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幼儿,他们爱动手打人、爱抢别人玩具、没礼貌,被家长和教师统称为“不听话”的孩子,在小朋友眼里是“不受欢迎”的小伙伴。针对这种个性强、性格倔强的幼儿,教师应该怎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呢?
一、针对幼儿具体表现分析“不听话”的原因
每个“不听话”的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认为自己做的都对,没有必要听家长的;有的认为是别的小朋友太娇气,总爱找家长告状;还有的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待不同的问题,教师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例如,笔者所教授的班级中有一个名叫满满的小男孩,他体格强壮,语言表达能力强,行动自由,我行我素,经常在班级中欺负其他小朋友,令所有的教师感到头疼。在仔细观察了满满一段时间后,笔者分析了他“不听话”的具体原因。
1. 幼儿自身的原因
第一,满满在身心发展方面较快,与其他幼儿缺乏共同语言,难以进行正常交往,致使自己找不到存在感,所以通过打架等极端方式引起他人的关注。
第二,满满的逆反心理较强。因为大多数幼儿具有逆反期,因此,教师应该科学地、辩证地对待幼儿“不听话”的情况。一方面,“不听话”的幼儿往往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自我意识强,好胜心重,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对感兴趣的事情能坚持到底。另一方面,“不听话”的幼儿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及自私自利的不良品质,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不难看出,满满就存在这一情况。
2. 家庭环境的影响
第一,满满的父母均为生意人,家庭条件较好,但家长无暇照顾孩子,所以满满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爷爷奶奶生怕对满满照顾不周,影响他的身体健康和情绪,处处为满满着想,满足他的任何要求。这种教育方式使满满产生了一种不良的心态,即“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谁都管不了我”。这导致满满不能接受他人的合理要求,影响了其健康性格的形成。
第二,家长不注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教育孩子犹如护理小树苗,家长必须予以重视,关注孩子每一阶段的成长,“树大自然直”的观念是肤浅的、错误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孩子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家长应对孩子进行基本的限制与约束,在孩子心智基本成熟以后,家长可以稍微放手,让孩子自主成长。
二、针对幼儿“不听话”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1. 抓住幼儿的闪光点
每个幼儿都有闪光点,教师应该抓住这些闪光点,通过鼓励与赞扬,使其成为幼儿进步的启动点。满满就有许多闪光点。笔者抓住他不娇气的优点,及时表扬他,夸他像一个大哥哥,并引导他像大哥哥一样爱护弟弟妹妹,鼓励他参与游戏,照顾其他小朋友。满满身强力壮,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搬椅子、抬玩具筐等,让他了解家长的辛苦,逐步学会体谅他人。
2. 尊重幼儿,做幼儿的知心朋友
教师要和幼儿做朋友,最基本的就是尊重他、信任他。虽然满满经常惹祸,让家长工作比较难做,但笔者始终信任他、关心他,平等对待,经常与他交谈,说说悄悄话。平等对话是教师与幼儿沟通的法宝,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想法,成为幼儿倾诉的对象。在与满满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筆者逐渐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满满改正不足。
3. 通过恰当的赏识增强幼儿的存在感
赏识是一种激励幼儿的手段,恰当运用会使效果显著。满满经常惹祸,显然是感到自己被忽略了。于是,在上课、游戏、活动中,笔者在关照好别的幼儿的同时,不忘加上一句“看满满做得多好”“满满会照顾小弟弟了”等,还当着他的面,向他的家长通报他一天的良好表现,让满满真切地感到教师和同学对他的关注。
4. 采取适度的惩罚措施
惩罚的目的在于禁止某种行为,进而诱导出所期望的行为。实施惩罚时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惩罚的同时配合表扬鼓励;惩罚行为不能伤害幼儿的人格;不能当众惩罚;惩罚要就事论事;惩罚时应给幼儿讲清楚受罚的原因;惩罚后表示关爱。例如,满满欺负别的小朋友后,笔者将他带到办公室,经过询问,了解到他在家中经常与爷爷做“骑大马”的游戏,所以才将别的小朋友当成了“大马”。笔者跟他讲明了这样做对别人的伤害,让他看小朋友腿上的伤口,并要求他必须向小朋友及家长道歉,鼓励他:“你说‘对不起’后,大家会原谅你,会更喜欢你,我觉得你是一个勇敢的男子汉,是我们班的大哥哥。”
5. 适当地拒绝幼儿
适当地拒绝,会让幼儿与人相处时讲道理,不为所欲为。在满满说“不”时,笔者就刻意不再关注他,直到他接受了笔者提出的合理要求,才与他交谈,让他参加集体游戏。满满在被拒绝的过程中,学会了尊重教师及同伴,接受他人的合理要求。
6. 加强家园沟通,指导并协助家长改善教养方式
第一,建议父母多关心幼儿,多与幼儿交谈、游戏,用心教育幼儿,做到平等沟通、以身作则,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
第二,家长主动与教师交流幼儿的情况,让幼儿感到教师与父母的要求是一致的,让幼儿学会在家也要约束自己、控制自己,达到家园共育的效果。
通过家园合力教育,幼儿能逐渐懂得与人相处时要约束自己、控制自己,不乱发脾气,知道要与小朋友友好相处才能一起愉快地做游戏。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实施教育,采用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幼儿,让幼儿健康成长。
