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地瓜小镇” 成就香甜产业

来源 :农产品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8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城地瓜干真是价值连城,不但品种丰富,品质、品相也很棒!”在连城县莲峰镇步行街敦香土特产店,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红心、紫心地瓜干系列产品,让一群来自外地的客人赞不绝口、纷纷选购。
  说起福建连城县,就不得不提让这个小城镇名声大噪的明星农产品——“红心地瓜干”,作为“闽西八大干”之一,地瓜干几乎成为连城的代名词。据史料记载,连城县盛产地瓜,农家土法晒制地瓜干,已有300年历史,这种地瓜干保留着自然的色澤和品质,颜色黄中透红,味道清香甜美,质地松软耐嚼。早在100多年前,宫廷御厨就曾把连城地瓜干制成宫廷宴席上的上乘名点——“金如片”。在这片红土地上,地瓜产业历经数十年发展,通过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园区建设等措施,已发展成该县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民生产业、支柱产业。目前,全县地瓜种植、地瓜干加工、销售的人口达13万人。全县种植地瓜面积10万亩,年产值8亿。民间流传着“十万农民种地瓜,两万农民搞加工,百支队伍闯市场,一条地瓜富半县”的说法。“连城红心地瓜干”中国驰名商标位列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39位。
  福建地瓜看连城,连城地瓜看林坊。林坊位于连城县西部,是“连城红心地瓜干之乡”。全镇地瓜种植5000多亩,有6家大型地瓜干加工厂,所加工的地瓜干色泽桔红鲜艳、质地软韧、富含维生素A、B和胡萝卜素,风味殊绝。近年来,林坊城着力建设“一带一路”富有特色的西城新镇,发展现代农业特色生态经济带富民,做大做强工业项目建设工业强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走产业富民工业强镇之路。2018年9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连城县林坊镇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连城县林坊镇立足林坊镇地瓜产业优势,围绕将林坊打造成为“中国地瓜小镇”的建设目标,坚持“姓农、务农、为农、兴农”的建设宗旨,紧扣“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民风正”的发展思路,按照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要求,扎实开展各项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林坊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土壤及气温适宜农作物及果树生长,素有连城的“粮仓”“果园”之称,连城县是“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而林坊乡又是连城红心地瓜的主产区,地瓜产量和产值占了全县的近一半,据统计2018年地瓜产业产值达7.17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57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5%。该乡90%以上的农民从事地瓜种植、加工、销售。
  集思广益,共绘产业强镇蓝图
  为保证工作有序开展,林坊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相关所站及村委会负责人为成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工作。建立重点建设项目挂钩责任制度,每个重点建设项目安排1名镇领导和相关所站负责人挂钩,明确工作职责、建设任务、序时进度。相关领导、负责人多次深入林坊镇实地调研,就土地流转、地瓜种植、产品加工、链条延伸、市场营销、利益联结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建议。并邀请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退休干部、社会贤达等代表和镇村干部召开座谈会,共同商讨农业产业强镇发展思路。发放农业产业强镇征求意见表200余份,收到可参考意见20余条,为林坊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实施夯实基础。同时通过镇村联动,多渠道、全方位开展产业强镇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意义、目标和内容,提高公众认知度,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切实营造良好的共建农业产业强镇氛围。
  多措并举,强力推进产业壮大
  立足镇情,全面发展。在全面分析林坊镇在地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的基础上,认真筛选建设项目,补齐发展短板,共实施重点项目10个,总投资 10450万元。采取“分区建设、逐步完善”的发展思路,在突出“以农为本、创新驱动、生态友好”基础上,统筹布局种植、加工、营销、服务等一二三产业的功能板块,即地瓜高优种植示范区、地瓜精深加工示范区、地瓜产品营销中心、地瓜文化体验中心,形成“二区二中心”的功能格局。通过实施地瓜脱皮、仓储物流、包装印刷、设备生产等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创新地瓜+旅游、地瓜+康养等“地瓜+”模式,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营养、安全、方便、实惠的多元化地瓜主食及研发地瓜藤、地瓜皮、地瓜渣、地瓜废水废气等新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提升地瓜产业附加值。
  培育良种,建设地瓜高优示范区。通过建设3500亩地瓜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推广绿色防控、测土配方和轻简化栽培技术及种植过程机械化、智能化,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地瓜种植安全、优质、高产、高效。为全县提供优质鲜地瓜,并起到引导示范推广作用。据了解,红薯生产中长期存在的病毒种性退化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户,为解决这一问题,林坊镇通过建设地瓜脱毒苗组培中心,为全镇乃至全县地瓜基地提供优质安全的脱毒种苗,培育高产、高品质地瓜。目前福建紫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地瓜脱毒苗组培中心已投入生产,济薯26脱毒苗已向市场投放。
