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宁县博物馆藏有林则徐对联一副,为洒金蓝色腊笺纸八言大对联,该联长177厘米,宽33.5厘米,上联“声和被纸光影盈字”,下联“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无上款,下款题“林则徐”,钤“臣林则徐字少穆印”和“埃村退叟”两方印章,这是现今唯一能看到的林则徐在道光季年西行途中留在会宁的真迹,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谥号文忠。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因其虎门销烟的壮举在中国妇孺皆知,成为民族英雄。然而,林则徐的文学造诣,恐不为众人所知。这副对联如果不考究,人们以为这是林则徐自己所作的一副对联,但经过考证,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声和被纸光影盈字”是唐代姚察、姚思廉父子二人合撰的《梁书》中的句子。《梁书·王筠传》曰:“筠又尝为诗呈约,即报书云:‘览所示诗,实为丽则,声和被纸,光影盈字。夔、牙接响,顾有余惭;孔翠群翔,岂不多愧?古情拙目,每伫新奇,烂然总至,权舆已尽。会昌昭发,兰挥玉振,克谐之义,宁比笙簧。思力所该,一至乎此!叹服吟研,周流忘念。昔时幼壮,颇爱斯文,含咀之间,倏焉疲暮。不及后进,诚非一人,擅美推能,实归吾子,迟比闲日,清觏乃申。’”约,即沈约,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当世辞宗,文坛领袖,位望显赫。“声和被纸,光影盈字”是他看到王筠呈给他的诗后,写信给王筠,表扬王筠诗写得好的语句。意思是王筠的诗句声韵和美,仿佛在纸上留下了谐雅的节奏和音响;诗句的辞藻华丽,好像每个字都闪动着耀眼的光芒。王筠虽是梁时的著名诗人,但对后世影响并不是很大,倒是沈约的这封骈体书信华词丽藻,出手不凡,所以全抄下来,供大家欣赏。下联“气往轹古辞来切今”,出自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辨骚》曰:“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这是说屈原的作品意气所向,压倒古人,发为辞藻,独开新路,文采惊人,艳丽绝世,其他人的作品很难与屈原并驾齐驱。
一副对联,出自两个朝代,而林则徐巧夺天工地将其组合在一起,对仗如此工整,由此可见,林则徐的文学造诣是多么厚博。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戍,于23日到达会宁县城,受到当地官民的热情接待。当他看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知县徐敬主持下重修的会宁县城时,颇为高兴,于是在《荷戈纪程》中表扬说:“此处城郭颇为完整,自入泾以西皆无其比。”由此可以看出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对国计民生的关怀!林则徐到达会宁,在会宁县城引起了巨大反响,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他抗英禁烟的英雄事迹和勤廉爱民的政绩传开了,远近求书者接踵而至(据会宁人相传,当时林则徐到会宁时,用两辆马车拉运笔墨纸砚,因为沿途求字的人实在太多)。在人们的请求下,他展纸挥毫,给会宁留下了大量的墨宝,可惜这些珍贵墨宝大多遗失了,但这副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八年的对联却被毫发无损地保存了下来,这真是上苍护佑,祖宗积德,今人福气。林则徐离开会宁后,十月抵达嘉峪关。勒马关头,不禁感从中来,于是他吟出了《出嘉峪关感赋四首》的名诗。其一日: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通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从这首诗中,我们就可以了解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的博大胸襟和凌云气概。
林则徐不仅是位卓识远见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诗人,他一生作了大量的诗作,如:
1.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
4.《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
其一,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其二,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5.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在禁烟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林则徐50多岁的时候,还写了一个“十无益”,他将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东西,分别做了界定,也就是说,如果不满足某种条件,一些看来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没有益处。我们通过林则徐的界定就会发现,世上没有绝对之物,任何事物的效能都是有条件的。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
1.存心不善,风水无益。2.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3.兄弟不和,交友无益。4.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5.作事乖张,聪明无益。6.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7.时运不济,妄求无益。8.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9.不惜元气,医药无益。10.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这些诗作都反映了林则徐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非同凡响的爱国情怀。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东街(今福州市鼓楼区)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14岁的林则徐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父亲的谆谆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张师诚位极人臣,对典章大政等政治学问均所知,他将自己公事上的知识、权术一一传授给林则徐,为林则徐的仕途打好了基础,后来选林则徐为幕僚。然而张师诚为何选林则徐为幕僚的说法不一。依照林氏家族后人传说,张师诚翻阅各地呈交给他的贺启,发现林则徐的贺启写得最好。那时正值除夕,惯例都要各地官员向皇帝呈拜折。于是将林则徐召来代草拜折,途中诸多刁难,整夜在他的居所外连放爆竹,又改动拜折,要林则徐重抄一遍。张师诚观察林则徐的修养和态度,只见他认真誊写一遍,深感欣赏他人品及才华,就请他纳入幕僚。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
