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让语用教学更富有张力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p0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还原法”与语用教学的关联
  1. 围绕文本,进行思辨的有效对话。“还原法”是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先生在前人基础上提出的独特解读文本的方法,他认为:“我的‘还原’,只是把原生状态和形象之间的差异揭示出来,从而构成矛盾,然后加以分析。”笔者经过研学发现,如果合理有效地运用“还原法”于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利用语境,调动学生的语用体验,会引发文本描述对象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表达方式的质疑,拓展他们思维的宽度与广度,最终为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以生为本,激发想象的言语生长。“生本”的课堂,最终体现在学生是否在课堂上进入教师营造的“场”,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引发想象,合理而又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让自己的言语得到锤炼,思维得以丰盈。所以,教师可以运用各式各样的“还原”方法,“还原”字、词、句中各种事物应有的本意,带领学生利用语境,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的内核,展开合理有效的对话,形成丰厚的心理体验,素养得以提升,言语得以生长。
  二、 “还原法”在语用教学中的举措
  1. 想象“还原”,语用感知人物。在《九色鹿》一课中,调达面对九色鹿的救命之恩“郑重起誓”,绝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就这句中的“誓”字可以进行“还原”,让学生在对话中引发想象,启迪思维,学会表达,人物形象也会逐渐清晰和丰满。教学中教者通过出示“誓”的古字写法“”,让学生了解“”的左上方表示“产生”,左下方表示“许诺”,“”的右边表示刀斧(边讲边出示),整个字就表示古代士兵手执大刀,发咒许诺的意思。再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调达是怎样发咒许诺的。学生想象的闸门得以开启,把自己当作调达,表述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说出九色鹿的下落;有的学生郑重起誓,如果说出九色鹿的下落,就遭天打五雷轰;更有甚者描述这条命就是九色鹿救的,她的大恩大德调达没齿难忘,报答都来不及,怎么会说出她的下落,恩将仇报呢?让九色鹿一百个放心。一个“誓”字,让调达通过被救后的信誓旦旦,到后来面对金钱的诱惑,让他判若两人,这强烈的对比凸显了不守信用调达的丑恶嘴脸。在这样的语用体验中,再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调达的语言描写,他那种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丑陋形象顿时活灵活现。
  此时,汉字不再是几个笔画组成的简单造型,文字也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温度、有感情的载体,通过想象“还原”,呈现在眼前的是鲜活感人的场景,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景语境,是开启学生心灵深处的密码,让学生的言语生命得以丰盈和鲜活。
  2. 价值“还原”,语用品悟重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句子,总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抓住细节描写进行品味,就能凸显文本的价值。《军神》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手术结束,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围绕此句进行“还原”,就能找到文本的“突破口”,实现轻松而又有效的教学。教学中先让学生品读句子,师问,床单是什么做的?是否结实?学生描述一般是厚布,很结实。再问学生,有没有人抓破过床单?(没有),再步步追问,要想抓破床单必须怎么样?学生不难得出要有很大的力气,而且是在非常紧张、激动或者痛苦的情况下才会如此。再让学生
  交流,此时人的表现应该是乱蹦乱跳、大呼小叫、激动万分……如果这样写刘伯承手术后的反应,那人物形象将大打折扣。而刘伯承在手术中,不用任何麻醉药,却仍然一声不吭、镇静自如。此时想象中人物与实际的人物形象的比对,就体现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从而真正体现了“军神”的内涵。
  理解和感悟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成了语言应用的基础和前提,换言之,语言应用必须建立在熟知、掌握语言和言语的各种规则的基础上。文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都具有审美价值,只有在一定的“境场”中通过师生的层层交流,“还原”这种价值,让其得以充分彰显。其实整个师生对话的过程既是一种价值“还原”,也是学生语言文字锤炼敲打的过程,彰显了语用在对话中的灵活渗透,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语文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三、 情感逻辑“还原”,语用突破难点
  文本的一些关键语句,往往带有人物的主观感情色彩,甚至与事实恰恰相反,这时就需要“还原”到合理真实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和感悟,才能体悟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真正意图。通过对文本的情感“还原”,“还原”文字背后的真实情景,让学生更透彻地读懂文本,感知人物形象,获得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
  《桂花雨》一文中最后写道,每次当“我”回乡,捧一大袋桂花送给母亲时,母亲总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教学时,引发学生对本句话进行质疑,学生产生了“外地的桂花难道真与作者家乡的桂花不同吗”的疑问,此时有学生说,桂花是相同的,只是母亲对家乡的桂花更喜爱而已;而此时有一名学生却反驳道:也有可能外地的桂花,确实没有作者琦君家乡的桂花香,因为我上网搜索了桂花品种至少有32种。此时,我追问这位学生,即便作者家乡的桂花与外地不同,也没有外地的香,但她的母亲还是会说,她们家乡的金桂最香,知道为什么吗?学生此时才真正明白,这桂花香里融入了孩子赏桂花的闲趣、摇桂花的童趣、品桂花的乐趣,最让母亲回味的不是桂花香,而是深深的母子情和对家乡美好生活的回忆!
