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地时间2013年6月13日,捷克首都布拉格,捷克警方对总理办公室、国防部、布拉格市政府和一些私人住所进行大规模突袭搜查,数名政府高官被逮捕,引发捷克政坛地震,捷克政府陷入严重危机之中。
捷克创办“腐败游”旅游公司的切赫·苏莱克可能又会迎来兴隆的“生意”,他开设的“腐败专题观光”也许又可以开辟多条“观光”线路,增设多个“腐败景点”。2012年2月苏莱克创办这一独特的旅游公司时,许多人并不看好,认为其坚持不了三个月,事实是,“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这不,丑闻缠身的总理内恰斯已于2013年6月17日向总统米洛什·泽曼递交了辞呈。在此之前,八名政府高官已因涉嫌滥用权力和受贿被捕,其中总理办公室主任亚娜·纳焦娃被指是内恰斯的“小三”,权焰熏天,苏莱克将来很有可能将她与总理两人的“故事”写入导游词。
这次警方采取的反腐行动,据称是该国2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苏莱克尖刻地说:“腐败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我们希望布拉格的腐败能够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数据印证了这一点。捷克于2006年就被世界银行列为发达国家,然而,“透明国际”2012年对全球176个国家和地区的清廉指数排名中,捷克排在第54位,与拉脱维亚、马来西亚和土耳其处于同一水平。
动荡了
西方舆论将这次捷克总理辞职称之为“听起来就像一部政治惊悚片的情节”。
确实“惊悚”。警方的一次行动,居然就一下逮捕了这么多政府高官——纳焦娃、国家情报部门主管米兰·克凡达、前任情报部门主管翁德歇·巴伦尼克、前众议员伊万·富克萨和彼得·德鲁霍尔等八名官员。
2013年6月12日夜间至13日,捷克打击有组织犯罪部门的数百名警察,连续突袭,搜查了总理办公室、国防部、布拉格市政厅等政府部门的办公大楼、部分私人住宅和一家银行。警方在行动中搜出了1.5亿捷克克朗现金以及10公斤金条。随后,检方指控其中的七人滥用职权以及获取不正当利益。纳焦娃则是其中的关键人物,现年48岁的她被称为“捷克美丽的女政客”,从2006年起为内恰斯工作,被认为是内恰斯最亲密的助手。警方怀疑她与其他几人涉嫌官商勾结、收受贿赂,并且指使国家情报部门对内恰斯前妻拉德卡·内恰索娃等三人进行非法监视,对内恰索娃的监视是希望找到后者的“不忠证据”,以促使总理与妻子离婚。内恰斯与内恰索娃刚刚在2013年6月11日结束了25年的婚姻,有媒体透露,两人离婚的原因是内恰斯与纳焦娃有婚外情,但内恰斯否认了这一传言,并表示对前妻被监视一事毫不知情。纳焦娃还被指利用女性魅力,在内恰斯周围建立起了自己的“封地”,她的权力和影响范围远远超出了总理办公室主任的职权。据说,任何想接近内恰斯的人都必须先过她这一关。
对监视一事,克凡达通过律师向警方表示,他当初受纳焦娃之命组织对内恰索娃的监控行动时认为此举是为了国家安全利益。
目前,腐败丑闻,已使捷克政坛一片动荡,执政联盟、反对党、总统三方之间的博弈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
内恰斯辞职后,三党执政联盟期望推出一位新的总理候选人组建新政府。然而,执政联盟目前在议会并不占据优势席位,在众议院的200个席位中,执政联盟占有99席,最少还需要得到两名独立派人士的支持,他们推出的候选人才有可能获得议会通过。而且,执政联盟内部,对此意见也并不统一。此外,总理候选人还需获得总统的任命。总统泽曼是左派人士,执政理念与右翼的执政联盟大相径庭,此前曾多次批评政府的各项政策。按照宪法,总统有权拒绝任命总理候选人,如果执政联盟推出的候选人连续三次都不能获得总统的认同,新政府组建就宣告失败。