林则徐的文学造诣有目共睹,其书法成就也是极高的,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和柳公权,取其形质,后又学习王羲之和董其昌,得其韵致。其书风功力深厚,气韵生动,柔中含刚,端重儒雅,清和肃穆,一如他的人品。他在书法上追求的是“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境界。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谥号文忠。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因其虎门销烟的壮举在中国妇孺皆知,成为民族英雄。然而,林则徐的文学造诣,恐不为众人所知。这副对联如果不考究,人们以为这是林则徐自己所作的一副对联,但经过考证,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声和被纸光影盈字”是唐代姚察、姚思廉父子二人合撰的《梁书》中的句子。《梁书·王筠传》曰:“筠又尝为诗呈约,即报书云:‘览所示诗,实为丽则,声和被纸,光影盈字。夔、牙接响,顾有余惭;孔翠群翔,岂不多愧?古情拙目,每伫新奇,烂然总至,权舆已尽。会昌昭发,兰挥玉振,克谐之义,宁比笙簧。思力所该,一至乎此!叹服吟研,周流忘念。昔时幼壮,颇爱斯文,含咀之间,倏焉疲暮。不及后进,诚非一人,擅美推能,实归吾子,迟比闲日,清觏乃申。’”约,即沈约,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当世辞宗,文坛领袖,位望显赫。“声和被纸,光影盈字”是他看到王筠呈给他的诗后,写信给王筠,表扬王筠诗写得好的语句。意思是王筠的诗句声韵和美,仿佛在纸上留下了谐雅的节奏和音响;诗句的辞藻华丽,好像每个字都闪动着耀眼的光芒。王筠虽是梁时的著名诗人,但对后世影响并不是很大,倒是沈约的这封骈体书信华词丽藻,出手不凡,所以全抄下来,供大家欣赏。下联“气往轹古辞来切今”,出自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辨骚》曰:“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这是说屈原的作品意气所向,压倒古人,发为辞藻,独开新路,文采惊人,艳丽绝世,其他人的作品很难与屈原并驾齐驱。
一副对联,出自两个朝代,而林则徐巧夺天工地将其组合在一起,对仗如此工整,由此可见,林则徐的文学造诣是多么厚博。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戍,于23日到达会宁县城,受到当地官民的热情接待。当他看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知县徐敬主持下重修的会宁县城时,颇为高兴,于是在《荷戈纪程》中表扬说:“此处城郭颇为完整,自入泾以西皆无其比。”由此可以看出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对国计民生的关怀!林则徐到达会宁,在会宁县城引起了巨大反响,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他抗英禁烟的英雄事迹和勤廉爱民的政绩传开了,远近求书者接踵而至(据会宁人相传,当时林则徐到会宁时,用两辆马车拉运笔墨纸砚,因为沿途求字的人实在太多)。在人们的请求下,他展纸挥毫,给会宁留下了大量的墨宝,可惜这些珍贵墨宝大多遗失了,但这副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八年的对联却被毫发无损地保存了下来,这真是上苍护佑,祖宗积德,今人福气。林则徐离开会宁后,十月抵达嘉峪关。勒马关头,不禁感从中来,于是他吟出了《出嘉峪关感赋四首》的名诗。其一日: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通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从这首诗中,我们就可以了解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的博大胸襟和凌云气概。
林则徐不仅是位卓识远见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诗人,他一生作了大量的诗作,如:
1.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
4.《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
其一,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其二,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5.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在禁烟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林则徐50多岁的时候,还写了一个“十无益”,他将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东西,分别做了界定,也就是说,如果不满足某种条件,一些看来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没有益处。我们通过林则徐的界定就会发现,世上没有绝对之物,任何事物的效能都是有条件的。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
1.存心不善,风水无益。2.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3.兄弟不和,交友无益。4.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5.作事乖张,聪明无益。6.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7.时运不济,妄求无益。8.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9.不惜元气,医药无益。10.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这些诗作都反映了林则徐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非同凡响的爱国情怀。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东街(今福州市鼓楼区)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14岁的林则徐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父亲的谆谆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张师诚位极人臣,对典章大政等政治学问均所知,他将自己公事上的知识、权术一一传授给林则徐,为林则徐的仕途打好了基础,后来选林则徐为幕僚。然而张师诚为何选林则徐为幕僚的说法不一。依照林氏家族后人传说,张师诚翻阅各地呈交给他的贺启,发现林则徐的贺启写得最好。那时正值除夕,惯例都要各地官员向皇帝呈拜折。于是将林则徐召来代草拜折,途中诸多刁难,整夜在他的居所外连放爆竹,又改动拜折,要林则徐重抄一遍。张师诚观察林则徐的修养和态度,只见他认真誊写一遍,深感欣赏他人品及才华,就请他纳入幕僚。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
林则徐的文学造诣有目共睹,其书法成就也是极高的,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和柳公权,取其形质,后又学习王羲之和董其昌,得其韵致。其书风功力深厚,气韵生动,柔中含刚,端重儒雅,清和肃穆,一如他的人品。他在书法上追求的是“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