一、针对幼儿具体表现分析“不听话”的原因
每个“不听话”的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认为自己做的都对,没有必要听家长的;有的认为是别的小朋友太娇气,总爱找家长告状;还有的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待不同的问题,教师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例如,笔者所教授的班级中有一个名叫满满的小男孩,他体格强壮,语言表达能力强,行动自由,我行我素,经常在班级中欺负其他小朋友,令所有的教师感到头疼。在仔细观察了满满一段时间后,笔者分析了他“不听话”的具体原因。
1. 幼儿自身的原因
第一,满满在身心发展方面较快,与其他幼儿缺乏共同语言,难以进行正常交往,致使自己找不到存在感,所以通过打架等极端方式引起他人的关注。
第二,满满的逆反心理较强。因为大多数幼儿具有逆反期,因此,教师应该科学地、辩证地对待幼儿“不听话”的情况。一方面,“不听话”的幼儿往往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自我意识强,好胜心重,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对感兴趣的事情能坚持到底。另一方面,“不听话”的幼儿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及自私自利的不良品质,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不难看出,满满就存在这一情况。
2. 家庭环境的影响
第一,满满的父母均为生意人,家庭条件较好,但家长无暇照顾孩子,所以满满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爷爷奶奶生怕对满满照顾不周,影响他的身体健康和情绪,处处为满满着想,满足他的任何要求。这种教育方式使满满产生了一种不良的心态,即“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谁都管不了我”。这导致满满不能接受他人的合理要求,影响了其健康性格的形成。
第二,家长不注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教育孩子犹如护理小树苗,家长必须予以重视,关注孩子每一阶段的成长,“树大自然直”的观念是肤浅的、错误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孩子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家长应对孩子进行基本的限制与约束,在孩子心智基本成熟以后,家长可以稍微放手,让孩子自主成长。
二、针对幼儿“不听话”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1. 抓住幼儿的闪光点
每个幼儿都有闪光点,教师应该抓住这些闪光点,通过鼓励与赞扬,使其成为幼儿进步的启动点。满满就有许多闪光点。笔者抓住他不娇气的优点,及时表扬他,夸他像一个大哥哥,并引导他像大哥哥一样爱护弟弟妹妹,鼓励他参与游戏,照顾其他小朋友。满满身强力壮,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搬椅子、抬玩具筐等,让他了解家长的辛苦,逐步学会体谅他人。
2. 尊重幼儿,做幼儿的知心朋友
教师要和幼儿做朋友,最基本的就是尊重他、信任他。虽然满满经常惹祸,让家长工作比较难做,但笔者始终信任他、关心他,平等对待,经常与他交谈,说说悄悄话。平等对话是教师与幼儿沟通的法宝,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想法,成为幼儿倾诉的对象。在与满满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筆者逐渐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满满改正不足。
3. 通过恰当的赏识增强幼儿的存在感
赏识是一种激励幼儿的手段,恰当运用会使效果显著。满满经常惹祸,显然是感到自己被忽略了。于是,在上课、游戏、活动中,笔者在关照好别的幼儿的同时,不忘加上一句“看满满做得多好”“满满会照顾小弟弟了”等,还当着他的面,向他的家长通报他一天的良好表现,让满满真切地感到教师和同学对他的关注。
4. 采取适度的惩罚措施
惩罚的目的在于禁止某种行为,进而诱导出所期望的行为。实施惩罚时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惩罚的同时配合表扬鼓励;惩罚行为不能伤害幼儿的人格;不能当众惩罚;惩罚要就事论事;惩罚时应给幼儿讲清楚受罚的原因;惩罚后表示关爱。例如,满满欺负别的小朋友后,笔者将他带到办公室,经过询问,了解到他在家中经常与爷爷做“骑大马”的游戏,所以才将别的小朋友当成了“大马”。笔者跟他讲明了这样做对别人的伤害,让他看小朋友腿上的伤口,并要求他必须向小朋友及家长道歉,鼓励他:“你说‘对不起’后,大家会原谅你,会更喜欢你,我觉得你是一个勇敢的男子汉,是我们班的大哥哥。”
5. 适当地拒绝幼儿
适当地拒绝,会让幼儿与人相处时讲道理,不为所欲为。在满满说“不”时,笔者就刻意不再关注他,直到他接受了笔者提出的合理要求,才与他交谈,让他参加集体游戏。满满在被拒绝的过程中,学会了尊重教师及同伴,接受他人的合理要求。
6. 加强家园沟通,指导并协助家长改善教养方式
第一,建议父母多关心幼儿,多与幼儿交谈、游戏,用心教育幼儿,做到平等沟通、以身作则,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
第二,家长主动与教师交流幼儿的情况,让幼儿感到教师与父母的要求是一致的,让幼儿学会在家也要约束自己、控制自己,达到家园共育的效果。
通过家园合力教育,幼儿能逐渐懂得与人相处时要约束自己、控制自己,不乱发脾气,知道要与小朋友友好相处才能一起愉快地做游戏。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实施教育,采用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幼儿,让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