目前,总统是决定捷克政坛走向的关键人物。如果执政联盟能够在议会获得较稳固的多数支持,泽曼将会“顺水推舟”地支持组建新政府。反之,泽曼很可能会阻止右翼联盟继续执政,这样,提前大选将不可避免。一旦提前举行大选,属于左翼的反對党社会民主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内恰斯政府近两年来推行的财政紧缩政策以及腐败的盛行,使执政联盟的支持率跌至谷底,支持率大大落后于反对党。
可见,腐败不仅会导致官员下台,还很有可能导致执政党(联盟)失去执政地位。
裸露了
想当初,内恰斯政府2010年也是以反腐败为主要诉求上台的,曾经承诺大力打击腐败。这样的诉求和承诺显然颇得人心。与其他东欧国家相似,捷克在过去的20年间经历了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然而,相伴而生的却是国家行政系统的腐败激增,法律体系和监督制度也未构建完善。透明国际捷克分支的负责人大卫·安德礼卡认为,“糟糕的是,情形还在继续恶化。”与苏莱克观点相似,他也将贪污等腐败称为捷克的“根本问题”。对这一点,最近的调查可作佐证。调查显示,多数捷克官员认为,如果没有腐败作为社会的齿轮,一切都会停转。这种认识确实令人“惊悚”。
“惊悚”也可从“腐败专题观光”中看出。游客可在漫步市政厅的长廊时,一边见证腐败的场所:有些是达成幕后交易的地方,有些是花了大价钱却没有动工的大楼,还有一些干脆就是“贪污活动家”的居所;一边听导游滔滔不绝地介绍与政府有裙带关系的商人如何暗箱操作掏空了纳税人的钱。
同时,“腐败专题观光”还有其他不同的线路和主题,如“裙带观光”,参观的是那些利用与政府密切关系赚钱的豪商巨贾、政客和游说者的住所;或者是“腐败古迹”,沿着历史上重大的腐败事件重走布拉格;亦或干脆就是室内讲座,听导游绘声绘色地“描绘”国防部可疑的军售合同。
在一座可以俯瞰溪流的美丽别墅,游客被告知,就是在这样的别墅里,内幕交易每天都在进行,“这是他们的老巢”。这座别墅归马力克·达利科所有,他是前总理托波拉内克的密友和幕僚,在一系列行贿受贿丑闻中“大名鼎鼎”。
还有一个热门“景点”是布兰卡隧道,工程原本打算在布拉格地下挖出一条可以通车的隧道。然而,费用一直在追加,工程却迟迟没有竣工。介绍这条隧道时,导游的开场白是:“你们知道布拉格地下有座金矿吗?” 看到游客们疑惑地摇头,他“抖开包袱”——所谓金矿,就是这条隧道。政府花费了天文数字建设它,最近又追加了5.3亿克朗,至于花了这么多纳税人的钱效果如何,“只有天知道”。
这样持续的腐败显然让捷克民众失望,同样令民众失望的是,内恰斯政府承诺的打击腐败实在是“雷声大雨点小”。政府刚上台时,承诺拿出3.28亿克朗专项反腐,但是这项“不急用”的预算却一直在缩水。立法方面,政府上台后也只通过了一条与反腐败有关的法律。自然,也没有政府高官被指控和定罪。不仅如此,政府很多市政工程和政府设备采购的中标公司,都是设立在离岸金融中心的皮包公司,公司的持有人以及中标过程都不透明,经常被怀疑是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
内恰斯政府这一两年间唯一看得见的是,给予了司法部门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并在今年5月15日追加了6900万克朗作为反腐警察2013年的预算,这些预算将用于给反腐警察更新交通工具和计算机设备,其中2000万克朗用于给新招募的反腐警察发工资。
“腐败,是捷克人尽皆知的秘密。”苏莱克说。
内恰斯政府反腐败的“不作为”终于使腐败不断蔓延和泛滥。就内恰斯本人来说,麻烦可能还不止于此。媒体透露,捷克检方准备对其提起指控,罪名是受贿和滥用职权。
“腐败游”事实上是一种“另类”抗议。苏莱克就说,“腐败专题观光”的意义就在于率先发出了反对腐败的声音,鼓励人们站起来抗议腐败,“人们已经不那么害怕了,我们的创新发挥了作用,人们对我们曝光腐败很高兴。”
