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炼霞:无灯无月何妨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pisee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名媛中,大名鼎鼎的有陆小曼、林徽因、张爱玲等,还有一位周炼霞最值得一提。
  其实,论才情、气质、相貌等,周炼霞不输陆、林、张。她写的小说《炼珠》可与张爱玲齐眉,其仕女花鸟画胜过陆小曼。而她写的古诗词,别说这三位美女,就是晏殊、纳兰容若,怕也要让她三分。
  当年,赵丹的夫人黄宗英,会拿着自己作的诗到周炼霞家请教;银幕明星上官云珠,也会拿一些诗,给周炼霞过目;作曲家陈钢的第一任夫人华华,是梅兰芳四大女弟子之一华香琳的女儿,每周跟周炼霞学画。
  周炼霞是一个钟情于“艺术地生活”的人,美与爱为她而生,不是她为美与爱而生。她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里活得从容豁达,是女性的典范。
  掌上明珠
  当然,周炼霞首先是幸运的,她出生于湖南湘潭诗礼簪缨之族。从小生活富足。她在《新年回忆》一文里记载了童年时过新年的情景:
  一早起来,头发梳得滴光,辫梢上坠一支红丝须头,瓜皮帽的前额,缀一块红宝石,黑缎团花马褂,蓝庄绒缎袍,最好玩不过的是:脚上那双特制的绣花小靴,雪白的粉底,怪玲珑,怪精致的,真叫我永远不会忘记啊!
  尤其幸运的是,周炼霞有位开明的慈父。父亲周鹤年精通诗画,对儿女很是疼爱。周炼霞幼承庭训,父亲每年送给她的新春礼物中必有一支毛笔,并写下一句祝贺的韵语以兹鼓励。周炼霞思维敏捷,常常与父亲对诗。年稍长后,周鹤年又将女儿送去学诗画,没有男尊女卑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观念。
  童年时的蒙学熏陶了周炼霞的性灵,练就了她的语言敏感度,为她未来跻身于才女行列打下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分门拜师
  周炼霞9岁时随父移居上海,这里成就了她的一世芳名。
  周鶴年在上海为女儿聘请了郑德凝教画、朱孝臧填词、蒋梅笙作诗,这三位老师都是一时名宿。而周炼霞也不辱父命,所作诗词,名动一时。早年辑有《小螺川诗稿》,晚年有《螺川韵语》,至今为人所传诵的有《庆清平·寒夜》,最著名两句: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
  周炼霞还有很多咏情咏物诗都写得很好,她非常善于将自己的感受找到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一语触的,令人佩服,这可以看出周炼霞有极好的语言天赋。
  上海画贵
  学有所成之后,周炼霞即开始挂单鬻画了。在1929年上海旧刊《邮声》里刊登了她当时的画例:
  花鸟虫鱼:堂幅每尺三元,六尺以上另议。
  立轴,照堂幅八折。屏条,照堂幅七折。横幅,照堂幅加半。手卷,每方尺三元。扇册,每件三元。墨费一成,点品加倍,极工细者另议。金笺及绢加半,先润后墨,约期取件。劣纸油绢不应。山水仕女加倍。
  收件处:上海海宁路人寿里炼霞画寓,及备大笺扇庄。
  据周炼霞自己的文字透露,她最早的扇面是五角,后来涨至两元,而此处标例是三元。当时她的订件非常多,可见她在未满20岁时经济上就完全独立了。
  不用依赖男人过生活,她就能有尊严地活着,并且有自由选择生活的权利。对这一点,进入而立之年后,她了解得更深刻了。
  韵致之美
  周炼霞的传奇人生更多与她的性情有关,比如她爱美、通达等等。
  周炼霞对美有独特的认识。在她看来,五官天生的美是美的一部分,而人体的“韵致”才是美的根本。她说:一个女性的美,并不完全依恃着面容的娇艳,此外还要有修短合度、肥瘦得宜的身体,使她成为整个的美的轮廓,而更重要的:还有“丰韵”两字。所谓“丰韵”,实在难以形容,总之在顾盼行动之间,要有活泼而又幽娴的态度,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人,一接触到眼帘,就会感到诗意一样的美妙,又像吹着了和煦的春风,很自然地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为了获得这样的美,她很注意平时的保养,比如产后调养,只要有基本的营养,可以一个月不食肉。她还十分注意胸部与腹部的保养,作息时间也很有规律。
