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区域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鞍山高职教育必须与鞍山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布局,才能更好为鞍山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性型人才。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教育;鞍山;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是由各种地域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有机结合、多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高职教育是为一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也是为地方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形式。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和结构;区域经济体制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机制;区域经济环境决定了高职教育功能的发挥。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从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经济中的专业结构布局,才能与产业结构协调优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向前发展。
一、鞍山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鞍山市位于辽宁省中部,地处辽西、辽南、辽东三个区域的交接地带。鞍山总面积9252平方公里,总人口350万以上,其中市区面积624平方公里,人口150万以上。2013年,鞍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38亿元。
鞍山大尺度区域经济的背景是环渤海经济区,鞍山处于该区域的北部,供应全国的钢铁等冶金材料,是该区域的冶金中心。鞍山中尺度的区域经济背景是辽宁省。鞍山位于沈阳和大连两个南北重心的中间,成为了辽宁省南北经济互通的中枢桥梁。鞍山小尺度的区域经济背景是鞍山和营口两个城市组成的钢铁大港区。大尺度区域经济的背景决定了鞍山以冶金为龙头的重工业发展类型;中尺度区域经济的背景决定了鞍山可以形成与沈阳、大连三点连成一线的旅游黄金热线;小尺度区域经济背景决定了鞍山可以构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构建区域经济联合体。
从产业布局上看,鞍山作为重工业城市,已经形成了冶金、机械、纺织、轻工、电子、化工、建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坚持以工业集群化、服务业集聚化、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加速转型升级,三次产业比重达到4.2:54.4:41.4。
(1)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但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其中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加快。(2)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由单一的钢铁制造业向着冶金装备制造业、化工新材料、光电元器件、矿产品深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并行发展。(3)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占鞍山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超过40%的比重。其中住宿、餐饮、批发和零售等传统服务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金融、娱乐、信息技术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稳步上升。
二、鞍山高职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鞍山现有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鞍山分校、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木材工程学院共三所普通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历史、现实、外部、内部等各方面的原因,鞍山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思想、师资力量、软硬件设施和办学体制还不能适应鞍山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了鞍山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和制约,亟待解决。
(一)专业的设置存在着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从总量上
看,因为鞍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过少,导致专业设置不够全面、办学规模不大,不能满足鞍山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从结构上看,鞍山现有的高职院校的40几个专业结构设置存在着明确的结构失衡:一是没有设置相应的农业类专业,林业类专业上也有加大欠缺;二是除机械制造这一个理工类专业,其余都是文科专业,没有相应的技术工作的专业,无法培养以冶金为主的行业急需人才;三是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数量偏少。虽然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却没有一个实训室,不能发挥黄金旅游带的区域优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鞍山高职院校专业的调整速度落后于鞍山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当鞍山高职教育不能更好地为鞍山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时,不仅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会出现极大的困难,鞍山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较大制约。这都需要尽快设立相应的专业,改善结构失衡,为鞍山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
(二)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匮乏。鞍山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绝大多数是由普教教师转型构成,教师对生产一线的企业管理、营销运营、生产技术、质量检测等方面缺乏足够了解,缺少行业的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理念也来自于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育的模式。无论从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都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缺乏职业化的特点,没有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或教材,也不能与鞍山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吻合。而鞍山区域经济发展又需要一支理念先进、总量均衡,结构均衡、素质优秀、專兼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两者之间出现了较大的供需矛盾。如何培养适应职业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就成为了鞍山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三)职业教育缺乏行业和企业的参与。鞍山高职教育由于缺少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和企业的参与,导致无法将分散化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形成规模化的教育经济体。企业了解市场信息,而鞍山高职院校缺乏市场信息、行业信息和企业信息,出现了明显地信息不对称现象。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学校设施陈旧,却无法将企业的先进设备直接应用于教学中;学生缺少实习实训的场所,却无法把企业的职称转化为学生锻炼的课堂。学校虽然与企业有一定的联系,但仅仅局限为招聘会的浅层次交流的方式,而没有拓展交流范围,把单纯的人才交流转化为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交换。
