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文化符号在城市景观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ma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大禹文化便是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的经典代表。并且在当今的城市景观以及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研究应用价值。更对当今的文化精神有着巨大的提升。而在安徽蚌埠市对于大禹文化符号在城市景观中体现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大禹文化的传承与应用加强研究,有利于安徽蚌埠市提高自身的文化实力,展现当地的传统文化内涵,将大禹文化符号更多的展示到人们的面前。
  关键词:大禹文化符號;安徽蚌埠市;传承与应用
  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当中会经常听说大禹的名字。大禹是我国古代夏王朝的君主,并且我们都知道他的丰功伟绩,那就是治理当地的洪水以及设立九个州,而他卓越的治理能力以及优秀的美德也不断地被后人所传颂。在悠长的历史中对于大禹的事迹描述十分众多,因此大禹文化也逐渐的流传到了后世。在现如今将大禹文化作为当地的文化符号的地区很多。该些城市区域将大禹的精神文化渗透到当地特有的文化产品中,让其与当地完美融合为一体[1]。从这些城市争相将大禹文化作为自己的城市符号中就可以看出大禹文化精神对于城市形象的构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安徽蚌埠市大禹文化现状
  安徽蚌埠市地理位置处于淮河的南边,在当地留有着大量的关于大禹的文化故事,以及大禹的相关遗迹。据史书记载,大禹与各路诸侯汇集于涂山,并且大禹娶妻生子都是与涂山相关联,因此涂山对于研究大禹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现如今经过当代专家论证如今安徽省蚌埠市西边郊区的涂山就是史书中所提及的涂山[2]。最后随着专家的各方论证确定了蚌埠涂山就是大禹与诸侯相聚的地方。但是虽然蚌埠市在地理位置上有着优势但是蚌埠市在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等方面未将大禹文化精神应用到极致,对于其文化符号的内涵的提炼缺乏深远的思考,并且对于大禹文化符号在城市景观中的传承与应用也处于发展状态。
  二、大禹文化符号研究对于当今的重要意义
  文化精神内涵对于任何一座城市的思想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对于文化精神的提炼可以提升城市内在的文化内涵品味。而如何提升这种品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于当地的传统精神文化和地域性特色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发展应用。对于安徽蚌埠市大禹文化是该地区的代表文化精神,虽然大禹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其生命力仍然顽强,其所蕴含的精神在当今的城市景观建设以及人文精神的发展中仍有着重大的贡献。我们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发现大禹精神中的不怕艰难险阻、甘于奉献、甘愿为百姓服务等优秀的品质,也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一直鼓舞着后世的人们。而对于大禹文化符号的研究主要存在三个重要方面的意义。
  2.1 历史文化意义方面
  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最能吸引人们注意的就要非该地域的文化特色莫属[3]。并且在当今各种文化共存的大环境下,既要提升一个城市的一座城市,最吸引人的魅力莫过于文化,在当前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要提物质等硬实力更要注重文化精神等软实力的发展,因此就必须要多发掘其文化精神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含义。经过历史的见证,我们逐渐发现只有那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化精神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精神文化需求。大禹是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英雄,并且大禹治水的精神也是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大禹文化所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些物质遗产更是一些相当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2.2 精神教育价值
  在研究大禹文化精神的时候一定要深入挖掘该文化中的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正是大禹文化精神所带来的精神资源其实就是中华民族人民所代表的最重要的精神所在,在当今有着更深的研究意义。这种精神主要是包含不畏惧艰难险阻,敢于运用自身的聪明才智与洪水作斗争并且最终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洪水的治理。并且大禹文化还体现了敢于创新的创造性精神,利用疏通的方式代替了之前的填堵的错误方式,最终利用这种创新式的方法得到了较好的治水效果。最后就是大禹心系百姓的精神,这就体现在我们熟知的故事,即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就充分的体现了大禹这种忘我的奉献精神,因此发掘大禹文化符号的精神实质是在于对这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将这种精神凝聚到中华人民的身上。
