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城市处在自然环境之内,其可持续发展在于不断地解决与自然生态间的矛盾问题。其中雨水作为水资源组成部分,必须要对其展开综合处理,既要防止发生城市内涝,也要使其能够在科学手段下不断地进入城市水源体系,保证城市水源供给。这便是“海绵城市”理论的核心,也是其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根本目的。本文就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设计展开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设计;可持续发展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优化城市现代化建设,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可解决城市中的内涝和水资源利用问题,避免城市受干旱、洪水等灾害的影响,降低城市经济损失。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需要城市设计人员充分了解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明确海绵城市的建设意义,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1海绵城市理论及其重要性
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以及建设当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源于随着自然环境恶化,城市发生内涝的情况越来越多。海绵城市理论诞生于2012年,当时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召开,会上出现了“海绵城市”这一理论,其认为城市犹如一块巨大海绵,可以通过自身巨大的自然排水力量,将多余雨水以及污染用水处理后排放,也能将一定的水资源处理后存留下来。其具有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自然存积,保证城市始终拥有充足的水资源。海绵城市理论的重要性在于:第一,改变了传统城市规划及建设布局,将城市水处理纳入到核心工作当中,通过自然力量来对水资源发挥渗透、净化、利用作用,有效地降低了城市排水系统压力,减少城市内涝。第二,构建了良好的水资源系统,让城内水系统和自然水系建立对接,保证了城市排水零污染同时,实现自然水系对城市水系的补充。第三,对于生态脆弱的城市而言,海绵城市理论若是得到落实转化,会给予城市强大的水土保持以及涵养能力,对塑造宜居城市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3优化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设计的有效措施
3.1创新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其中,为了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理念的作用,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需转变陈旧的观念,科学分析海绵城市理念,深入了解海绵城市的内涵,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再将其应用于规划设计中,以突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相关单位应坚持生态环保原则,根据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城市的排水系统,构建健全的防洪涝系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保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具有合理性。(1)确定城市区域改造目标,勘察城市建成区域规划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设立相应的改造目标。对潜在改造场地进行科学预判,可利用GIS软件技术,识别该区域内具备雨水改造条件的场地和范围。(2)进行全面的现场勘查工作,确定改造场地。通过全面勘查,有利于明确各场地周围的实际环境,掌握其水文条件,选择适宜的改造场地,明确各场地中存在的问题,遵循相应的改造目标。(3)根据所得数据信息初步编制科学的方案,绘制设施设计草图,计算规划设计规模。与此同时,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创建设计模型,模拟方案实施后的预期效果,对比不同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4)应严格按照具体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做好日常检查维护工作。
3.2合理规划道路交通体系及选择建筑材料
在城市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道路的便利性、合规性设计,还要从总体上考虑与城市总体防涝设施建设规划的一致性,避免规划道路的路由、竖向等对防涝体系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提高城市内部道路与防涝体系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在城市道路的施工建设时,应对各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在确保建筑材料满足城市道路建设标准的同时,选择具备透水性能的海绵型建筑材料。常见的海绵型建筑材料主要有透水沥青混凝土、透水水泥混凝土和生态砂基透水砖等,根据海绵型建筑材料的适用条件及用途等将其应用于城市道路建设中,并通过道路建筑材料的下渗作用,将雨水引入路旁的绿色植被中或路下雨水收集存储系统内,以起到良好的渗水、蓄水作用,实现对城市内部洪涝灾害的有效预防和控制,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强化生态海绵体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应重视对生态海绵体的改造工作,提升生态海绵体的功能性。可充分发挥天然湖泊、草原的作用,加快城市生态化建设,净化污水再使用,提升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土流失发生概率。工作人员应加强对生态海绵体的保护,避免其被破坏,充分发挥其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现代化建设。可构建人工生态海绵体,修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并予以科学保护,使生态系统更完整,维护城市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一般情况下,可通过实施绿地建造工作、建设人工园林等方式,强化城市生态海绵体。
3.4优化城市内部排水系统
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分为雨水系统和污水系统,实现雨水、污水完全分流排放是城市内部排水系统优化的基础。我国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区域经济发展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结合先进的传感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可实现对城市内部易涝区域积水情况的实时监测,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城市防涝规划,对既有雨水设施进行提标升级改造。新建及改造雨水系统排出口应优先选择湖泊、池塘、湿地等受纳水体,具备条件区域可建设蓄水池等贮水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和贮存。同时,对城市内部排水系统进行优化,需要根据城市的地质情况和水文信息,结合城市居民的用水规律,采用相对应的技术手段,达到因地制宜的实施效果,从根源上提升城市的总体防洪排涝性能,为城市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有利的环境。
结语
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较为必要,顺应了我国城市发展潮流,符合了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了提高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应明确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了解海绵城市的优势,遵循科学的海绵城市设计原则,针对当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保障海绵城市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彰显海绵城市的特点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国炜.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研究[J].四川建材,2018,44(10):44-45.