  教材中很多文章,在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往往带有自己主观的见解和感受,也会运用一些特殊的写作方式来强化表达效果,这时就需通过教学弱化情感进行“还原”。在《少年王冕》中形容王冕的画技好时,除了正面描写外,还有这样一句:“乡里人见他画得好,竟拿钱来买。”其实这句话的价值,不仅在于从侧面烘托王冕的画美,对其品读“还原”就明白:人们买他的画,不仅是因为他的画好,而且是因为他的孝顺母亲和自强奋发的品性,为人们所感动和流传,因为从下文的“到了十七八岁”可知,在人们纷纷买他的画时最多十五六岁,这样的年龄,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是难有大的作为的。
  通过对关键句段的“还原”教学,让学生顿时厘清了文本中一些表达作者情感和态度的句子,往往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往往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夸张甚至运用反语,通过对这种与事实并不一定相符的句子所营造的语境形态加以“还原”,既让学生弄懂句意,学会表达,生成合理的语用体验,又走进人物的内心,领略作者的表达意图。
  四、 历史“还原”,语用创新思维
  教材中往往出现很多历史作品,甚至是经典名著节选的文章,由于时间的跨度很长,学生对时代背景又知之甚少,所以适度地对其进行历史“还原”还是必不可少的。《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五上)林冲面对洪教头的挑衅时,却只说:“不敢,不敢!”这是文章中第一次对林冲的语言描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凸显了人物性格,如果回到一定的历史语境加以“还原”,则实现小说人物特点的轻松感悟和品味,教学活动也自然丰盈。特级教师窦桂梅就抓住这句“不敢”围绕《水浒传》中林冲的经历作了详尽而又深入地“还原”,让人物的品性不再是简单的“谦逊有礼”和“武功高强”,而是变得更加真实和丰满,立体而又感人。
  对于历史“还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要把文本中的研究对象,放到产生这些作品的年代中去,“还原”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中去品析、赏悟;而另一种就是像窦老师那样,把人物放到自己所经历的历史事件中去,再综合品读和感悟人物形象,使之更加全面化、深刻化、真实化。而在这种“还原”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产生新颖别致的心理体验,不断地入情入境地交流,内化了语言,学生的思维也获得了不断地变异和创新,思维品质在这样的课堂也不断地被提升。
  (作者单位:扬州市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
其他文献
会议
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如何落实写景类课文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如何区别于本单元其他篇目的写景类课文,在共性中体现个性,避免千课一面,这需要教者匠心独运。一、关注课
一、捕捉词语,学以致用读写结合,应贯穿低年级教学始终。教师应利用文本资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语言,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同时,创设语用情境,引导学生在
一、对“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认识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指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
一、 字词学习要“感性化”  字词学习是扫清阅读障碍的第一步,是学习句、段、篇的基础,是帮助学生顺利展开阅读进程的奠基石。忽视字词的学习,阅读教学将舍本逐末,举步维艰,语言文字的运用将无从谈起。  字词是抽象的符号系统,字词教学离不开理性化的诠释,但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识记和理解时应“感性化”一点,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字词的意境之中,调动自己的感性体验。当字词带着音、形、义的印象与意味,融进了学
它可以提高赤霉素效价,成倍提高“九二○”药效,是自配加料调花灵的“魔水”。最新“九二○”加倍增效剂是著名制种专家刘文炳通过十几年研究,将多种植物生长素、高能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