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性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咱们云南的于坚说过一句话,他说:“写作就是为词语疗伤。”当然,于坚是针对散文来说的,但我觉得对小说、整个写作都一样——我们词语已经被伤害了。词语本身就是病号,词语本身已经病入膏肓了。
  所以,写作就是为词语疗伤,写作就是要恢复词语本身的弹性,恢复话语本身的活力,让其尽可能表现这个世界本身的面貌。当然,我们并不能真正完全地认识世界,只能尽力而为。
  可能有人会发出疑问,既然词语在世界的复杂性面前是无力,那我们还干嘛呢?干脆别干了,别写了,反正怎么写都不行。但是文学就是给我们这样一个场或者努力的机会。老天爷给我们设置一个语言的限度,很多大的作家、很多优秀作家都在挑战这个限度。所以,我觉得真正好的作品就是在于有限中创造无限。比如说你写一个长篇小说,这个长篇小说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人,敢不敢去写,能不能成立?
  文学是联系个体经验和人类共同经验的一个隐秘通道。当个体经验和非常有限的细节跟人类的整体经验联系起来的时候,这个个体经验才有意义,才有价值。不然就是你们家的那点陈芝麻烂谷子的那点事,别人不想看。《红楼梦》阅读是不能一次完成的,它的阅读是要一生参与的;博尔赫斯写的《沙之书》也一样,他希望写一本书,每次打开的时候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内容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它们都具有无限性。
  咱们中国作家,反正我个人觉得这么多年来,就没有能够产生真正能对得起人民苦难这样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但也不是没有好作品,确实是有很多作家写出非常令我敬佩的作品。
  以上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文学的复杂性。就是说我们对于客观事件的一个基本认识,就是一定要去意识形态化。
  接下来我想讲讲文学的互文性。互文性也是当代西方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不同文本之间,或者在同一个文本的不同部分之间形成某一个参照,它产生的是 1+1>2的效果。互文性写作在中国早就开始了,比如说《史记》就是互文性的写作。《史记》是一个纪传体的历史,它开辟了以纪传,以人物个人的视角来讲宏大历史的先河。以《鸿门宴》为例。《鸿门宴》有很多的亲历者,刘邦、项羽、樊哙、张良,很多人,在《史记》这个作品里,在不同的人物链里写到这几个当事人都要写到《鸿门宴》。当他写《项羽本纪》的时候写了《鸿门宴》,我们可以把它等同于项羽的视角,然后在其他人的传记里面又出现了其他视角,在这几个不同的叙事之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里面有遗漏,也有补充,所以在场的 N个人共同的传记,完成了对《鸿门宴》这一个历史事件的定位。
  20世纪哲学家本雅明曾经想过一本用注释来写的书,后来据我所知没写,但是他没写有人写了。中国作家宁肯写了一本长篇小说,关于西藏的,叫《天·藏》。在这个小说里面宁肯非常认真地写了他的注释,所以注释在这个小说里面的量非常大,体量非常大,有的时候我们翻这个书一页,它的注释下半部分全部都是注释,甚至有的时候注释占到了 2/3的位置,有的时候注释没有在一页要翻到下一页。相互参照,这就是一个互文性的写作,形成 1+1>2的一个张力,这不是一个形式上的探索,形式上的探索会有很多的方法,会有很多的渠道。他制造文本的开放性。因为我们知道小说他就是一个封闭的叙事,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封面封底一合上,它就在这么一个空间里面的一个自我封闭叙事。互文性是在尽可能扩大文本的开放性。
  文学的第四个性,综合性。我所说的综合性,都是指某一个方面,都不全。像写情节、写故事,写得好、写得精美绝伦也特别厉害,故事本身也是一门手艺,也是一个很能展现作家的能力。