  2.3 城市景观中的应用意义
  对于大禹文化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度挖掘大禹文化符号是对于大禹文化精神的创新性应用和继承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增加城市的美观,推动人文景色的发展,这就间接地发展了当地的旅游业[4]。将大禹文化符号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进行应用实质就是对于文化的传播。我们都知道符号是代表性某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文化也不例外,所以大禹文化的传播也需要一种符号来表示,因此将符号融入到城市景观中,这就能充分发挥符号中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这也是大禹文化符号在城市景观中应用的意义所在。
  三、大禹文化符号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
  通过对安徽蚌埠市大禹文化符号进行研究和整理发现,当地存在着大量的与大禹文化相关的历史遗产,但是在其城市景观的传承和应用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为大禹文化符号还没有在蚌埠市城市景观中得到真正的应用,还不能够通过这种文化符号来展示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气质。未真正融入城市景观、且不能彰显整个城市的精神与气质。
  对于当前安徽蚌埠市中对于大禹符号的体现主要有四处标志性的景观。蚌埠市建成开放的以大禹文化符号为表现主题的城市景观主要有4处。其中在淮河文化广场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该广场的东边和西边各有一处土丘,这两处地方人们将其所代表为荆山以及涂山,在荆山所代表的土丘上有着一个距离现代七千多年的古代雕塑,这个雕塑是当时在淮河流域出土的一个陶勇。而在另一个土丘也就是代表涂山的土丘上有些巨石柱,并且在这些石柱上又雕刻着古代时期的各种人文图案,因此当今人们称之为华夏的砥柱。而在当地的科技图书馆里面也有着对应着大禹事迹的雕刻,用这种艺术的手段来让后世牢记大禹的伟大精神。而面对大禹文化广场我们可以发现,整个广场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三角形的形状[5],这也正是为了对大禹治水精神的传承,并且设计者也是围绕这种精神来进行设计。在广场中表现大禹文化符号的主要外观设计就是大禹手持斧头,头戴帽子,指挥着人们开山治水的场景。在其他三处大禹文化符号的表现地中,主要体现的场景有大禹铸造九鼎,大禹与各诸侯汇聚,大禹多次经过家门但是未进家门等等故事。这些文化浮雕都充分展示了大禹的丰功伟绩,也让后世得以继承。   四、大禹文化符号在城市景观应用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于大禹文化符号在安徽蚌埠市现存的大禹文化符号景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大禹文化精神作为主题的游玩景点其实在实质上都存在这一些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对于大禹文化符號精神挖掘的不够深入,对于大禹精神的使用率很低,虽然大禹的丰功伟绩以及故事众多,但是故事情节大多数都是一些类似的情节,因此过多重复的内容故事就会导致人们审美疲劳,变得单调乏味,并且过多的引用大喻户晓的故事就会使得那些并不是流传广泛但是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的故事被人们逐渐遗忘。其次就是整体的文化气氛不强,[6]缺乏一种完整的讲解体系,这种问题就会造成对那些并不是很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们在参观游玩的时候很难体会到文化符号所代表的的深刻含义。最后就是对于大禹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在蚌埠市的大禹文化符号多以雕刻等出现,并且这种浮雕、雕刻等数量诸多,反之那些精致的玩偶或者小品喜剧等的文化周边产品并不多,而且对于大禹文化精神的表现形式太多老套,不能够跟随现代年轻人的潮流,与人们互动性较差,因此就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7]
  五、结语
  大禹文化精神是安徽蚌埠市的精神代表也是该城市最应该弘扬和发展的精神文化。对于大禹文化精神这一个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让它在蚌埠市的城市景观中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将提升城市的外观还更加提升了城市的精神气质。因此这种传承必须在不断的创新中得以延续。现如今蚌埠市也不断的深入挖掘大禹文化精神的深刻内涵,发展文化主题活动,建立文化主题园区等等,而这些改进都为大禹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而现如今,我们更要不断的加强对于大禹文化精神的宣传力度,让大禹文化更加适应当今的发展潮流,增加与年轻人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大禹文化精神的表达不再是单一的形式,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让大禹文化不仅仅在当地变得流行,更要把这种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和谐的城市景观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孙远太. 大禹祭典与大禹文化的传播[J]. 前沿, 2010, 000(009):181-184.