[2]马晓宇.“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5):93.
[3]王孟杰.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J].中国标准化,2019(10):72.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设计;可持续发展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优化城市现代化建设,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可解决城市中的内涝和水资源利用问题,避免城市受干旱、洪水等灾害的影响,降低城市经济损失。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需要城市设计人员充分了解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明确海绵城市的建设意义,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1海绵城市理论及其重要性
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以及建设当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源于随着自然环境恶化,城市发生内涝的情况越来越多。海绵城市理论诞生于2012年,当时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召开,会上出现了“海绵城市”这一理论,其认为城市犹如一块巨大海绵,可以通过自身巨大的自然排水力量,将多余雨水以及污染用水处理后排放,也能将一定的水资源处理后存留下来。其具有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自然存积,保证城市始终拥有充足的水资源。海绵城市理论的重要性在于:第一,改变了传统城市规划及建设布局,将城市水处理纳入到核心工作当中,通过自然力量来对水资源发挥渗透、净化、利用作用,有效地降低了城市排水系统压力,减少城市内涝。第二,构建了良好的水资源系统,让城内水系统和自然水系建立对接,保证了城市排水零污染同时,实现自然水系对城市水系的补充。第三,对于生态脆弱的城市而言,海绵城市理论若是得到落实转化,会给予城市强大的水土保持以及涵养能力,对塑造宜居城市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3优化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设计的有效措施
3.1创新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其中,为了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理念的作用,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需转变陈旧的观念,科学分析海绵城市理念,深入了解海绵城市的内涵,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再将其应用于规划设计中,以突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相关单位应坚持生态环保原则,根据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城市的排水系统,构建健全的防洪涝系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保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具有合理性。(1)确定城市区域改造目标,勘察城市建成区域规划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设立相应的改造目标。对潜在改造场地进行科学预判,可利用GIS软件技术,识别该区域内具备雨水改造条件的场地和范围。(2)进行全面的现场勘查工作,确定改造场地。通过全面勘查,有利于明确各场地周围的实际环境,掌握其水文条件,选择适宜的改造场地,明确各场地中存在的问题,遵循相应的改造目标。(3)根据所得数据信息初步编制科学的方案,绘制设施设计草图,计算规划设计规模。与此同时,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创建设计模型,模拟方案实施后的预期效果,对比不同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4)应严格按照具体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做好日常检查维护工作。
3.2合理规划道路交通体系及选择建筑材料
在城市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道路的便利性、合规性设计,还要从总体上考虑与城市总体防涝设施建设规划的一致性,避免规划道路的路由、竖向等对防涝体系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提高城市内部道路与防涝体系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在城市道路的施工建设时,应对各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在确保建筑材料满足城市道路建设标准的同时,选择具备透水性能的海绵型建筑材料。常见的海绵型建筑材料主要有透水沥青混凝土、透水水泥混凝土和生态砂基透水砖等,根据海绵型建筑材料的适用条件及用途等将其应用于城市道路建设中,并通过道路建筑材料的下渗作用,将雨水引入路旁的绿色植被中或路下雨水收集存储系统内,以起到良好的渗水、蓄水作用,实现对城市内部洪涝灾害的有效预防和控制,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强化生态海绵体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应重视对生态海绵体的改造工作,提升生态海绵体的功能性。可充分发挥天然湖泊、草原的作用,加快城市生态化建设,净化污水再使用,提升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土流失发生概率。工作人员应加强对生态海绵体的保护,避免其被破坏,充分发挥其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现代化建设。可构建人工生态海绵体,修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并予以科学保护,使生态系统更完整,维护城市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一般情况下,可通过实施绿地建造工作、建设人工园林等方式,强化城市生态海绵体。
3.4优化城市内部排水系统
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分为雨水系统和污水系统,实现雨水、污水完全分流排放是城市内部排水系统优化的基础。我国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区域经济发展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结合先进的传感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可实现对城市内部易涝区域积水情况的实时监测,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城市防涝规划,对既有雨水设施进行提标升级改造。新建及改造雨水系统排出口应优先选择湖泊、池塘、湿地等受纳水体,具备条件区域可建设蓄水池等贮水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和贮存。同时,对城市内部排水系统进行优化,需要根据城市的地质情况和水文信息,结合城市居民的用水规律,采用相对应的技术手段,达到因地制宜的实施效果,从根源上提升城市的总体防洪排涝性能,为城市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有利的环境。
结语
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较为必要,顺应了我国城市发展潮流,符合了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了提高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应明确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了解海绵城市的优势,遵循科学的海绵城市设计原则,针对当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保障海绵城市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彰显海绵城市的特点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国炜.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研究[J].四川建材,2018,44(10):44-45.
[2]马晓宇.“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5):93.
[3]王孟杰.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J].中国标准化,2019(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