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的理解运用

来源 :中学语文·大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er_l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问题教学法是指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本文对问题教学法的实际运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 教学模式 理解运用
  
  初中语文教学任务繁重,需要传授汉语言的字、词、句、篇及语法、逻辑、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的它所占的教学课时是最多的,教师所花的精力也是最多的。但课堂内“讲风”依然是教师讲也滔滔,学生听也默默。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学生的思维。笔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提高语文教学非冲破这套程式不可。
  那么,冲破旧的语文教学的模式,从教学操作的角度看,突破口在哪里呢?笔者认为,突破口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说“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马赫穆托夫的这段理论概括,与我们对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在客观上是相吻合的。因此,我们对问题教学法木身可以作这样的界定: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基本明确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之后,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有了明晰的思路,这就是:
  
  一、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
  
  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比较繁重的智力操作的任务。例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研读该课文的第一个故事松骨峰(书堂站)战斗时,有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松骨峰战斗中,敌我态势的对比是怎样的?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按敌我双方的地形、作战前准备时间、投入的兵力、使用的武器等方面,找出有关说明并记在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这样,学生聚精会神地默读寻找起来。这时候的学生,一方面进行着从分析到归纳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又从客观事实上看到敌强我弱的态势对比。当学生完成了解答第一个问题的任务以后,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为什么能取得战斗的胜利?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找到我军取胜的根本原因?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又让学生自行默读、探索,并要求把自己探索的结果写在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当教师观察到学生基本完成这个问题的解答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松骨峰战斗中我志愿军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我军的勇敢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并由此进一步认识到,战斗结束后,我军营长视察战场时看到志愿军壮烈牺牲的种种体态,就是志愿军勇敢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的具体表现。在完成第二个问题后,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在松骨峰战斗结束之后,我志愿军营长在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战士一个个壮烈牺牲的体态,内心是一种怎么样的感情?我们自己读课文这一段描写时,对志愿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经过师生共议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悲壮、崇敬、肃穆的情感体验朗读课文。
  很明显,这位教师所提的三个问题,本身都包含着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磐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真接找到知识点,并加以归纳:第二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第三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用朗读来表现情感的能力。整堂课,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运用问题教学法。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然而现实教学中,教师越疱代俎的现象时有发生。仔细分析原因不外乎应试教育的影子在作怪,要求答案的所谓标准化:另外就是教师期望值太高,老是认为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也是动态发展的,要给予学生发展和形成的时间,即由起步向养成,再逐步到发展的过程。我在教学中,一般在新学期开始时,特别是刚接手的班级,上课时先提出比较简单或者是层次比较鲜明的问题,目的是“探明虚实”,摸清学生的“底子”,好有的放矢地组织下一步教学。如果不“知己知彼”,盲目提出问题,结果很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提出的权力不要一味的掌握在教师的手中,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初中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的水平有限,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要求太高,只要有道理,有质疑的都可以提出。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可能幼稚可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笑容可掬地加以引导,鼓励下次提出更好的问题。问题的解决也要尽量由学生来完成,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扮演一个倾心关注、热心倾听的观众,面对学生激烈的争论,教师应该是“问题的提出者”——“为什么这样呢?”“你是怎样理解的,请说出来让大家听听”“你能告诉大家你的想法吗?”等等。然后让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新的问题不断产生,新的讨论也在不断地进行,终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教学也就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三、问题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在不断地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问题教学也要不断引向深入。特别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如前所述,不要以分析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等常规的做法作为语文教学的必经之路,要敢于抛弃陈腐的东西。事实上,当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什么中心思想、写作思路、写作特点、修辞、技巧等等,就自然迎刃而解了。如教学中,要紧密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适时地开展短文写作,或者感言表达,因为只要学生会写,能够写出较好的文章,自然他已经掌握了文章的结构、语言的使用了。
  语文教学活动如何在问题教学中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呢?首先是要给与学生一个宽松的思考问题、发表观点的空间。如果教师过多地代替了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从何谈起呢?如果教师一味的训斥学生,学生畏畏缩缩,学生的思维还能自由发挥吗?因此,教师一定要创设愉悦的外部环境。使学生能够敢于思维,渴望思维,有内容可以思维。其次是要师生要放手挖掘文章的深刻内涵。要从不同角度,发现不同的到达“新大陆”的路线。语文教学本身就应该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因此也没有必要要求学生“统一口径”,当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时,孩子的天真烂漫、幻想憧憬自然就会得以展现,创造的火花就会燃起烈焰,
  现在不少人都把眼光放在教材的改革上,想从教材的改革上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材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教法更为重要,一部好的教材可以把它教“死”:反之,一部较差的教材也可以把它教活、教好,关键在于怎么教。语文教学出路在于教法的更新,而问题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作者简介:王金莲,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平定堡镇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选取广大考生非常熟知的杜甫的作品来设题,同时出题的角度也是常规的——从感情和手法两方面进行鉴赏,扣紧大纲,难度平稳。从这两个角度而言,这
在当下作文教学中,新课标突出了创新要求,笔者抓住该问题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措施,以此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在作文中彰显学生的个性魅力。
高中语文教材文本对曹操的《短歌行》中首句“对酒当歌”一句解释为“面对美酒,应当放歌。”也就是把“当”解释为“应当”,而从辞典、字典、汉魏以来古诗文等“对A当B”句式的
弹性学分制相对学年制而言,有其诸多的优越性,同样也有不利方面。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先后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实行弹性学分制,但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本文通过调研有关高校,总结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体现新课标和新课程的理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就试着谈谈在阅读教学过程
新的教育理念形成过程中,传统语文教学已很难承担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新的语文教学要有新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观念、内容、方式上作出新的变革。
期刊
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从描写入手探究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本文对环境描写的作用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论述。以期给学生提供一些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从数学建模课认知定位出发,从分课堂教学、赛前培训两方面探讨了数学建模课的教学模式,为数学建模教学提供了一种借鉴。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其中,人口变动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基础性、长期性和规律性的。所谓人口变动,本质上是指某一人口按其生理与社会发展规律有序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