(四)软硬件设施落后。鞍山高职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来投入,企业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比较少,校友捐赠和社会捐赠的更少。由于投入渠道非常单一,所以导致经费来源长期比较紧张。经费紧张导致软硬件设施落后。一方面硬件的不足导致鞍山高职院校缺乏足够的实训室,没有办法提供相应的实训条件。计算机房的机器配置不足,网络系统老化,缺乏标准校园网网络建设的硬件保障;另一方面软件的不足导致高职院校缺少相应的教学仿真软件,信息化建设的层面远远落后于高校信息化的要求。在国家2010年至2020年十年规划中,高校信息化建设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成为了鞍山高职教育发展的短板。 三、对鞍山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改善专业结构设置的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鞍山市政府和鞍山高职院校应该根据鞍山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求,制定鞍山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设置的日程表和计划书,让鞍山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紧紧围绕产业结构的发展来设置。具体而言,迅速开设第三产业相关的匹配专业,增加已有第三产业相关专业(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室和实训条件;增加第二产业中理工科专业的设置,围绕以冶金为中心的整个工业布局培养人才;调整和升级第一产业中农业和林业专业的设置。同时,鞍山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鞍山高职学校就应该改革复合型的人才专业培养模式和专业定位,培养出具有鞍山地方性、行业特殊性和市场导向型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鞍山市政府应该对社会急需和招生困难的专业,实行一定的补贴政策,扩大入口,改善冷热门专业比例失调的问题。
(二)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要建立与鞍山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为主体,教育与培训相结合,多层次、多元化、终身化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首先,鞍山高职院校应该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对现有的教师进行相应地实践培训,安排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积累行业经验,提高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能力。其次,改革职业院校教师职称的晋级制度,以“双师证”作为考核高职教师评职称和聘岗位的基准条件。再次,要求专职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和“双师”学习,能够根据企业具体工作流程设计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方法,坚持“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编写各个专业各门课程的实训大纲和实训手册,做到工学交替、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让学生以用促学。最后,鞍山高职院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企业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到高职院校做兼职教师,将企业事业单位生产第一线的经验带到学校。遵循高职教育“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
(三)加大行业合作与校企合作办学力度。鞍山高职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必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提高高职教育办学质量。行业协会通过管理和经营,可以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间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真正体验企业真实环境,学习完整的工作流程,学习技术和工艺。同时,高职院校通过行业协会举办的行业会议,定期研究和预测行业技术与人才需求状况,组织行业会员企业加入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中,通过信息的整合,为学生的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依据。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可以实现鞍山高职院校和鞍山企业的双赢。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服务于企业而了解更多鞍山区域经济发展的信息,学习企业的行业经验;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资源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培养自己的人才储备库。校企合作在合作模式上已经呈现了产学结合、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定向委培、工读结合等多种实践的模式。鞍山市政府要建立人才需求信息搜集和公布的机制,人才服务中心和人力资源部门要牵头搜集人才需求、新岗位和新职位、新工业和新技术等信息,定期公布,并让鞍山高职院校知晓,减少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其次,应该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优惠,比如减少税收或者适当补贴,促进校企双方的合作程度;三是开展订单式教育,用政策鼓励企业工程师、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利用工余时间到鞍山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建立起高职院校和区域企业开放性、多功能的区域性技术服务平台。
(四)加大鞍山高职教育的软硬件投入。鞍山市政府应主导高职教育和统筹软硬件建设,办学上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倡导社会捐赠和校友捐赠的力度,逐步提高高職教育经费财政拨款的比例,与鞍山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匹配,特别是要建立起鞍山高职教育经费的统筹体制,确保鞍山高职院校能够得到充足的办学经费。一方面,鞍山两所高职院校地处鞍山职教城内,一所地处辽宁科技大学附近。要加快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共享实训和试验设施,从而对鞍山区域经济建设形成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设立职业培训课程,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宽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增强对于鞍山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和贡献率。总之,鞍山高职教育的发展内生于鞍山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它在培养人才的总量、结构上必须紧紧围绕鞍山区域经济的要求。而鞍山市政府应该加大高职教育的投资,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加快鞍山区域经济人力资本的积累,这才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的百年大计。
参考文献:
