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院子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营口日报》的一个征文活动,标题带着梦的色彩,会让一个人的记忆回来。
  从我记事起,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五间正房,中间开门,院子里还有个西厢房。我们叫下屋,这种房屋结构应该住着一个姓的人,父子、哥们或族人。但是这个院子里的三户人家是土改时分到的,我们家六口住西房两间,陈家三代八口住东房两间,两家共用中间的厨房。三间下屋住着另一族曲姓家八口。各家有各家的厕所,共用一个院子,足见院子之大。
  各过各的日子,大人之间没有争吵,孩子之间也不打架闹矛盾,日子平淡得让人没有任何感受,但是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发生了,让我有了深刻的记忆。
  那年我十四岁,其实地震发生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北方小山村,就是感受大地微微颤抖了几下,但传言四起,还有公社、大队的防震通知,让人们对地震一下子恐惧起来。这不同我平时黑夜听人讲鬼故事的那种恐惧:头皮发凉,打着冷颤。
  这种恐惧使人带着一种巨大警觉,时刻都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对各种声音有一种病态的敏感。特别是晚上,各家都开着门窗睡觉,一旦听到声响,就会跳窗越门,不顾一切地逃命。
  有天中午我趴在炕上睡着了,忽听有喊声:“地震了!”恐惧就像在我梦中长了脚,我迷迷糊糊往屋外跑去,却被门槛给绊了一下,摔倒在院子里,惹得那些跑在院子里的人肆意地笑着。
  屯子里不断闹出笑话,有天晚上余震发生了,屯子东的赵二婶听到有人喊:“地震了!”看着孩子们纷纷往外面跑,她平时是个懒性子的人,这时表现的跟别人也不一样,趴在窗台上仄着耳朵听,但她的男人急了,一下子把她推了出去,把腿摔坏了,养了好几个月。外村也不时传来笑话,说有个妇女抱着孩子往外跑,放孩子时,怎么也站不住,后来发现孩子是大头朝下。
  灾难会成为人类的经验,但唐山大地震对于新中国的人来说好像是第一次经历,盲目又无知,只有陷在一种巨大的恐惧当中。培根说:“有时,恐惧会抓住一群人”。但这种恐惧只有谣言能做到,那时谣言是主要的传播工具,人们对地震的了解也来自谣言。
  大地震是七月发生的,此后我们每天却在这些小小不言的余震中,恐惧感一天一天地加深,惶惶不可终日。全中国大多数人都处在这种恐惧的感受中,几乎什么工作也干不下去,都在做着防震工作。连我们孩子每天都会紧张地观察天空、家禽、井水什么的,出没出现异常情况,真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了。我们害怕发生,又像等待着发生,然而什么都没有发生。
  一次天刚黑发生了一次较大的余震,大地剧烈摇晃,村子一下子鬼哭狼嚎一片,我们一群在院子里玩的孩子,惊恐哭叫着竟然纷纷向自家的屋里跑去,而屋子里的大人正向外跑,屋子里有我们的亲人,跟亲人在一起才是安全的,这是孩子们的本能。
  天气凉了,进入冬天冷了,门窗都关上了,人们的恐惧感仍末解除,尽管有干部一再宣传防震知识:如果跑不赶趟,可以躲在桌子底下,锅台下、炕沿下等。但人们的下意识,仍是冲向屋外,觉得屋外才是最安全的,这可能是人共同感受。据说城里人都在外面搭起了防震棚,满大街都是,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村里的人也纷纷在外面搭起了各种各样的防震棚。
  我们院子里的大人们不知怎么商量的,在大院子里共同搭起了一个大大的防震棚,跟别人家的又小又冷的窝棚不同,它有窗户,是火炕,高度跟正房差不多。太阳照进来即温暖又明亮。防震棚是一种安全的保障,何况这长长的大炕,二十多个人的热闹,一种陌生新鲜的环境,可把我们这些孩子乐坏了,那是一种谁也限制不了的快乐。