  综合性就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写作,不是说作品是百科全书,作品可能是很小的一个视角,而这个人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这点在西方、欧洲表现的特别明显,萨特、加缪、波伏娃、本雅明、罗伯 -格里耶等等,他们都在用哲学家的眼光来穿透世事,穿透城市。所以他们对小说的把控虽然角度很小,但是有一种超越性的眼光来掌握他的题材。所以小说或者说文学慢慢就变成了一种综合写作,但是综合写作必须要落实到细节,必须落实到小说本身。在此,我还想强调一个写作的专业性问题。
  我们在写一个小说的时候,我们小说家有时会流露出一个弱点,你什么都是外行,这点我们小说家和西方的小说家很欠缺的,也是我们的电影电视剧跟外国电影电视剧差距非常大的一个地方,在国外每一个作家都是一个专家,这是综合性的体现,也是专业性的体现。比如说柯南·道尔他就是一个刑侦的专家,而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没有落实到一个点,我们的文字、我们的语言没有准确性。你的准确性不够,就是只画了一个很粗的线条,你的准确性非常差。
  写作和画像是相同的道理,你要对你手下的每一笔负责。专业性在我们作品当中要有一个保证,就是落下来的每一笔尽管不用多,不用反复,不用一大堆废话去说一个事,可以非常简练的笔法,就像素写一样,但是你这一笔下去要非常的准确,这一点非常重要。
  谈及复杂性、综合性、专业性,我想谈谈聚斯金德的《香水》。《香水》这个小说,刚才我讲到专业性的这个问题,就是他这个人在小说里渗透了极强的专业性,让你无法怀疑他所制造任何一个情节。他是德国人,但是他对法国香水的研究非常深厚。
  另外就是复杂性,我喜欢这部小说,它不仅是一个丝丝入扣的一个情节故事,表面上是一个很丝丝入扣的故事,甚至是有连环杀人案的一个悬念故事。实际上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产生很多的联想,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做出阐释。你读完这个小说会想,或者会问他到底想干什么,他想写什么,他想写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连环杀人案,如果是想这个,警察局多的去了,写一百本也写不完,他想写什么呢?我们注意到他这位主人翁,他是在制造人类最美好的一个东西,但是他制造的方式却是最残忍的一个方式。所以在男主人翁生命所追求的东西,也是一个悖论。用最残忍的方式,在寻求一种最美好的东西,那你所寻求的这个最美好的理想,能不能抵消你的罪恶呢?如果不能抵消罪恶那所谓美好的东西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在他的小说里面我们可以把人类不同的历史装进去,也可以把欧洲的历史装进去,也可以把中国的历史装进去,就说提供非常看似简单的人物关系当中,所提供的事件面貌和复杂性,和可产生的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有时候我们喜欢给自己一个乌托邦,喜欢给自己一个蓝图,喜欢给自己构筑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但是,这种所谓的美好东西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危险,本身就是一种不美好,本身就是危险的。人类一直没有放弃“通天塔”的理想,这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这个乌托邦到现在没有实现,但是被网络化实现了。网络化现在就是要建造一个通天塔,建造一个共同的语言。本来上帝已经把人类的语言给变乱了,但是网络化、电子化,又让不同角落的人重新联合起来,来打造一个我们所理想的世界。这个理想的世界是电子世界,是一个所有人联合起来的一个世界,我们可以跟世界上遥远的任何一个角落的人通联,可以沟通任何信息,没有阻碍,这使全世界又联合成一个整体。
其他文献
“你的声音仿佛来自另一个尘世”。这是我近期以来阅读杜绿绿诗歌最强烈的一个感受。或者如诗人自己所说“恰如今日的彼岸”。甚至这个声音一直在身畔内心萦绕——它切近而遥远,真实而虚幻,来自现世又通向了另一个为未可知的尘世——“你认出我的面目了吗? /我自然说不清你的样子,/你的声音 /‘仿佛是来自另一个尘世’。”(《我们谈话吧》)  杜绿绿的诗歌写作时间并不算长,到现在也就是十年的光景,而且期间还有过数次
期刊