  技术升级,打造地瓜产业精品。大力发展地瓜干精深加工和工厂化生产,林坊镇引导鼓励地瓜干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地瓜产品附加值。如建设地瓜干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项目等。据悉,连城红东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紫老虎食品有限公司、连城县福农食品有限公司地瓜干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项目的主体厂房已基本建成。
  由于地瓜干加工后的废水经过一定时间浸泡,特别是经过太阳暴晒后,水质容易变黑、发臭,尤其到了夏天,群众意见更大,企业只能经常停产、减产进行整顿治理。农民要致富,但是致富产业应该绿色发展。2014年,连城全面启动地瓜干污水治理,相继出台整治工作方案、奖惩机制。两年后,连城再次出台《地瓜干生产加工小作坊污染整治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入治理地瓜干污水。林坊镇一面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禁止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地瓜干加工企业开工生产,一面积极推动当地地瓜干加工企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如连城县雄鑫环保服务有限公司统一废水废气处理项目,已完成第一期工程,日处理废水1500吨,已投入生产。   提升品牌,构筑地瓜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集品种苗圃观赏、种植模式休闲、地瓜美食品尝、产品展示展销、地瓜文化鉴赏于一体的薯世界博览园,使地瓜产业与旅游产业全方位结合,丰富全域旅游内容,增加旅游收入。并在广泛收集、整理地瓜品种、栽培历史、加工历程、农耕文化以及地瓜文学作品等的基础上,通过文字、图片、声像、实物、三维等现代科技手段强化地瓜文化宣传,打造地“瓜主题公园”。
  优化平台,助力产销更便捷。通过建设地瓜产品营销中心、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先进手段,建成集“管理服务、物流配送、农产品交易”于一体的展示展销平台,提供电子商务、检验检测、质量追溯、价格信息、展示展销等服务,拓展市场营销,在农业信息平台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市场信息及技术信息,发布镇域内优良产品。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地瓜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
  此外,林坊镇十分注重产学研技术合作,并积极帮助企业对接各大科研院校和专家教授。依托本土农业专家服务团队,实现地瓜脱毒苗培育、种植、加工等技术全覆盖。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等院校的战略合作,建立稳定的技术依托和技术来源。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先后推广普及“济薯26”“龙薯9号”等优良品质的地瓜品种,有力促进了地瓜生产技术进步和品质效益提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引进及培养了一批地瓜种植及加工开发专业技术人才,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五新”技术培育,完善该镇地瓜产业人才和科技支撑。
  创新机制,实现农、企多赢局面
  林坊镇立足当地优势,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初步形成了以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为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镇经营主体总量达到3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积极引导群众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营结构,建立健全地瓜干加工龙头企业与种植经营主体需求对接机制,完善产业发展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以群众增收为目的,鼓励群众将资源、资金、劳动力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中,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采取“保底效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种植大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着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将上级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络机制相挂钩。要求地瓜干加工企业与地瓜种植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签订收购合同,确定地瓜收购最低保护价,如遇市场价超出保护价,超出部分由企业与种植經营主体均分。支持龙头企业为地瓜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经营主体参加农业保险。
  此外,林坊镇积极统筹整合现有各类资源,推动各级财政资金向农业产业强镇发展集聚投入,撬动社会各类资金投向林坊镇域内,带动产业发展。落实林坊镇内优惠扶持政策,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创新优化服务,为林坊镇各类市场主体减轻负担,拓展有效投资空间。结合精准扶贫,由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发起,成立由贫困村合作社、贫困户参加的地瓜产业创业联盟,开展管理协作、技术协作、销售协作和品牌协作,实现产业发展和精准脱贫的“双赢”。如今,地瓜产业作为林坊镇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不仅吸纳劳动力从事地瓜种植、生产和销售,解决就业问题,更是成为贫困户增收致富的脱贫产业。
  “一条地瓜富半县”的传奇仍在林坊镇继续书写,甜蜜的产业让农民看在眼里,喜上心头。
其他文献