  白天大人们都各自忙着,或都呆在自己家里,晚上睡觉时才会来到棚子里,他们像一家人似的坐在一起唠嗑,我们怎么吵闹都不会惹出他们的暴躁和忿怒。白天屋子里全是我们孩子,有两个大姐不声不响打毛线、补衣服,下屋家的十岁的弟弟高兴地在炕上不停地翻跟头,这种自我表现把我们乐够呛,他越发来劲地翻着,我和陈家姐妹打扑克,抓猪骨子,做各种游戏,忙得不亦乐乎,早把地震的恐惧忘了。
  陈家大婶四十多了,怀着孕,可能是挺着大肚子跑起来不方便,只有她白天在防震棚里,坐着看书或躺着。陈家大叔是供销社会计,家境比我们两家要好,或许是怀孕嘴馋,我们常看见大婶转过身去偷吃东西。有一天,下屋家的小弟被一种香甜软糯的味道吸引着,不知不觉来到她身边,她一转身见到他,用手把嘴唇抹了抹,从一个小盒子里拿出两块红亮的蛋糕,并招呼我们都过去,包括她的两个孩子,每人分吃了一小口。我们觉得美味的不得了。
  有时大婶也显出很寂寞的样子,把我们招呼过去,给我们讲故事,讲的是武松和小李广花荣,那时我还不知道《水浒》,只感觉跟那些民间故事和鬼故事不同,陈家大婶也是按着中国人的理解,给我们讲成了梁山好汉的故事,我被深深吸引了,并觉得小李广花荣的名字好听。基于对梁山好汉的印象,后来我找来这本书看了,竟然不喜欢这些好汉,一不言不合就打打杀杀,而且充满了血腥与暴力。长大后,直到现在都不喜欢这本中国名著,我怎么就读不出陈家大婶那种理解和感受呢?
  唐山大地震对中国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使我们对地震充满了莫名的恐惧,七月时发生,但这种恐惧是在人们筋疲力尽之后,春耕忙起来时才逐渐消失。种土豆时,院子中这个大棚子被拆掉了。历时八个月之久,这是一段荒谬的经历,也是中国人集体恐惧的记忆,同时我经历的那个大防震棚里的快乐和温暖的记忆,变成了我心中的院子。
  一年后我们看到一部电影,叫《蓝光闪过之后》,是反映唐山大地震的,这部电影没有打动我,因为有这段防震的经历,只是对影片中地震发生时的画面无比好奇。那绚烂的蓝色之光弥漫整个宇宙,留下的是诗一般的感觉。
  三十多年后,当我看到汶川地震后的真实画面,我才感到这真是一场大自然对人类的杀戮,这种灾难让人内心悲痛无比,还有什么比这种悲痛更真实、更强烈呢,可能正因为如此,才唤醒了人身体里的恐惧,并传递着恐惧。
  据说灾难往往能反映人的本质,但我们大都从道德层面来认识,善恶、美丑、冷漠、帮助等,我们也该从人性来认识人的本质,因为恐惧人人都有。
其他文献
在此之前,他们隐没在人群中  是乖巧的女儿,是温柔的丈夫  是儿子也是普通的职业者  在此之前,他们甚至都没做好告别的准备  突然间就整装进发,把亲人和家抛在身后  在穿上防护服之前,  他们的脸上是笑意是平和是生活中的五味杂陈  穿上防护服出发的一刻脸上呈现的是端庄  是严肃是战士的刚毅和一往无前  焦急的心早已日夜兼程赶往灾难之地,驱逐病魔  把祥和、安全找回  在每个人的身旁放上力量和春天的
期刊
给我的护士妹妹刘美丽  黄昏,顺丰送来一车快递  快递哥满头大汗,说  三百多件都来自甘肃  打开车厢,所有人愣住  满满一车,像是  搬来了一座甘肃  泡面,干果,沙琪玛  手霜,湿巾,纸尿裤  竟然还有牛肉面  ……  在驻地门前,码起  一条黄河  一道河西走廊  一座边塞长城  还在搬运  微信群里传来刘美丽的喊声:  “牛肉面太给力  吃出了兰州的感觉”  小吃货的刘美丽  小小的心  
期刊
黑马,本名马亭华,1977年生,江苏沛县人。出版诗集《苏北记》、《寻隐者》,散文诗集《大风》、《乡土辞典》,诗学随笔《诗是一场艳遇》。曾获第六、七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第五届宝石文学奖、第二届中国·曹植诗歌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沛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1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诗歌,为天地立心,为诗人立传。  诗歌代表了文明的最高水平,是汉语的最高典范,是文學中的文学。 
