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ro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资源,主要包括“家乡的历史遗迹、遗址,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本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家庭所收藏的照片、图片、实物、家谱或族谱,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乡土资源,能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江门拥有丰富的地方史资源,那五邑地区的历史教师怎样好好利用地方史资源,激活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利用乡土资源“五邑史”导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直接关系到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如能用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身边历史来导入,无疑拉近了历史课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如讲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时,笔者使用图片导入法,利用ppt展示梁启超故居的系列图片(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是广东江门新会茶坑村人),让学生介绍参观故居的感受、谈谈对梁启超的认识等导入,教师把课程内容与家乡相关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瞬间高涨,亲切感油然而生,对学习《戊戌变法》中的那些艰深的制度内容也会兴趣满满。此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充满了自豪感,同时也增强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主动性。
  二、利用乡土资源“五邑史”,增强直观感受,加深学生的历史理解
  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才正式设置的,初一历史教学首先面对的就是中国史前史。史前史年代久远,课本的历史知识都是靠考古学家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叙述记录,与学生相去甚远,学生较难有“同情即理解”的感受,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
  在学习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课时,笔者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拓展了江门新会区都会罗山南面的“罗山咀贝丘遗址”(属于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之交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存)知识。笔者设计了一道探究性题目:请根据材料想象距今4000年前的五邑先民一天的生活。
  材料一:出土文物有石器、骨、 蚌器和陶器(片)等,其中,石斧、石网坠等都市半磨制品;骨针、骨饰用鱼骨、兽骨和龟壳做成;出土的陶器、陶片多为罐和缸之类,大多数为夹砂粗陶,并带有绳纹、蓝纹、斜方格划纹等纹饰。
  材料二:(图略)
  学生根据材料和图片展开想象,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讲述本小组所想象的五邑人一天的生活。学生的积极性增加,直观感受增强,也增强了学生对史前史的了解,加深学生的历史理解。
  三、利用乡土资源“五邑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新改革中相关专家提出历史学科要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成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怀,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利用乡土资源“五邑史”开展课后拓展活动,让初中历史课堂留有余香
  历史课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我们还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拓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来学习历史,组织学生参观五邑地区的历史遗址、博物馆,学校请本地区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相关地方历史的研究者到学校给学生开历史讲座,介绍地方历史人物、历史史实等等。通过在多种形式的课后拓展中利用五邑史,让初中历史课堂留有余。
  如在学习了九年级上册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中的“罪恶的‘三角贸易’”内容后,笔者认为在五邑地区也是有很多先民为了生活背井离乡甚至卖猪仔去到美洲等谋生存,才有越来越多的华侨,江门也才有了侨乡之称,因此笔者组织学生参观了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该馆全面展现五邑籍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在海外艰辛创业的历史进程以及回报祖国家乡的感人故事,成为世人了解江门五邑华侨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一个重要窗口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带着笔者事先设计好的博物馆游览学案,讲解员讲解过程中,学生边听边做。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可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江门的侨乡文化。这种合理利用乡土资源的方式,最大限度发挥了博物馆资源的作用,正如歐本海默说过“博物馆教育是一种较为灵动而富于变化三度空间实物教育方式。”
  徐特立先生说:“鼓励青年以及一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研究地方乡土为出发点,进而认识本国、认识世界、认识整个宇宙。”为此,江门市中小学教研室主持编写了《江门历史》一书,本书以江门历史发展为脉络,注重描述影响历史发展的“人”和“事”,以及在不同时期形成和沉淀下来的风俗、艺术、建筑和精神文化。教研室要求在八年级历史教学中开展《江门历史》选修课,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基本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由此可见,乡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历史课程的开展,对学生历史理解、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有很大作用。但是,乡土资源只是辅助性资源,历史教材才是教学中的核心资源。故教学中应立足教材,紧紧围绕论证历史主干知识,适时适度适量地选择与教材有一定联系的乡土资源,或激发学习兴趣,或丰富教材内容,或突破重难点,或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其他文献
体育课堂是落实、实施养成习惯培养的主阵地,我认为无论体育教学如何改革,如何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必要的常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小学一年级的体育课该如何上,这让许多年轻老师心里没底,因为毕竟面对的是刚从幼儿园出来的小孩子,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有限,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生,这也
期刊
2017年5月2日,观摩了韩志敏老师和李映霞老师关于《社会历史的主体》的两节公开课,他们既有教学的共同点,也有各自的特色,如各自的知识结构、个人性格、讲述风格、语言特色、思维方式等都存在差异,从而造成教学风格上的差异。我们知道,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注定了教育不可能是无差别的教育,要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我们就不能统一规格、统一要求。我们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教师。个性教学,关注到教育对象的
期刊
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同时,单词的记忆也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因此老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促进词汇教学的质量,是值得我们广大一线小学老师去共同探讨、研究的一个课题。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以Phonics教学法为教学词汇的主要手段,帮助学生形成语音识记策略体系  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语言学习的三要素,有人把三者的关系比喻为“血液”“肌肉
期刊
高尔基认为:“开头第一句最困难,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用較多时间才能找到它.”数学教学也是一样,在上课之初教师应该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导入方法开始新课程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这种旧有的教育模式已经被时代淘汰,新的课堂模式将是数学改革的新方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步阶段。课堂讲授的导入是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学习新知
期刊
语言是数学思想的直接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全都依靠于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合理地运用语言表达呢?笔者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也非口头用语,要达到通俗明
期刊
在每节课课前,教师要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胸有成竹。学习有了明确的任务要求,学生才便于自主学习、自我检测、反省、提高。为什么在此提出的是课前展示出学生的学习目标,而非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因为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把学习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机结合起来,
期刊
语言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通过语言表达心声、增进理解、建立友谊、实现共赢。特别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录音、电视、电脑在生活中的普遍使用,使口语得以随时记录、传播和保存,那种靠书面语言交流的场合会越来越少,口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可以说,没有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必然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对于造就时代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对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做好数学课堂内与外互相补充,让学生通过评价实现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沟通,学识上的提升,从而让课堂教学因课堂内外有效评价而美丽!  那么新课程的先进评价理念,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的“内外呼应”的评价,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怎么样体现呢?笔者从自己长期的教学中
期刊
老师应该保持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理解,自寻答案,完成自主认知,老师们可以建立相应的情境语言课堂。此外,多年的学校教学活动中让很多老师明白强行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并不符合新时代的教育趋势,老师们应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学习的特点与内涵。本文通过对导学练教学模式的探究,让学生们学会在实
期刊
学生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自学探究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