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域与场所——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润城学校设计

来源 :云南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88131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润城学校的设计实践,从对城市环境的回应、地域性的合理表达、场所的营造三方面探讨了城市中小学的设计问题,希望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伊格拉西·德索拉-莫拉莱斯在《差异——当代建筑的地志》一书中,运用地理学中的地志[1](topography)观念来揭示建筑与场所之间的关系.“当代建筑的地志,在于以建筑的表象作为基础去追求建筑的知识.地志虽然是地理学的观念,不过地志同样也可以是建筑的观念.场所是实质的,同样也是精神的.这样的场所是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因此对场所的描述不应该使其个性荡然无存.”[2]地志,一方面是科学而理性的,另一方面,地志更是具体的,关乎具体事物的具体表象.它并非照实地描述或复刻,而是一种能够用来清楚地表达并揭露事物多重
期刊
通过对位于云南剑川沙溪寺登街的兰林阁酒店的建筑创作总结反思,希望强调在传统聚落的地域主义建筑设计中,应“整体为先,肌理为重,适度陌生,适合即好”.
针对方兴未艾的乡建大潮,从乡土建筑的技术生态、营造过程的社会生态和可持续使用的生活生态三个维度,阐释了乡土建筑概念的外延与内涵,界定了建筑师参与乡村建设的优势与局限.
3年前,在云南园林届的前辈陈海兰老师的引荐下,我有幸与兰永康先生相识,从此开始了别子彩画的研究之旅.兰永康先生自1970年退伍安置于昆明市园林建筑工程处工作以来,长期从事昆明的古建筑修缮工作,对昆明古建筑的别子彩画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第一次见面,兰老将他珍藏了近40年的别子彩画手稿拿出来,一张一张给我讲解图案内容和创作的背景,还有古建筑修缮期间的趣闻轶事.听着兰老兴致勃勃的讲述,我深深感受到老先生对自己职业的喜爱和坚持.在兰永康先生的感染下,我对云南古建筑彩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与兰老约定一起开
期刊
艺术家做建筑“盖房子”,真正的挑战是能否转型——从自恋转到可以被恋,从自恋转到无我,从自嗨转到众人皆嗨,从大劈叉独作秀转到令众者集体作秀,做个可被摸,可被啃,可下咽的,阳光下虚实相生的小物件,可以相互把玩的小物件.这才是挑战,终生的,未来世的挑战.
简要阐述了溪桥语项目的设计构思发展历程,提出并实践了以正至奇的设计哲学,其核心思路在于从项目的本质属性出发探寻特征性的空间类型,结合对于传统院落空间中“院”与“园”的思考,找到清晰的设计路径,进而达到从平实的设计手法而获得超出日常体验的设计效果.同时强调建筑与环境的交融.
红河哈尼历史博物馆设计中,外部空间形成哈尼族传统村寨山、水、林、田四素同构的格局.建筑采用隐的设计手法,使建筑融入大地中,成为梯田大地艺术中的一部分.内部空间采用梯田状布展,内外梯田景观相融合,使游客能够穿越哈尼族梯田农耕文化历史.被动式建筑节能手段的使用,使整栋建筑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而BIM、RHINO等新型软件的使用,采用全过程设计,从选址、可行性研究、设计、景观、内装到施工全程参与,使得项目有很高的完成度.
“慢屋·格努湾”是元象建筑近年在泸沽湖畔进行的设计酒店实践,该项目始于一栋尚未完工的摩梭木楞房,设计时关注加建部分如何融入原有摩梭聚落的肌理之中,关注建筑空间与泸沽湖景色之间的对话,同时在材料选择的在地性、传统技艺与现代空间使用的结合上有一定的思考.
2021年7月3日,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导师研讨会在乡村振兴学院红印基地举行.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周峰越副校长、建规学院党政领导和60余位校内校外导师参加了会议.rn40余名校内导师参加了上午的研讨,学院副院长杨大禹教授介绍了此次研讨会召开的主要目的以及目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研讨会围绕着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审核与管理、研究生招生、培养过程管理、研究生课程设计组织、毕业质量与学位授予标准等相关议题展开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
期刊
乡村营造成为了建筑设计越来越重要的一个课题,如何通过简单且经济的手法来实现本土地域性建筑的营造,“低技相对于”高技\"而言,技术上的简易性,材料的易获性,做法的传统和创新性、充分强调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掘利用,通过设计以低造价和低技术手段营造出高品质的建筑风格.通过对云南普者黑彝族村落的在地性建筑实践中,在经济条件、技术水准和建筑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由此探寻一条适用于经济落后但文明深厚的地区的建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