期刊
一  年三十的早上,天刚蒙蒙亮,三十五岁的方恩蒙,就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了,遂一咕噜从床上爬起来,草草地洗了把脸,站穿衣镜前整了一下衣裳后,忽然感到有些发晕,唉,昨晚悔不该充英雄好汉贪杯,遂倒上半碗温水,浸服了一包感冒灵。接着又浸泡了一包方便面吃了后,便脚下生风地来到了村大院的停车场,开上他的那辆载满黄瓜西红柿的车,匆匆去了新城的菜市场。 “西红柿黄瓜了。过节削价大处理了。”方恩蒙扯开特有的大
期刊
伤口  把月亮当作药片的人  内心都有一道伤口  他在乡愁的灰烬里  抱紧自己  在人间暗淡的时候  露出疼痛的光芒  一道伤口  是八月的一件道具  身体内的明月  许多年了,感觉  我的身体内一直有一轮明月  或明或暗,或远或近  陪我赶赴着一条回家的路  有时候,我想把它举过头顶  照照那些也在漆黑中赶路的人  从身体里掏出的,只是一颗心的空壳  根本没有盛大的余晖  万物都在被月光祝福  
期刊
享受  这些是必须的  一面土炕,热烘烘的感觉  一张短腿八仙桌,一壶浓茶  没有人在一旁陪着说话  静谧时刻,真还不多  日子里,最珍贵的被我遗弃已久  重来一次。平心静气中  给自己作回主  生命的源头并不遥远  几位最爱我的人,对着我微笑  窗外望去,天空蓝得出奇  草木无语,只有几声鸟鸣  没理由陈述。指三道四  更是不孝。照亮前路的灯盏  在老辈手中,被母亲的一句话刺痛  “哪儿悄悄来,
期刊
河流之上  再一次踏上辽河  夏日盛大  两岸的芦苇站成  多年前的样子,等来的人  却已脱胎换骨  绿水湾湾,天空蓝色的  大网铺陈,我们都是  辽河的落网之鱼  苇滩边的几只白鹭  突然起飞,即使有逃离的  翅膀,跑到天边  也是自投罗网  冒犯  不停地示好,向整个世界  掏出心里的良善、祝福,交出  盾牌和匕首,极力表现无为的样子  像植物,怀抱花朵,也怀抱  风雨。时间掠走的  时常被一
期刊
人生短短几十载,恍若如梦中。唯青春,那么炽热而鲜明  ——题记  青春是一张白纸,而我们则是一支笔,浪漫的笔尖可以在这张纸上尽情挥洒笔墨,却怎么也走不出纸的天涯。我们在这天涯中走走停停,看风景无数,人生,盼的就是流年無恙,光阴留香,而那香,就是青春中别样的风景。  别样的青春风景——友谊  友谊,犹如一杯蓝山咖啡,那么浓郁而淳香,让人回味无穷;友谊,又犹如一瓶82年的红酒,那么细腻而柔和,让人口留
期刊
朱静雅登上公交车一看,上面除了司机,就是她,真是成了她的專车了。随便找个座位坐下来,拿出手机,打开一看,呀,满屏都是关于新冠肺炎的消息。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她急忙一条条,一个个地看,看得她胆战心惊,又满是疑惑。  有人把新冠肺炎和非典结合起来。她想起来了,当年闹非典时她还是个小学生,她见过大人们把守村落的事情,可真是空前恐怖。她想知道新冠肺炎到底是什么,从哪里来,刚搜索到一条消息,公交车停了,传
期刊
朱绯塘  一口池塘百年不干。半亩的辽阔  足以装下那些楼阁、祠堂以及书院和碑廊  装下天空和云影  却装不下一个人的乡愁。溢出的部分  镀色了白墙黛瓦,庇佑了青松翠柏固守的初心  池塘通泉眼,通一个姓氏的筋脉  血脉潮汐激起的浪花,盛开了千百年  涟漪是婺源豢养的装帧线  将波纹叠摞的卷帙,装订成册  封面是天空,封底是天空的倒影  回乡的朱子和探幽的诗人,将千百年的距离  对望成一口池塘。临水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