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童本课堂,实现本我发展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3345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童本课堂,就是以儿童为本位,或者说以儿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童本课堂里的“童本”不同于“生本”,也不同于“学本”,“生本”中的“生”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成人,而“童本”中的童指的是正处在学习中的儿童。另外,“童本”也不同于“学本”,“学本”指的是一切教学都要坚持以学为本,遵循学习的要求和规律。由此可见,“童本”既要坚持以生为本和以学为本,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属性和儿童的年龄特点,让课堂回归儿童的认知天性和学习规律。遗憾的是,当下的英语学科教学中却呈现出部分教师大量使用翻译法以及脱离文本情境教授单词句型,以机械操练主宰课堂,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导向的教学使得儿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量缺失。
  【关键词】童本课堂;小学英语
  【作者简介】吴思仪,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在英语学科中,我们要研究如何迈向童本课堂,实现儿童的本我发展。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的情境是童本课堂的培养皿


  课堂是儿童学习的生命场,童本课堂立足儿童本位,必定成为培养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最佳场所。儿童的一切自我认知和学习活动都是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完成的。童本课堂的原则与本质就是遵循儿童的天性,以游戏和活动为认知路径,并让儿童享受学习语言的快感和愉悦。
  因此,童本课堂就要求我们将抽象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重组和改造,优化课堂的情境,将单调的句型语法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形式呈现出来。那么怎样才能优化童本课堂的情境,点燃儿童的表达欲望呢?
  以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3BU3 Is this your pencil?第一课时的设计为例,学生初次接触 Is this/that...?这样的一般疑问句,很容易与陈述句This/That is...相混淆。教师必须将英语句型放置在一个较为真实自然的情境中,如创设一个班级失物招领,上课时鼓励学生用Is this/that...?去询问物品的主人,其余被问同学用Yes, it is./No, it isn’t.来回答,一旦找到物品的主人,则用This is for you./ Here you are.来归还。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不仅真实操练了所学语言,也体会了帮助他人的快乐。这样就把该单元的重点句型转化为了一个游戏活动,在巩固重点的同时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达到了在真實语境中习得语言。

二、高阶的问题是童本课堂的导火索


  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依托语境提出一些高阶思维问题,激发儿童的判断、推理、想象等高阶思维活动,儿童就能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不断碰撞,闪现出思维的火花。如笔者曾教授《The Goat in the Garden》这一绘本,在读后环节,笔者从两个层面设计了Read and think环节:
  T:Goat is so big and Ant is tiny but Ant made Goat go away.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iny ant?
  T: At first, the farmer thought the ant is small and weak.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farmer and his wife?
  该教学环节中提出的两大问题旨在鼓励学生从多个维度思考故事的寓意:从小蚂蚁身上我们看到了勇敢坚韧、乐于助人,从农夫和他的妻子身上我们领悟了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很多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思考的快乐。

三、适度的放手是童本课堂的助推器


  新课改提倡要以学为中心,学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学习,是学生,学生的学。但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满堂灌”的课堂形式或过于紧凑的教学设计也屡见不鲜.我们要思考如何恰当留白,把课堂交给儿童,发挥其课堂的主体作用,让儿童成为自主的学习者与建构者。
  在英语教学中,不妨适度放手,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绘本《The Flying Tortoise》的封面是一只乌龟和两只鸭子在天空中的图片,标题也引人遐想,乌龟真的会飞吗?因此,笔者设计读前鼓励孩子依托绘本封面进行自主提问,并展示一些提问关键词what,why,how等帮助孩子学会提问。让孩子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最自然的状态。在读后环节,联系了主人公Tortoise年迈的情景,他的孙子会提出什么问题,主人公又会怎样回答?该活动所有的语言输出都交给孩子去完成,其语言知识与语用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童本课堂要求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要求教师立足儿童本位,面向全体儿童,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生理发展需求,从儿童的学习需要和真实体验出发,精心设计组织形式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主观能动性。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儿童的发展是我们永恒研究的课题,童本课堂的实现也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与学科素养,保持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钱科英.“童本”课堂:让儿童的自主学习真正发生[J].江苏教育研究,2017(31):16-19.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微课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并且被学生普遍接受。微课教学与传统的教学不同,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能对教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总结,在高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非常重要,本文就主要对微课在高等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微课;高等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应用  英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普遍存在课堂教学效率差、学生积极性低、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主席又提出的实现“中国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进入世界行列,就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那么外语越来越显示其特殊的作用,作为现在的初中生将来的二十一世纪的栋梁就必须现在打好英语基础,将来才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占我国人口四分之三。所以乡村学校的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现本文笔者在甘肃会宁头寨中
摘要 品德课堂中的“意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突破教学预设的拘囿,巧妙接住儿童“抛过来的球”,课堂会生成“无法预约的美丽”。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预设;教学生成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4-0058-02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课程的开放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认识和见解,由此产生了许多“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只是德育的载体,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地理题材教学需要教师理解教材内容,找准德育定位;将知识性学习和价值性学习相互融合,彰显地理知识学习的育人价值;变知识地理为生活地理,以教学方式创新激活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从学生的兴趣、认知、情感出发拓展学习资源,提升其道德情感,从而以彰显“德性”的教学发挥课程的德育价值。  关 键 词 道
摘 要:“难忘教育”是江苏省南通中学新世纪以来创立的教育品牌。通过对“难忘教育”源头及其发轫与创新过程的剖析可以发现,学校应该循着自身的文化根脉,发现并与时俱进地拓展和丰富文化内涵;在学校教育实践基础上对学校文化的理性梳理,是学校以及学校文化获得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更高境界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由此透射出的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才是全体成员的精神纽带。  关键词:难忘教育;活的教育;学校文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既是特定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殊要求,也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共同要求。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中国而言,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是必然要求。这是时代赋予中国教育的重大使命。  “公民”是一个源于西方的概念,公民思想的理论演化、实体形态都在西方,因
“师道尊严”是一种深入到中国老百姓骨髓当中的观念。我们习惯以这副正经的面孔来教育孩子,来施加我们所谓的爱。而今天的孩子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大,有时候比我们老师知道的还多。倘若我们采用惯常的说服教育方式,“好心”未必得到“好报”。身为教师的我们又必须坚守这份“好心”,坚守对学生的爱,坚守我们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师爱是一种有目的、有条件的爱,它以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目标。要想实现这个教育目标,只有“潤物
幼儿挑食、不爱吃蔬菜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只有在开展系列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幼儿经验,帮助他们逐步产生行为共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本次活动只是拉开了“我和蔬菜做朋友”系列活动的序幕。原方案中发放调查表的形式不错,若调整为系列活动前的摸底调查和系列活动中的阶段调查,效果可能更好。另外,原方案中选用的蔬菜品种多、数量大,不利于操作。从小班幼儿认知特点出发,建议本次活动
英国在环境教育上取得的绩效举世闻名。这既源自于英国是环境教育的发源地之一,也得益于其在环境教育上的积极作为。英国重视通过环境教育的形式和措施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时刻捕捉和充分挖掘环境教育中的道德价值,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第一,引导个体树立环境教育特别是环境道德的价值理念。  英国的环境教育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环境意识和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念,而且还要求他们将这些因素传授给受教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本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性,课程评价应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态度,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以促进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立足学生实际,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优化评价功能。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材在每一课后都设有《我的成长册》,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学生兴趣,通过一定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