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生命教育”、“人的教育”的口号成了众心所向众望所归,于是,观察教育教学的视点日益丰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特别是语文学科,更是奇葩竞放异彩纷呈。这无疑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宽广空间。但与此同时,无庸讳言,本当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具灵性最有人气的作文教学直到今天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在崇尚个性尊重个性的教育新时代,作文教学在考试指挥棒下仍然写满了“功利”二字,从理念到实践,基本上都是以“应试”为旨归,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生命发展在这儿冻结成冰山一隅,学生依旧怕写作文,无话可说,搜肠刮肚后造就的基本上是毫无真实可言毫无血肉感的假大空文章。当然,也不乏有个性凸现的文章,但多充溢的也是诗词文句堆砌的狂气、怨天尤人的呻吟、轻率偏激的批判指责等等,少有真情,少有健康温馨的生命气息,暴露出的是生命观的忽视甚至扭曲,曾经寄寓了诸多希望的新概念作文赛事,最后落得个由辉煌走向失落的结局,恐怕也是因根植于此种现实。
一位教育学者曾经说过:“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教育的道理,就是成全生命之道。”如何挽救作文教学于尴尬局面,回归积极向上的生命本色,是教学改革中的当务之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于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一言以概之,就是要让作文教学,成为走进生活走进生命真实的过程。
1作文指导,熏染生命意识的过程
作文指导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作文,怎样指导学生作文,才能达到让学生学会作文的目的?这是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热点也是困惑之一。而统观作文教学现实,仍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把作文指导关注点集中于猜题、押题以及对具体文题的审题、立意、构思等方面的深刻讲析上,更有甚者,为学生提供完备的作文“零部件”,如题记、开头、小标题、结尾等等,并示范组装的一招一式,然后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如此充满“应试”味充满功利味的作文指导,必然扼杀学生创作的灵性,加剧学生产生作文恐惧的速度。
所以,如何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最初欲望,这该是作文指导的最终指向目标。作文指导并不一定要专门设课,并不一定需要一套套系统的理论讲析,而应重在平时点滴积累。最有效也最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方法,莫过于潜移移默化的熏陶,推荐并指引他们阅读大量的真情文章。如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不间断地推荐好文章。诗歌散文能熏染学生的浪漫与灵秀;说理文能熏染学生的明辨与睿智;说明文能熏染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与历史有关的美文,能让学生在历史长河徜徉的同时,润泽爱国热情和民族正义感;叙写生活真情的美文,能让学生在为情感动的同时,润泽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间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抒写自然的美文,能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润泽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意识;张扬个性的美文,能让学生在产生共鸣的同时,润泽一人一风景的自我悦纳和悦纳他人的意识……有人说,语言文字的力量在教育教学中是无与伦比的,当一切真善美或假恶丑的真相,尽现在或优美写情或入木三分批判时,那必然在学生心中掀起狂澜。日积月累,长期如此的感动,必将熏染润泽他们的种种生命意识,激发他们最初的创作欲望。
2搜集素材,感悟生命内涵的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丰富的素材,一旦解决素材问题,那学生写作文就会得心应手,同时也能提高语文素养。但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考竞争依然激烈的现实中,许多学生依然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时间和机会走向生活,走进生活,自然 “难为无米之炊”,写不出至情至性的绝妙文章。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那就是我们的充实生活。”如何创造机会让学生与生活零距离接触,在体验生命内涵的过程中发掘写作的素材,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生活中处处有作文的原始素材,就在眼前,许多同学却找不到,原因在于缺少观察,对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身边的人事熟视无睹。所以,教师可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如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搞专题活动,让学生记下每一个活动过程和活动感受;布置亲情作业,节假日去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与日渐疏远的亲人间进行一次亲密接触,当一次家等等;结合主题班队课,抓住国庆节、教师节等重大节日开一次主题派对,针对班级中或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开展一次辩论或讨论会等等;抽点作文课时间,来一次多媒体展示,在动人的音乐中向学生展示自然的极致风光或认识名人等等。这样的活动,既解决了与学习间的时间冲突,又调动起了学生潜藏在思维深处、心灵深处的关于情关于理等生命内涵的思索,这正是笔尖流动刹那的最重要原动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此同时,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阅读一角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一本书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读书就是与作者面对面的对话”,因此,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展他们的视野,要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摘抄、多背文章中的妙语佳句、精彩片段,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来获取更多的知识素材,要引导学生定期开展阅读交流。在广泛的阅读中,在优秀的文句中,与作者一起感悟生命的内涵真谛,这也该是习作前的重要奠基过程。
