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剽课题招标启事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585497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2000年前后,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史称“百家争剽”时代。因为在这段时间内,人类曾经出现过文化人争相剽窃、争相抄袭的现象。
  百家争剽给人类文明史造成的危害究竟有多大,至今仍不能准确估量。为了总结历史经验和吸取教训,防止百家争剽历史重演,避免人类文明再次毁灭,经联合国文明理事会研究决定,从今年起至5050年,在全球范围内,用50年时间,动员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百家争剽问题进行集中研究。现发布研究课题共13项,望各科研单位和民间科研爱好者,积极报名投标。投标材料请直接投送联合国文明理事会课题办公室,受理时间:5000年2月28日至5000年8月28日。13项招标课题如下:
  1.百家争剽的历史成因研究。
  2.百家争剽的方式、方法、战略、战术研究。
  3.百家争剽与世道人心的相互关系研究。
  4.百家争剽时代反剽网站、反剽人士的悲剧命运研究。
  5.百家争剽人物大辞典编纂工程。
  6.百家争剽地理分布状态研究。
  7.从百家争鸣走向百家争剽三千年(公元前1000年前后—公元2000年前后)大事记。
  8.百家争剽与全球两千年(公元2100年—公元4100年)经济大萧条关联研究。
  9.百家争剽与世界文明千年衰败(公元2000年—公元3000年)的关联研究。
  10.百家争剽与世界文明千年沉睡(公元3000年—公元4000年)的关联研究。
  11.百家争剽与世界文明千年复兴(公元4000年—公元5000年)的关联研究。
  12.百家争剽历史在新千年(公元5000年—公元6000年)再次发生的预防机制研究。
  13.百家争剽历史博物馆建设工程设计。
  联合国文明理事会5000年1月1日于东喜马拉雅
  
  补充说明:此文件原稿是考古人员从3000年前的一个文物(反剽网站服务器残骸)中发现,原作者是中古时代西太平洋地区一位名叫刘大生的学者。本理事会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认为,此稿虽然写作于三千年前的中古时代,却完全反映了重建文明后的现代社会的文明需求,故加盖本理事会印信公开发布。课题投标者投标资格、审标委员会的审标程序、课题拨款程序、课题结题验收程序、成果奖励程序等,先人刘大生没有提出建议,故由本理事会另行议定,请投标者登陆本理事会网站查询。□
  (作者单位:江苏省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张功杭
其他文献
世博园内尼泊尔馆的中心是一座精致的佛塔,仿若博德纳大佛塔的造像出现在瞻望者的目光上方,神灵的一双巨眼从高处俯瞰着,佛塔的身影覆盖着阿尼哥建筑特色的民居,佛教建筑的坚固与
两天前在闹市的一家公园里与父亲争论一种叶片颇似杨梅的观赏树,父亲背着两只长满老茧的手在一块潮湿的林中空地上反复用一双旧皮鞋的鞋掌蹭着地面上的叶片,他做出一副固执的样
美女沉鱼落雁,乘船张弓搭箭,一条丑鱼跃水面,正中英雌粉面。这四句定场打油诗说的是最近发生在美国的一桩稀奇事,一美女赶新潮,玩一种张弓射鱼的时髦把戏,不料一条挺大的“亚洲鲤鱼
可能大多数人从来也没有听说过墨西哥索诺拉州奥布雷贡市,更别说知道它的具体位置了。这是一个距美国墨西哥边境500公里,在金色和蓝色交汇处的绿色城市——金色是索诺拉沙漠,蓝
做绿色寝室的环保达人。你应该:1.最后离开寝室的人.请随手关灯2.用节能灯泡替换教室和寝室的白炽灯3.合理使用电脑:让它适时进入“睡眠”状态;用LCD液晶显示器替代传统显示器:暂时不
The plane tree, which is a valuable tool to detect atmospheric pollu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trees in European cities. Soil and leaf samplings were carri
Sinai Peninsula has fascinating geologic setting and is displaying a diversity of structural lineaments that have greatly influenced the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在我的园子里,有一棵木瓜树,那些木瓜,一颗颗地吊在树上。熟透了的木瓜,有一种淡黄的色泽。味道甜丝丝的……
前些天,我在南京市新街口地铁站台,偶遇了一群很有个性的大学生行为艺术社团.他们穿着单薄的文化衫,外面罩着各式各样用废旧材料设计的“衣服”和装饰物,有的脸上还戴着面具,引起不
Climat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aquaculture produc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understand how farmers that culture tilapia in earthen ponds perceive and resp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