然而,这毕竟是民间的力量。打击腐败,如果继续只是口头承诺,那么,苏莱克的“生意”只会越来越“兴隆”,并最终激起民众更加强烈的愤怒……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捷克创办“腐败游”旅游公司的切赫·苏莱克可能又会迎来兴隆的“生意”,他开设的“腐败专题观光”也许又可以开辟多条“观光”线路,增设多个“腐败景点”。2012年2月苏莱克创办这一独特的旅游公司时,许多人并不看好,认为其坚持不了三个月,事实是,“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这不,丑闻缠身的总理内恰斯已于2013年6月17日向总统米洛什·泽曼递交了辞呈。在此之前,八名政府高官已因涉嫌滥用权力和受贿被捕,其中总理办公室主任亚娜·纳焦娃被指是内恰斯的“小三”,权焰熏天,苏莱克将来很有可能将她与总理两人的“故事”写入导游词。
这次警方采取的反腐行动,据称是该国2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苏莱克尖刻地说:“腐败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我们希望布拉格的腐败能够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数据印证了这一点。捷克于2006年就被世界银行列为发达国家,然而,“透明国际”2012年对全球176个国家和地区的清廉指数排名中,捷克排在第54位,与拉脱维亚、马来西亚和土耳其处于同一水平。
动荡了
西方舆论将这次捷克总理辞职称之为“听起来就像一部政治惊悚片的情节”。
确实“惊悚”。警方的一次行动,居然就一下逮捕了这么多政府高官——纳焦娃、国家情报部门主管米兰·克凡达、前任情报部门主管翁德歇·巴伦尼克、前众议员伊万·富克萨和彼得·德鲁霍尔等八名官员。
2013年6月12日夜间至13日,捷克打击有组织犯罪部门的数百名警察,连续突袭,搜查了总理办公室、国防部、布拉格市政厅等政府部门的办公大楼、部分私人住宅和一家银行。警方在行动中搜出了1.5亿捷克克朗现金以及10公斤金条。随后,检方指控其中的七人滥用职权以及获取不正当利益。纳焦娃则是其中的关键人物,现年48岁的她被称为“捷克美丽的女政客”,从2006年起为内恰斯工作,被认为是内恰斯最亲密的助手。警方怀疑她与其他几人涉嫌官商勾结、收受贿赂,并且指使国家情报部门对内恰斯前妻拉德卡·内恰索娃等三人进行非法监视,对内恰索娃的监视是希望找到后者的“不忠证据”,以促使总理与妻子离婚。内恰斯与内恰索娃刚刚在2013年6月11日结束了25年的婚姻,有媒体透露,两人离婚的原因是内恰斯与纳焦娃有婚外情,但内恰斯否认了这一传言,并表示对前妻被监视一事毫不知情。纳焦娃还被指利用女性魅力,在内恰斯周围建立起了自己的“封地”,她的权力和影响范围远远超出了总理办公室主任的职权。据说,任何想接近内恰斯的人都必须先过她这一关。
对监视一事,克凡达通过律师向警方表示,他当初受纳焦娃之命组织对内恰索娃的监控行动时认为此举是为了国家安全利益。
目前,腐败丑闻,已使捷克政坛一片动荡,执政联盟、反对党、总统三方之间的博弈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
内恰斯辞职后,三党执政联盟期望推出一位新的总理候选人组建新政府。然而,执政联盟目前在议会并不占据优势席位,在众议院的200个席位中,执政联盟占有99席,最少还需要得到两名独立派人士的支持,他们推出的候选人才有可能获得议会通过。而且,执政联盟内部,对此意见也并不统一。此外,总理候选人还需获得总统的任命。总统泽曼是左派人士,执政理念与右翼的执政联盟大相径庭,此前曾多次批评政府的各项政策。按照宪法,总统有权拒绝任命总理候选人,如果执政联盟推出的候选人连续三次都不能获得总统的认同,新政府组建就宣告失败。