曹军庆简历 现居湖北武汉,已出版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集多部。    这是一套旧式结构的住房。男人坐在一张桌子边。桌子有些特别,可以视作饭桌,也可以看成是办公桌。他把桌上的材料归拢,塞进一只公文包。然后,转过身来。看上去他显得彬彬有礼,但无法确认他的身份。  这么说,你就是刘一福。  刘一福?  既然如此,他站了起来,我也该走了。  可是,我赶紧拦住他,你也许弄错了,我并不是刘一福。我眼巴巴地望着他
期刊
1  此刻,廖一钒很想念王小鱼,很想很想,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那种想。而事实上她从他的眼皮子底下消失已经整整三个星期了。  二十一天前,王小鱼摔门出去的那一刻,廖一钒还重重地踢了门以示回应,然后倒吸凉气抖着脚尖恶毒地骂了一句,哼,怪胎!心中油然而生一种终于得解脱的畅快感。可是一切都是假象,在他中断了每天往外窗台上放水放食物、随心所欲地把自己消耗了一个星期之后,终于承认日子没劲儿透了,几天以来刻意压
期刊
“某个夜晚,或许是凌晨,或许在子夜,不记得外面有什么声音,或许有风,或许没有,也或许,有几声猫叫,婴儿啼哭一样抓过我的心,但我发誓,我的清醒与此无关。黑透了的夜在我的眼中异常清晰,纯粹,忘我。一时,我的心疼起来,不是因为猫的叫或从来就没有停过的风,从来不是。有时候,在黑暗中,我会点燃支烟,让灰色和点点火光侵蚀纯美的夜色,我为此快乐过。感觉那时那刻,我是存在的,我为这个会流下泪来,而后,摁灭烟头,重
期刊
幼年的时候,最恐怖的恶梦,就是梦见母亲死了,我常会惊吓得哭喊起来,“妈妈、妈妈”地叫个不停。那时候,总会听到楼下传来母亲温暖的声音:“狗儿,咋个了?”“妈,妈,我梦见你死了。”我一边抽泣着,一边大声告诉母亲我的梦境。母亲就笑着安慰我,说那是她头天晚上吃得太饱,我才会做那样的梦,她好好的呢,叫我不要害怕。听到母亲的声音,那么亲切、温和、宽厚,确认她活着,没有死,我才安下心来。虽然犹自抽泣,却能很快进
期刊
一、油与盐的启蒙    油与盐是典型的乡村伴侣,日子好歹不说,如果哪一天真的离开了这两样事物,会让人抓耳挠肝。灶膛里的柴火已经燃起,森森的一口大铁锅瞬间烧红了锅底,隔着低矮的土墙喊,红她娘,借俺家一勺子油来。对面应承,慌张张从油渍渍的陶土罐里盛来一勺油。花椒大料入锅,生姜葱花入锅,青青白白的白菜帮子、老豆腐倾倒进嘈杂不已的铁锅里,这日子才就有了那么一点活色生香的盼头。  以我对油的印象,应该这样描
期刊
一    林慧醒过来的时候发现已经逃出那个村子,她躺在一间破庙废弃的柴房里。昨天她顶着夜色奔跑,身后跟着一大群那个村子的壮年,他们要抓她回去,就在她有气无力爬上一座拱桥准备往河里跳时,有人从暗处伸手将她扯住,只听那人说“我来救你”,便拖着她一路狂奔躲进了一间黑屋子。那黑屋子就是这间废弃的小庙。但是救她的人已经不见了。  她从破庙出来,四周一片陌生树林,空气很好。她抬头追看天边滑过的一小片灰云,猜测
期刊
巷子口上之前有座教堂,那还是解放前的事。解放的时候县政府收来做了食堂,后来做了妇幼保健院。前不久也不知咋回事,突然间又改回来做了教堂。每到周末,就有唱诗班的人在里面唱诵圣歌。教堂内部据说已粉刷一新,外面的墙体则陈旧斑驳,墙缝里长着苔藓和零星的爬藤植物。老房子结实,信众们说有主保佑,即使遇着七级地震也不会坍塌。我说的这地方是马坊街付家巷,我就住在巷子里面,我的邻居是个画家。  “等我那幅画画好了,我
期刊
“仿佛走到了尽头”。这句话是我给蒋在做完对话之后一直盘绕不去的声音。  一个小女孩常年被寄住在姥姥家,孤独、黑暗、死亡还有灰尘都过早地让她体验到了尘世的荒凉和时间的重量。是词语和诗歌让她找到了精神光源,这道光辉回应了她的接二连三的疑问,也安慰着她曾有的一个个梦魇。  尽管这略显苍凉的儿时故事已经渐渐成为了记忆,但是当这一切转换为词语依托和写作经验的时候就成了一个年轻写作者比之同时代人更为可靠的写作
期刊
其实坐在台上我有点不舒服,因为我这个位置比你们高一点,高一点就有俯瞰感。当年和朋友们在一起(上世纪 80年代)的时候,大家坐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小说。格非后来写过我们最初认识那一段时间的情景,他说:“我觉得最好的课对你来说不是写作,是阅读。”这话,实际上就是给我一个提醒,后来我就变成作为老师的马原,俗称马原教授。  我在复旦的课叫阅读大师,我讲了五年,我前前后后就是讲课的成果出了九本书。关于阅读大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