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舫域外题材小说的后殖民解读

来源 :东岳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舫小说将笔墨集中在海外具有中国血统的男性知识分子身上,在国际视野中展开了东西方关于生死、男女、救赎等命题的思考,故事带有文化投射意味。其主人公摆脱了“柔弱的附庸”的东方男性形象,转而追求成为强者和“超人”。杀兄情结隐喻了中关之间的权力宰制关系。小说讥讽了美国人试图“扮演上帝”的虚妄,颠覆了美国的救世主形象。戴舫的跨文化写作表现了民族、国家之间的对照想象关系,作者在写作中确认他者,寻找自我,构建全球化背景下的主体性。
其他文献
近百年中国近代新小说研究大致包括:资料收集和传统的外部研究,侧重于叙事、修辞与文体的内部研究,新理论拓展的接受研究、文化现代性研究和媒介研究等。这些研究从局部入手
巴赫金与洛特曼的学术纷争,问题症结在于文艺学学科走向以及文学理论研究路径。洛特曼差异美学汲取巴赫金对话主义,在追求作为科学的文艺学的进程中,保留文艺学的人文内涵,体
中唐名相李德裕曾在奏对中提及其祖李栖筠厌恶《文选》“祖尚浮华,不根艺实”,但德裕本人对《文选》却十分熟悉和喜爱,诗歌借鉴《文选》的痕迹也很明显.李氏祖孙对《文选》的
林庚集诗人与学者于一身,其创作大致经历了从自由诗到格律诗再到自由诗的过程,通过探索他提出了一个试图涵纳这两种体式和概念的范畴——自然诗——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1930年代周作人继续倡导“个人的”文学和文学“独立的艺术美”,针对当时文学被工具化的做法,他再三强调文学无关乎世道人心,其目的则在批评新文学中出现的“新八股”,显示出
1905年科举废止后,取法西方的大学教育成为更加关乎国家—社会—个人的公众行为,特别是1912年中华民国新建,为现代大学的确立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大学的命运与一个新兴的统
中国古代小说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由于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而使不同历史阶段的小说也呈现出各自的鲜明特征。唐前的华夏民族经历了原始宗教文
晚清重臣胡聘之任山西巡抚期间,致力于山西近代工业的发展,政绩显著,然而无论是当时的晋人还是后来的学术界都认为他出卖了山西矿权,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文章以一份记载
在以“媚俗”为特征的大众文化时代中,包括梨园戏和昆曲等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处于濒临灭亡的困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青春版《牡丹亭》能充分考虑到大众文化时代的消费需求,采
孟昉是元明之际著名的色目文人,其生平和创作一直为研究者所忽视.生卒年是研究孟昉文学创作的基本前提.由于文献不足,所有的传记资料或不载其人,或于其生卒年付之阙如,而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