,阐述了用PLC实现变频调速控制
通过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法,在氢化物气相外延(HVPE)自支撑GaN衬底和蓝宝石(0001)衬底上外延生长AlGaN/AlN/GaN结构的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材料,采用低压化学气
在分析了井下三相三线制配电网实现选择性漏电保护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相与单相负荷混合供电线路实现选择性漏电保护的原理,并进行了理论分析、Matlab仿真及各项实验.现场
目的观察聚嘧啶束结合蛋白相关剪接因子(PSF)高表达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下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分为正常细胞组、损伤组(N+ H2O2组)、空载体对照组(Vec+H2O2组)、PSF高表达组(PSF+H2O2组)。应用脂质体2000将pEGFP空载体、pEGFP-PSF真核表达质粒分别导入Vec+H2O2组、PSF+H2O2组;N+H2O2组仅作转
为了得到ZnSe∶O/ZnO核壳结构纳米线中间带太阳电池的最优吸收效率,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对纳米线的直径进行了优化,使纳米线的吸收光谱与太阳光谱相重合的波段有较高的吸收效
【摘 要】本文针对冶金机械液压污染 ,首先着重分析了液压机械在各个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其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冶金机械液压污染的具体控制措施,这对确保之后冶金机械液压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冶金机械 ;液压污染 ;原因 ;控制  冶金机械液压系统设备的运行周期长,工作环境复杂,因此其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任务艰巨、技术难度大。冶金机械系统一般都是在户外
目的 探讨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激动剂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AICAR)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U937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AICAR处理U937细胞24、48 h,用CCK-8法绘制细胞增殖曲线;以细胞形态学、AnnexinⅤ/7-氨基放线菌素D(7-AAD)双标记等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