目前,总统是决定捷克政坛走向的关键人物。如果执政联盟能够在议会获得较稳固的多数支持,泽曼将会“顺水推舟”地支持组建新政府。反之,泽曼很可能会阻止右翼联盟继续执政,这样,提前大选将不可避免。一旦提前举行大选,属于左翼的反對党社会民主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内恰斯政府近两年来推行的财政紧缩政策以及腐败的盛行,使执政联盟的支持率跌至谷底,支持率大大落后于反对党。
可见,腐败不仅会导致官员下台,还很有可能导致执政党(联盟)失去执政地位。
裸露了
想当初,内恰斯政府2010年也是以反腐败为主要诉求上台的,曾经承诺大力打击腐败。这样的诉求和承诺显然颇得人心。与其他东欧国家相似,捷克在过去的20年间经历了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然而,相伴而生的却是国家行政系统的腐败激增,法律体系和监督制度也未构建完善。透明国际捷克分支的负责人大卫·安德礼卡认为,“糟糕的是,情形还在继续恶化。”与苏莱克观点相似,他也将贪污等腐败称为捷克的“根本问题”。对这一点,最近的调查可作佐证。调查显示,多数捷克官员认为,如果没有腐败作为社会的齿轮,一切都会停转。这种认识确实令人“惊悚”。
“惊悚”也可从“腐败专题观光”中看出。游客可在漫步市政厅的长廊时,一边见证腐败的场所:有些是达成幕后交易的地方,有些是花了大价钱却没有动工的大楼,还有一些干脆就是“贪污活动家”的居所;一边听导游滔滔不绝地介绍与政府有裙带关系的商人如何暗箱操作掏空了纳税人的钱。
同时,“腐败专题观光”还有其他不同的线路和主题,如“裙带观光”,参观的是那些利用与政府密切关系赚钱的豪商巨贾、政客和游说者的住所;或者是“腐败古迹”,沿着历史上重大的腐败事件重走布拉格;亦或干脆就是室内讲座,听导游绘声绘色地“描绘”国防部可疑的军售合同。
在一座可以俯瞰溪流的美丽别墅,游客被告知,就是在这样的别墅里,内幕交易每天都在进行,“这是他们的老巢”。这座别墅归马力克·达利科所有,他是前总理托波拉内克的密友和幕僚,在一系列行贿受贿丑闻中“大名鼎鼎”。
还有一个热门“景点”是布兰卡隧道,工程原本打算在布拉格地下挖出一条可以通车的隧道。然而,费用一直在追加,工程却迟迟没有竣工。介绍这条隧道时,导游的开场白是:“你们知道布拉格地下有座金矿吗?” 看到游客们疑惑地摇头,他“抖开包袱”——所谓金矿,就是这条隧道。政府花费了天文数字建设它,最近又追加了5.3亿克朗,至于花了这么多纳税人的钱效果如何,“只有天知道”。
这样持续的腐败显然让捷克民众失望,同样令民众失望的是,内恰斯政府承诺的打击腐败实在是“雷声大雨点小”。政府刚上台时,承诺拿出3.28亿克朗专项反腐,但是这项“不急用”的预算却一直在缩水。立法方面,政府上台后也只通过了一条与反腐败有关的法律。自然,也没有政府高官被指控和定罪。不仅如此,政府很多市政工程和政府设备采购的中标公司,都是设立在离岸金融中心的皮包公司,公司的持有人以及中标过程都不透明,经常被怀疑是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
内恰斯政府这一两年间唯一看得见的是,给予了司法部门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并在今年5月15日追加了6900万克朗作为反腐警察2013年的预算,这些预算将用于给反腐警察更新交通工具和计算机设备,其中2000万克朗用于给新招募的反腐警察发工资。
“腐败,是捷克人尽皆知的秘密。”苏莱克说。
内恰斯政府反腐败的“不作为”终于使腐败不断蔓延和泛滥。就内恰斯本人来说,麻烦可能还不止于此。媒体透露,捷克检方准备对其提起指控,罪名是受贿和滥用职权。
“腐败游”事实上是一种“另类”抗议。苏莱克就说,“腐败专题观光”的意义就在于率先发出了反对腐败的声音,鼓励人们站起来抗议腐败,“人们已经不那么害怕了,我们的创新发挥了作用,人们对我们曝光腐败很高兴。”
然而,这毕竟是民间的力量。打击腐败,如果继续只是口头承诺,那么,苏莱克的“生意”只会越来越“兴隆”,并最终激起民众更加强烈的愤怒……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