3写作,诠释生命真谛的过程
勤学勤练是作文成功的有效途径。勤于练笔,将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记录下来,将促使自己更加有意识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勤于动笔,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选取素材。但在练笔写作过程中,要掌握好习惯和时间两个问题。
积累有了,创作的冲动有了,但“灵感只是刹那间的”,如果任由它在心头涌动而不采取有效的记录,那所有种种积累起来的意识灵感必然在时间的河里枯竭而归于死寂。所以,要培养学生每天几分钟写日记、写心得、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利用每天课前五到十分钟进行流,这样才能保持生命意识的生生不息时时常新。
当今,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还有一大困惑,收缴上来的作文作业质量惨不忍睹,即使是作文尖子也列其中,导致之前大量的指导积累工作功亏一篑。“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转换观念,不要把习作当作是一门学科作业布置,而把它作为一项诠释生命真谛的心灵写意,以此种观念感染学生,消除司空见惯的学生厌倦感。另一方面,要舍得化时间,专门腾出作文课,不必拿习作与学科作业较劲,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整理积累下来的素材,然后才能用文字用心诠释出生活的真意生命的真谛。“文贵自然”,即自自然然地流泻对生活的感受对生命内涵的感悟。这样的写作才能与前两个教学环节呼应生辉,这样的文章才能真正做到“自
然”,才能产生打动人的效应。
4改作,尊重完善生命体验的过程
在多视角的教学改革中,作文批改作为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各种新奇的方式方法层出不穷,但“尊重”应该作为教师批改作文的中心贯穿词绝不能丢。作文批改,要尊重学生劳动成果,尊重学生习作成果,等于是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漠视它甚至无视它,一定程度上,无异于扼杀学生的生命体验打击学生的生命激情。教师在批改中,要努力营造能激发学生热情的氛围,做到两个“尊重”。
要尊重学生个体的作文智慧。由于作文批改工作量大,语文教师往往本身就对作文批改产生畏难情绪,寥寥几句诸如“语句流畅,结构严谨,构思较新”等千篇一律大套话,导致学生企盼从教师这儿得到指点迷津的愿望遭遇碰壁。教师评语中要褒贬有致,善于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委婉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中肯的建议,并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优势,把写评语当作一次练笔,用动情的语言加以表达,让学生在教师评语中既感受到对他们的尊重爱护和帮助,又激发起学习教师榜样的冲动。即使是不会作文或是应付作文的学生在教师真心精心的评语中也会被触动而暗中蕴蓄写好作文的决心。
要尊重全体学生的作文热情。教师情感的天平不能倾斜于少数尖子,不能因为作文批改工作量过于繁重便对少数学习尖子的作文精批细改,而对大多数学生的作文“一笔带过”,从而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在得宠无望的心境下,逐渐丧失作文兴趣。而应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老师对他及他的作品的尊重,这是保持学生作文兴趣乃至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苏东坡在《琴诗》中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画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如此琴理于教学中也不无道理。如果说改革中的语文教学是一个大花圃,那它只能根植于生命的泥士中,才能赢得百花争艳的动人场面。而作文教学就该是其中最芳香的一朵,走出了形而上,那沁人的生命清香,必将熏香一个个贫瘠脆弱的心灵,熏香一段苦涩艰辛的岁月!——这是所有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师共同的使命!
一位教育学者曾经说过:“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教育的道理,就是成全生命之道。”如何挽救作文教学于尴尬局面,回归积极向上的生命本色,是教学改革中的当务之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于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一言以概之,就是要让作文教学,成为走进生活走进生命真实的过程。
1作文指导,熏染生命意识的过程
作文指导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作文,怎样指导学生作文,才能达到让学生学会作文的目的?这是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热点也是困惑之一。而统观作文教学现实,仍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把作文指导关注点集中于猜题、押题以及对具体文题的审题、立意、构思等方面的深刻讲析上,更有甚者,为学生提供完备的作文“零部件”,如题记、开头、小标题、结尾等等,并示范组装的一招一式,然后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如此充满“应试”味充满功利味的作文指导,必然扼杀学生创作的灵性,加剧学生产生作文恐惧的速度。
所以,如何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最初欲望,这该是作文指导的最终指向目标。作文指导并不一定要专门设课,并不一定需要一套套系统的理论讲析,而应重在平时点滴积累。最有效也最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方法,莫过于潜移移默化的熏陶,推荐并指引他们阅读大量的真情文章。如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不间断地推荐好文章。诗歌散文能熏染学生的浪漫与灵秀;说理文能熏染学生的明辨与睿智;说明文能熏染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与历史有关的美文,能让学生在历史长河徜徉的同时,润泽爱国热情和民族正义感;叙写生活真情的美文,能让学生在为情感动的同时,润泽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间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抒写自然的美文,能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润泽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意识;张扬个性的美文,能让学生在产生共鸣的同时,润泽一人一风景的自我悦纳和悦纳他人的意识……有人说,语言文字的力量在教育教学中是无与伦比的,当一切真善美或假恶丑的真相,尽现在或优美写情或入木三分批判时,那必然在学生心中掀起狂澜。日积月累,长期如此的感动,必将熏染润泽他们的种种生命意识,激发他们最初的创作欲望。