  外在的修饰同样必不可少。周炼霞是一位非常时尚的女性,烫发、化妆、旗袍、皮鞋,样样周到。这些外在修饰将她的不足隐去,将她的美衬托得更美。郑逸梅先生赞她体态清丽婉转,如流风回雪。苏渊雷先生说她“七十犹倾城”。
  “炼师娘”
  周炼霞性情通达,不为传统礼仪所束缚。她不拒绝各种应酬和场合,善于应付各种男人,机敏、洒脱、不拘小节。从她所写的小说来看,她的生活阅历应该十分丰富,难怿她的绯闻特别多,得名“炼师娘”,各种小道桃色新闻也很多,但她从不计较,往往是一笑了之,照样过自己的生活。 “文革”期间,周炼霞只承认与吴湖帆有深交。那么说来,她也许真的经历了一些男人,但能在她心头留下痕迹的,除了她的丈夫徐晚苹,就是吴湖帆了。这两位待周炼霞奇好,而且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人中龙凤,可见打动美人的,必须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前缘再续
  如果说周炼霞早年活得很优美,那么中年以后是活得很从容、豁达。大约在她38岁的时候,丈夫徐晚苹受命飞赴台湾接收当地邮政,原拟半年后复命回沪,谁想一别竟是30多年。在这30多年里,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非常时期,周炼霞也似狂风暴雨中的小草,受尽磨难,一只眼睛被打致失明。
  从精神到肉体的摧残,她不比李清照少,然而她没有像李清照那样“凄凄惨惨戚戚”。她请来楚生刻了一方“一目了然”,请高络园刻一方“眇眇予怀”,又以屈原《九歌湘夫人》之“目眇眇兮愁余”甸为印。
  也许正是有如此的通达与坚忍,周炼霞只比陆小曼、林徽因小四五岁,却比她们多活了半个世纪,比张爱玲年长12岁,仍然活在了她的后面。
  周炼霞的从容与豁达同样为她带来了美好的晚年。“文革”结束后,她失散30多年的丈夫从遥远的美国寄信给她,抬首“炼霞吾妻”,深情地期待她赴美与他重逢。周炼霞也在历尽磨难后安享了幸福的晚年。
  据《艺术》《我的祖母周炼霞》等整理
其他文献
余光中的家庭是个女性世界,他和妻子育有4个女儿。有一次,跟人聊天时,谈起家庭与婚姻,余光中风趣地调侃道:“我们家有5个女儿,就我一个男人,妻子是我最大的女儿。我是住在‘女生宿舍’里的‘舍监’。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相处是靠妥协。婚姻是一种妥协的藝术,是一对一的民主,一加一的自由。我有一条严格的选婿标准,那就是他中文必须精通,因为中文不通,将祸吾孙!还有,平时我最受不了的就是陪妻子和女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生活从各个角度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忆过去,不同年代都有不同年代的热点和社会现象,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王谦祥、李增瑞、常贵田、单连丽,当年说出时代特色的包袱给老百姓带来不少笑声,同时他们也是这40年的亲历者。  改革开放后赶时髦  上世纪90年代与上世纪80年代就有很大不同了,国门打开,新鲜事物蜂拥而至。大家都开始赶时髦了,姜昆有一个作品叫《我有点晕》,里面晕的都是当年潮
期刊
一次,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在某大学演讲后,到了提问环节。有个学生问道:“敬老师,您说话得体大方,语气温和,总是能把话说得特别恰当,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敬一丹回答说:“这怎么说呢,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有个女孩,有天对她爸爸说:‘爸爸,给我买副手套吧,才200多元。’她爸立刻反问她道:‘还“才200多元”?请问你有几个“才”呀?’女孩听了爸爸的话,顿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好了。你们看,这女孩