[1] 陈年友,王梓林.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2] 何忠盛.加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主要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06).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教育;鞍山;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是由各种地域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有机结合、多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高职教育是为一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也是为地方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形式。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和结构;区域经济体制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机制;区域经济环境决定了高职教育功能的发挥。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从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经济中的专业结构布局,才能与产业结构协调优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向前发展。
一、鞍山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鞍山市位于辽宁省中部,地处辽西、辽南、辽东三个区域的交接地带。鞍山总面积9252平方公里,总人口350万以上,其中市区面积624平方公里,人口150万以上。2013年,鞍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38亿元。
鞍山大尺度区域经济的背景是环渤海经济区,鞍山处于该区域的北部,供应全国的钢铁等冶金材料,是该区域的冶金中心。鞍山中尺度的区域经济背景是辽宁省。鞍山位于沈阳和大连两个南北重心的中间,成为了辽宁省南北经济互通的中枢桥梁。鞍山小尺度的区域经济背景是鞍山和营口两个城市组成的钢铁大港区。大尺度区域经济的背景决定了鞍山以冶金为龙头的重工业发展类型;中尺度区域经济的背景决定了鞍山可以形成与沈阳、大连三点连成一线的旅游黄金热线;小尺度区域经济背景决定了鞍山可以构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构建区域经济联合体。
从产业布局上看,鞍山作为重工业城市,已经形成了冶金、机械、纺织、轻工、电子、化工、建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坚持以工业集群化、服务业集聚化、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加速转型升级,三次产业比重达到4.2:54.4:41.4。
(1)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但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其中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加快。(2)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由单一的钢铁制造业向着冶金装备制造业、化工新材料、光电元器件、矿产品深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并行发展。(3)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占鞍山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超过40%的比重。其中住宿、餐饮、批发和零售等传统服务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金融、娱乐、信息技术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稳步上升。
二、鞍山高职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鞍山现有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鞍山分校、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木材工程学院共三所普通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历史、现实、外部、内部等各方面的原因,鞍山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思想、师资力量、软硬件设施和办学体制还不能适应鞍山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了鞍山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和制约,亟待解决。
(一)专业的设置存在着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从总量上
看,因为鞍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过少,导致专业设置不够全面、办学规模不大,不能满足鞍山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从结构上看,鞍山现有的高职院校的40几个专业结构设置存在着明确的结构失衡:一是没有设置相应的农业类专业,林业类专业上也有加大欠缺;二是除机械制造这一个理工类专业,其余都是文科专业,没有相应的技术工作的专业,无法培养以冶金为主的行业急需人才;三是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数量偏少。虽然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却没有一个实训室,不能发挥黄金旅游带的区域优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鞍山高职院校专业的调整速度落后于鞍山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当鞍山高职教育不能更好地为鞍山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时,不仅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会出现极大的困难,鞍山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较大制约。这都需要尽快设立相应的专业,改善结构失衡,为鞍山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
(二)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匮乏。鞍山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绝大多数是由普教教师转型构成,教师对生产一线的企业管理、营销运营、生产技术、质量检测等方面缺乏足够了解,缺少行业的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理念也来自于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育的模式。无论从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都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缺乏职业化的特点,没有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或教材,也不能与鞍山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吻合。而鞍山区域经济发展又需要一支理念先进、总量均衡,结构均衡、素质优秀、專兼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两者之间出现了较大的供需矛盾。如何培养适应职业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就成为了鞍山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三)职业教育缺乏行业和企业的参与。鞍山高职教育由于缺少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和企业的参与,导致无法将分散化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形成规模化的教育经济体。企业了解市场信息,而鞍山高职院校缺乏市场信息、行业信息和企业信息,出现了明显地信息不对称现象。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学校设施陈旧,却无法将企业的先进设备直接应用于教学中;学生缺少实习实训的场所,却无法把企业的职称转化为学生锻炼的课堂。学校虽然与企业有一定的联系,但仅仅局限为招聘会的浅层次交流的方式,而没有拓展交流范围,把单纯的人才交流转化为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交换。