贵州虽然不是全国生猪养殖大省,但是生猪养殖是满足当地和周边地区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民生产业,并且也是实现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经过9月底对在贵阳开阳县和遵义市播州区两个养殖大县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贵州省积极推进行政事业机构改革,努力探索机制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  散养户众多基层管理服务工作非常重要  贵州省“十三五”以来,猪、牛、羊、禽四肉产量和蛋、奶产量不断攀升,畜牧
期刊
11月2日,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主题的2019年质量兴农高峰论坛在江苏徐州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绿色、生态、健康是农产品应有之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是“三农”工作的生命线。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于贯彻落实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部署,全面提升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多维度聚焦探寻质量兴农新思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
期刊
对油用牡丹,赵向东可谓是“门儿清”。七年来,赵向东实践探索出了丰产、高产、低成本的“中科·神农油用牡丹栽培管理模式”,在全国推广种植油用牡丹10万余亩,研究开发出数十款“神农牡丹”牌系列衍生产品,把河南省神农牡丹集团从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一家集良种繁育、苗木种植、研发生产、文化旅游、专业培训、生态建设于一体的行业龙头企业。  结缘油用牡丹种植研发  在河南沁阳市西北23公里的太行山南麓,矗立
期刊
金秋时节,京南固安风光正美。乡镇村庄整洁靓丽、环境优美,乡村旅游各具特色、人气十足,农家生活恬静舒适、富足安康……一幅乡村振兴的秀美画卷,在古老的方城大地上徐徐铺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支撑。紧紧扭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才能真正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固安县委书记王海介绍,立足县域实际,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固安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
期刊
2019年11月15日,在一场汇集国内著名水果大咖,全国区域品牌果品企业和顶级苹果种植工匠的流通端与种植端的对接盛会——中国好苹果大赛2019全国总决赛上,来自大连家栋果品专业合作社的“骆驼山·大魏”获得十佳果品品牌奖,为驰名中外的大连苹果再添光彩。  “咱这儿的苹果不愁卖”  11月21日,记者来到位于大连市瓦房店驼山乡大魏村的家栋果品专业合作社。“苹果昨天刚刚从树上摘完,通常为了早些抢占市场,
期刊
位于豫西伏牛山深处的嵩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310个行政村中超过1/3是贫困村,63万余人中超过1/8是贫困人口,是脱贫攻坚过程中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近年来,为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嵩县认准产业扶贫是固本之策,依托本地资源和生态优势,按照“縣有龙头企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集体经济,户有增收项目”布局,做大做强扶贫产业,为全县稳定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因地制宜谋发展 培育扶贫特色产业 
期刊
冬天,是疏剪刺梨枝条的季节,这是个技术活,与来年刺梨产量高低息息相关。  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的刺梨种植户文革学丝毫不敢怠慢,整个冬天他都会将主要精力放在疏剪刺梨枝条上。疏剪完家里的40亩刺梨,他需要三个月。  文革学是当地刺梨产业发展的受益者。原本因病致贫的他生活困难,成了村里帮扶对象。近年来,他在大家帮助下,种植了40余亩刺梨,年收入达到五六万元,前年已经脱贫,家中也盖起新房。  文革学种的刺梨
期刊
产业发展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为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产业扶贫在产销对接上拿出管用措施,自今年4月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举办首场“三区三州”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专场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会同各地政府结合省重点展会和丰收节活动,在全国举办10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包括在云南迪庆、甘肃临夏等地举办的以“三区三州”为重点的产销对接活动,在吉林、湖南、陕西、广西、
期刊
福建诏安县是“中国青梅之乡”,诏安青梅果形似桃,肉厚汁盈,质脆细,较之其他产区的青梅酸度更高,且当地青梅为富硒青梅,营养价值也高出很多。其果核扁圆,很适合用来酿酒或干制。太平镇地处诏安县中西部山区,毗邻广东,在诏安县第二高峰——点灯山的西北面。当地种植青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从毗邻的红星乡引进青竹梅和白粉梅良种,从广东普宁引进“红梅”良种,逐渐扩展种植到全镇各村。上世纪80年代,太
期刊
寒冬时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双河乡杨柳桥村寒意倍增,午后阳光洒落在胡秀洪苹果铺,这里一派热闹景象。  “盐源的糖心苹果甜得很呐,寄一箱你尝一下嘛,不甜不要钱哦!”黝黑的胡秀洪正啃着苹果和微信好友视频互动,旁边的邮政快递车正在转运苹果。谁曾想,这位曾吃不饱饭的48岁农民会“触网”,卖苹果带动乡亲脱贫奔康。  老胡所在的盐源县是贫困县,产出的苹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由于山高沟深,交通闭塞,名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