期刊
我们在北京的同学不少,大家岁数越来越大,越来越珍惜聚会的日子。今年,我们还联系了河北的同学和高中的老师,大家约好了5月22日在孙少清家小聚。  孙少清家在大厂县陈府乡香格里拉农庄,这里出了北京城,已是河北地界。一路上,阳光明媚,空气新鲜,道路宽敞,道路两旁高大的树已枝繁叶茂,但越走越觉得人烟稀少,大概已经快到小农庄了。  到了孙少清家一看,这里风景如画,是地道的田园生活。朱红色的大铁门,用金黄色的
期刊
“团长”“内人”“孩他妈”多变的称呼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对妻子有许多称呼,能说说吗?  丁俊晖(以下简称丁):我的妻子叫张元元,她曾是北京一家杂志社的编辑,我俩是通过工作关系认识的。我喜欢她的单纯可爱,她喜欢我的简单、稳重、踏实。我俩恋爱后,她辞职到英国照顾我,国内人称她“丁太”,我很认可这个称呼。打球多年,我的身边有一帮打斯诺克的兄弟,他们叫我“大师兄”,元元成了“斯诺克太太团”的团长,我
期刊
朱娅:有肾源了,我是A型血,比较好配。手术和治疗费初步估计需要50万元,术后如果出现感染或排异情况,费用会更多。很多药需要自费,无法用医保报销。  记者:你的家庭经济情况如何?  朱娅:我以前在培训机构当美术教师,身体不好,前两年开始就没上班了。我是单亲家庭,妈妈身体也不好,平时就在家照顾我,家里只有老公在上班。生病后,突发情况多,救治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我老公也辞职照顾我了,一家都没有生活来源。
期刊
青年作者陈登科写了一篇小说《活人塘》,他自信满满地带着《活人塘》的手稿去了北京,想请赵树理为自己的作品把把脉。  陈登科在北京文联见到赵树理时,赵树理正在埋头写作。陈登科说明来意后,赵树理从书桌后绕到他的面前,拿过手稿,足足看了十来分钟,然后皱了一下眉头说道:“稿子你留下,再给我留个电话,等我看完后,会通知你来取稿。”陈登科很激动,当即留下了联络方式。  之后,陈登科就住进了北京一家小招待所,等赵
期刊
【编辑推荐理由】  情怀铸就品质,创新打造辉煌。《养生堂》始终保持全国电视健康第一品牌的殊荣。2017年《养生堂》栏目全国平均收视率0.53%,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同类栏目双料收视冠军,即全国同时段健康类栏目收视冠军。2018年是《养生堂》节目步入的第10个年头,9年多来,总共有近2000名全国权威医学专家走上过《养生堂》的舞台,观众累计收看人次超过10亿。  2017年2月20日,《养生堂》栏目制片
期刊
齐白石的画很多都会给人一种信手拈来、一挥而就之感。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一次,齐白石的一位朋友到他府上拜访,正赶上齐白石在书房里作画。这位朋友还从未见过白石老作画,于是,就好奇地走进书房,静立一旁,看他作画。  让他大跌眼镜是,白石老作画的样子,完全跟他想象中的不一样。在他进门之时,只见白石老正手里拿着一把尺子,对着宣纸不停地比画着,偶尔还会陷入沉思。下笔后,则更为认真,每画上几笔,就会停下来
期刊
严复本是个工科生,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的是海军,后来到英国留学,学的也是海军。对于源自西方的科学和科学精神,他也有着深刻的见解。  在今天很多人心中,严复是“天演论”或“进化论”的代名词。确实,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一出版就产生深刻影响,用当时人的说法,“自严氏之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胡适后来回忆说,“饫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复风行全国,竞作了中学生的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