(四)软硬件设施落后。鞍山高职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来投入,企业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比较少,校友捐赠和社会捐赠的更少。由于投入渠道非常单一,所以导致经费来源长期比较紧张。经费紧张导致软硬件设施落后。一方面硬件的不足导致鞍山高职院校缺乏足够的实训室,没有办法提供相应的实训条件。计算机房的机器配置不足,网络系统老化,缺乏标准校园网网络建设的硬件保障;另一方面软件的不足导致高职院校缺少相应的教学仿真软件,信息化建设的层面远远落后于高校信息化的要求。在国家2010年至2020年十年规划中,高校信息化建设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成为了鞍山高职教育发展的短板。 三、对鞍山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改善专业结构设置的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鞍山市政府和鞍山高职院校应该根据鞍山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求,制定鞍山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设置的日程表和计划书,让鞍山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紧紧围绕产业结构的发展来设置。具体而言,迅速开设第三产业相关的匹配专业,增加已有第三产业相关专业(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室和实训条件;增加第二产业中理工科专业的设置,围绕以冶金为中心的整个工业布局培养人才;调整和升级第一产业中农业和林业专业的设置。同时,鞍山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鞍山高职学校就应该改革复合型的人才专业培养模式和专业定位,培养出具有鞍山地方性、行业特殊性和市场导向型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鞍山市政府应该对社会急需和招生困难的专业,实行一定的补贴政策,扩大入口,改善冷热门专业比例失调的问题。
(二)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要建立与鞍山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为主体,教育与培训相结合,多层次、多元化、终身化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首先,鞍山高职院校应该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对现有的教师进行相应地实践培训,安排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积累行业经验,提高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能力。其次,改革职业院校教师职称的晋级制度,以“双师证”作为考核高职教师评职称和聘岗位的基准条件。再次,要求专职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和“双师”学习,能够根据企业具体工作流程设计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方法,坚持“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编写各个专业各门课程的实训大纲和实训手册,做到工学交替、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让学生以用促学。最后,鞍山高职院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企业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到高职院校做兼职教师,将企业事业单位生产第一线的经验带到学校。遵循高职教育“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
(三)加大行业合作与校企合作办学力度。鞍山高职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必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提高高职教育办学质量。行业协会通过管理和经营,可以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间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真正体验企业真实环境,学习完整的工作流程,学习技术和工艺。同时,高职院校通过行业协会举办的行业会议,定期研究和预测行业技术与人才需求状况,组织行业会员企业加入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中,通过信息的整合,为学生的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依据。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可以实现鞍山高职院校和鞍山企业的双赢。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服务于企业而了解更多鞍山区域经济发展的信息,学习企业的行业经验;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资源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培养自己的人才储备库。校企合作在合作模式上已经呈现了产学结合、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定向委培、工读结合等多种实践的模式。鞍山市政府要建立人才需求信息搜集和公布的机制,人才服务中心和人力资源部门要牵头搜集人才需求、新岗位和新职位、新工业和新技术等信息,定期公布,并让鞍山高职院校知晓,减少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其次,应该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优惠,比如减少税收或者适当补贴,促进校企双方的合作程度;三是开展订单式教育,用政策鼓励企业工程师、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利用工余时间到鞍山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建立起高职院校和区域企业开放性、多功能的区域性技术服务平台。
(四)加大鞍山高职教育的软硬件投入。鞍山市政府应主导高职教育和统筹软硬件建设,办学上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倡导社会捐赠和校友捐赠的力度,逐步提高高職教育经费财政拨款的比例,与鞍山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匹配,特别是要建立起鞍山高职教育经费的统筹体制,确保鞍山高职院校能够得到充足的办学经费。一方面,鞍山两所高职院校地处鞍山职教城内,一所地处辽宁科技大学附近。要加快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共享实训和试验设施,从而对鞍山区域经济建设形成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设立职业培训课程,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宽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增强对于鞍山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和贡献率。总之,鞍山高职教育的发展内生于鞍山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它在培养人才的总量、结构上必须紧紧围绕鞍山区域经济的要求。而鞍山市政府应该加大高职教育的投资,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加快鞍山区域经济人力资本的积累,这才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的百年大计。
参考文献:
[1] 陈年友,王梓林.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2] 何忠盛.加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主要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