2搜集素材,感悟生命内涵的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丰富的素材,一旦解决素材问题,那学生写作文就会得心应手,同时也能提高语文素养。但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考竞争依然激烈的现实中,许多学生依然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时间和机会走向生活,走进生活,自然 “难为无米之炊”,写不出至情至性的绝妙文章。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那就是我们的充实生活。”如何创造机会让学生与生活零距离接触,在体验生命内涵的过程中发掘写作的素材,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生活中处处有作文的原始素材,就在眼前,许多同学却找不到,原因在于缺少观察,对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身边的人事熟视无睹。所以,教师可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如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搞专题活动,让学生记下每一个活动过程和活动感受;布置亲情作业,节假日去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与日渐疏远的亲人间进行一次亲密接触,当一次家等等;结合主题班队课,抓住国庆节、教师节等重大节日开一次主题派对,针对班级中或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开展一次辩论或讨论会等等;抽点作文课时间,来一次多媒体展示,在动人的音乐中向学生展示自然的极致风光或认识名人等等。这样的活动,既解决了与学习间的时间冲突,又调动起了学生潜藏在思维深处、心灵深处的关于情关于理等生命内涵的思索,这正是笔尖流动刹那的最重要原动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此同时,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阅读一角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一本书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读书就是与作者面对面的对话”,因此,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展他们的视野,要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摘抄、多背文章中的妙语佳句、精彩片段,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来获取更多的知识素材,要引导学生定期开展阅读交流。在广泛的阅读中,在优秀的文句中,与作者一起感悟生命的内涵真谛,这也该是习作前的重要奠基过程。
3写作,诠释生命真谛的过程
勤学勤练是作文成功的有效途径。勤于练笔,将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记录下来,将促使自己更加有意识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勤于动笔,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选取素材。但在练笔写作过程中,要掌握好习惯和时间两个问题。
积累有了,创作的冲动有了,但“灵感只是刹那间的”,如果任由它在心头涌动而不采取有效的记录,那所有种种积累起来的意识灵感必然在时间的河里枯竭而归于死寂。所以,要培养学生每天几分钟写日记、写心得、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利用每天课前五到十分钟进行流,这样才能保持生命意识的生生不息时时常新。
当今,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还有一大困惑,收缴上来的作文作业质量惨不忍睹,即使是作文尖子也列其中,导致之前大量的指导积累工作功亏一篑。“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转换观念,不要把习作当作是一门学科作业布置,而把它作为一项诠释生命真谛的心灵写意,以此种观念感染学生,消除司空见惯的学生厌倦感。另一方面,要舍得化时间,专门腾出作文课,不必拿习作与学科作业较劲,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整理积累下来的素材,然后才能用文字用心诠释出生活的真意生命的真谛。“文贵自然”,即自自然然地流泻对生活的感受对生命内涵的感悟。这样的写作才能与前两个教学环节呼应生辉,这样的文章才能真正做到“自
然”,才能产生打动人的效应。
4改作,尊重完善生命体验的过程
在多视角的教学改革中,作文批改作为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各种新奇的方式方法层出不穷,但“尊重”应该作为教师批改作文的中心贯穿词绝不能丢。作文批改,要尊重学生劳动成果,尊重学生习作成果,等于是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漠视它甚至无视它,一定程度上,无异于扼杀学生的生命体验打击学生的生命激情。教师在批改中,要努力营造能激发学生热情的氛围,做到两个“尊重”。
要尊重学生个体的作文智慧。由于作文批改工作量大,语文教师往往本身就对作文批改产生畏难情绪,寥寥几句诸如“语句流畅,结构严谨,构思较新”等千篇一律大套话,导致学生企盼从教师这儿得到指点迷津的愿望遭遇碰壁。教师评语中要褒贬有致,善于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委婉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中肯的建议,并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优势,把写评语当作一次练笔,用动情的语言加以表达,让学生在教师评语中既感受到对他们的尊重爱护和帮助,又激发起学习教师榜样的冲动。即使是不会作文或是应付作文的学生在教师真心精心的评语中也会被触动而暗中蕴蓄写好作文的决心。
要尊重全体学生的作文热情。教师情感的天平不能倾斜于少数尖子,不能因为作文批改工作量过于繁重便对少数学习尖子的作文精批细改,而对大多数学生的作文“一笔带过”,从而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在得宠无望的心境下,逐渐丧失作文兴趣。而应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老师对他及他的作品的尊重,这是保持学生作文兴趣乃至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苏东坡在《琴诗》中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画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如此琴理于教学中也不无道理。如果说改革中的语文教学是一个大花圃,那它只能根植于生命的泥士中,才能赢得百花争艳的动人场面。而作文教学就该是其中最芳香的一朵,走出了形而上,那沁人的生命清香,必将熏香一个个贫瘠脆弱的心灵,熏香一段苦涩艰辛的岁月!——这是所有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师共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