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的新课改意味着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更新,同时也倡导教学理念的内涵,才能使语文新课改取得有效的成果。然而,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具有十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关键词】营造氛围;以读代讲;质疑提问;科学探究
语文的新课改意味着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更新,同时也倡导教学理念的内涵,才能使语文新课改取得有效的成果。然而,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具有十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多数情况是以“讲”代“读”、以“听”代“读”的现象比较严重,每一篇文章都按一个模式,进行肢解;文章段落层次、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等。语文老师每篇课文都是按照一个模式分析段落层次提纲,学生们把段落提纲抄一抄。慢慢地,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通过了新课程改革后,对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课改中,我知道了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教学,更是为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现在我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做以探讨。
一、注重阅读材料背景介绍的运用
写作背景的介绍只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补充资源,对于文本阅读只能起到一些辅助作用。写作背景资料的选择一定要与文本阅读相关联,教学时或做好铺垫;或埋下伏笔;或补充背景,深化理解;或了解作者,探幽发微。
例如《最后一课》的阅读,先要了解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故乡》的阅读,可先介绍作者的写作缘由。这样以写作背景资料做阅读铺垫,有助于学生切入阅读,进入文本。有些写作背景资料可以结合课堂练习来呈现,这样既拓展了知识内容,又深化了文本理解。比如,阅读《我的母亲》后,补充链接作者的一些资料,然后要求学生拓展思考问题:就课文来看,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学生立足文本内容,联系作者邹韬奋的成长经历,不难获得正反两方面的启示。
二、课前交流预习形式多样化
预习情况的交流形式可以多样,有时可利用展台,有时可分组交流,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全班交流。对于预习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用讨论的形式给予指导,对于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就留在学习过程中解决。提倡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锻炼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有利于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丰富学生的见闻,促进学科间的渗透以及课内课外的联系。
三、营造阅读教学氛围,培养阅读兴趣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思想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营造阅读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营造一个轻松氛围,在作答时,不必太多的规矩,学生发言可以自由一些,有话直接站起来说,说了就可坐下,保持阅读的轻松气氛;学生在心理上要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一起学习探究的平台, 把自己当作阅读的真正主人,而不是只会记笔记的机器。
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 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有这样的名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读书要有兴趣,没有兴趣学生是不会投入地读书的。
四、以“读”代“讲”,让“读”成为主角
一篇优美的文章,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得其妙处。正所谓的“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记忆文章、领会文章、鉴赏文章、写作文章都靠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也主要靠读,而不是靠参考书,那么,把这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义不容辞的。对于由小学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所学课文篇幅加长、内容加深、难度加大,都毋庸置疑地影响了阅读的速度与质量。这时,快速默读只能简单获取信息,而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由此看来,朗读不仅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提高阅读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中,我是先设计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这些问题,我不要求学生急于分析、解答,也不让学生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他们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得以锻炼。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不会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变模式化阅读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探索知识。
五、鼓励质疑提问,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没有问题,全场鸦雀无声的情况,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氛围。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鼓励学生提问:一是从阅读教学材料中的矛盾处寻找问题。学生如果发现了矛盾提出问题,就可以顺藤摸瓜,开展讨论,直到得出合理的答案,也就完成了此文的学习;二是从阅读材料中的从反常处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致女儿的信》一文中,我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作者写作目的、写法、重难句子、早恋现象、现代人的爱情观等方面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学完那篇文章,我还推荐他们阅读鲁迅的《伤逝》。学生感觉收获很大,围绕“爱情”这一主题还自创了很多佳作。
总之,阅读教学承载语文教学的诸多因素,因而充满活力与希望,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与期待。因此,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要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把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的素养。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有待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探究,我愿与同仁们在这条路上不断进取。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东溪中学)
【关键词】营造氛围;以读代讲;质疑提问;科学探究
语文的新课改意味着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更新,同时也倡导教学理念的内涵,才能使语文新课改取得有效的成果。然而,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具有十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多数情况是以“讲”代“读”、以“听”代“读”的现象比较严重,每一篇文章都按一个模式,进行肢解;文章段落层次、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等。语文老师每篇课文都是按照一个模式分析段落层次提纲,学生们把段落提纲抄一抄。慢慢地,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通过了新课程改革后,对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课改中,我知道了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教学,更是为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现在我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做以探讨。
一、注重阅读材料背景介绍的运用
写作背景的介绍只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补充资源,对于文本阅读只能起到一些辅助作用。写作背景资料的选择一定要与文本阅读相关联,教学时或做好铺垫;或埋下伏笔;或补充背景,深化理解;或了解作者,探幽发微。
例如《最后一课》的阅读,先要了解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故乡》的阅读,可先介绍作者的写作缘由。这样以写作背景资料做阅读铺垫,有助于学生切入阅读,进入文本。有些写作背景资料可以结合课堂练习来呈现,这样既拓展了知识内容,又深化了文本理解。比如,阅读《我的母亲》后,补充链接作者的一些资料,然后要求学生拓展思考问题:就课文来看,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学生立足文本内容,联系作者邹韬奋的成长经历,不难获得正反两方面的启示。
二、课前交流预习形式多样化
预习情况的交流形式可以多样,有时可利用展台,有时可分组交流,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全班交流。对于预习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用讨论的形式给予指导,对于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就留在学习过程中解决。提倡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锻炼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有利于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丰富学生的见闻,促进学科间的渗透以及课内课外的联系。
三、营造阅读教学氛围,培养阅读兴趣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思想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营造阅读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营造一个轻松氛围,在作答时,不必太多的规矩,学生发言可以自由一些,有话直接站起来说,说了就可坐下,保持阅读的轻松气氛;学生在心理上要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一起学习探究的平台, 把自己当作阅读的真正主人,而不是只会记笔记的机器。
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 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有这样的名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读书要有兴趣,没有兴趣学生是不会投入地读书的。
四、以“读”代“讲”,让“读”成为主角
一篇优美的文章,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得其妙处。正所谓的“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记忆文章、领会文章、鉴赏文章、写作文章都靠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也主要靠读,而不是靠参考书,那么,把这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义不容辞的。对于由小学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所学课文篇幅加长、内容加深、难度加大,都毋庸置疑地影响了阅读的速度与质量。这时,快速默读只能简单获取信息,而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由此看来,朗读不仅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提高阅读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中,我是先设计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这些问题,我不要求学生急于分析、解答,也不让学生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他们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得以锻炼。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不会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变模式化阅读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探索知识。
五、鼓励质疑提问,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没有问题,全场鸦雀无声的情况,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氛围。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鼓励学生提问:一是从阅读教学材料中的矛盾处寻找问题。学生如果发现了矛盾提出问题,就可以顺藤摸瓜,开展讨论,直到得出合理的答案,也就完成了此文的学习;二是从阅读材料中的从反常处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致女儿的信》一文中,我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作者写作目的、写法、重难句子、早恋现象、现代人的爱情观等方面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学完那篇文章,我还推荐他们阅读鲁迅的《伤逝》。学生感觉收获很大,围绕“爱情”这一主题还自创了很多佳作。
总之,阅读教学承载语文教学的诸多因素,因而充满活力与希望,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与期待。因此,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要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把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的素养。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有待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探究,我愿与同仁们在这条路上不断进取。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东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