  [2] 章玉钧. 继承大禹精神 弘扬大禹文化──在夏禹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 中华文化论坛, 1998(4):10-11.
  [3] 李瑞兰. 大禹文化与民族精神[C]// 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 2002.
  [4] 张安礼. 大禹文化的精神特质及实现路径探析——以蚌埠城市精神塑造为视角[J]. 蚌埠党校学报, 2015.
  [5] 徐日辉. 大禹治水—奉献于世界的文化遗产[C]// 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 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 2012.
  [6] 鱼丽芳, 高佩. 试论大禹文化的民间传承路径[J]. 牡丹, 2018, 000(06X):72-73.
  [7] 张安礼, 孙文明, 贾国宝. 大禹文化与蚌埠城市精神塑造问题研究[J]. 商品与质量, 2015, 000(016):21-21.
  作者简介:姓名:路皖秋(1999年8月10日)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安徽宿州
  课题名称:大禹文化符号在城市景观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以安徽蚌埠市为例
  课题编号:S202010378261
其他文献
摘要:群众文化是我国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而且因为和群众紧密关联,在群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塑造上很有影响力。故而新时期文化管理单位必须要创新管理和服务机制,引导群众文化健康开展,能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群众文化当中去,让群众文化推陈出新提高档次,为知识型社会、和谐社会建构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文化;文化工作;实践探析  前言:  在社会自治这个大前提下,群众文化不管是戏曲还是
期刊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文化是涵养的根本,文化是成功的基石。本文论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意义作用方法。  关键词:文化建设;意义;作用;方法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涵养的核心,是软实力、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良好形象的标配。要从以下方面加强文化建设。  一、要用文化铸就灵魂。  灵魂是生命和事物存在的意义内涵和价值。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
期刊
摘要:群众文化传播民族精神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戏剧小品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发展。因此,为了能够让戏剧小品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文化,那么就应该在深入了解戏剧小品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之后,加强对戏剧小品的创新,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戏剧小品的表演、创作。  关键词:戏剧小品;群众文化;重要价值  一、群众文化的内涵价值  群众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内涵价值。在当前更加多元化的历
期刊
摘要:当前,很多教师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仍然处于一种词语理解层面的浅层次阶段,对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文言文缺乏帮助。文中,结合《烛之武退秦师》,就如何更好的开展文言文教学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语文教学  和不少的語文老师沟通交流发现,大家一致认为文言文好教。只要让学生把课文字面意思弄懂了,内容理解起来也就会畅通无阻,考试时也不像现代文那样,设置一些深层次问题,我们部分语文老师长期凭
期刊
摘要:文章就纸质文物保护技术及环境控制对策进行讨论,在对相关保护技术加以了解的同时,对其环境控制措施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描述,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相应的参考,使纸质文物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关键词:纸质文物;保护技术;环境控制对策  纸质文物涉及内容广泛,涉及到一些档案、书画以及古籍等,这些纸质文物自身或者是其中的内容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受到自身材质影响,其在长时间的保存过程中,难
期刊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文明伟大。中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世界上出土最多的文物的国家。但是,随着经济建设新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我国的文物古迹屡屡遭到破坏,不仅使整个中国人民丧生,也令世界感叹。文明。我国文物保护迫在眉睫。但是,对文物的保护应从促进对文物的保护开始。只有当我们的人民真正意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和道德性,真正珍视它们并采取行动时,我们才能最好地保护我们的文物并促进我们的文
期刊
摘要:戏剧性一词源于戏剧文学艺术当中的情节冲突和矛盾,而在绘画中则是指画面中最具表现力和和感染的片刻。《耶稣将钥匙交给彼得》中清新的色彩、开阔的空间及独特的人物设定都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艺术作品,因此文章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其戏剧性进行论述。  关键词:《耶稣将钥匙交给彼得》;戏剧性;佩鲁基诺  《耶稣将钥匙交给彼得》完成于1481~1482年之间,是佩鲁基诺受当时教皇的委托而创作的壁画,现藏于梵蒂冈西
期刊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对弘扬中华文化、体现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茶艺课程教学在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針对中职学校茶艺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对中职“茶艺”课程教学,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中职教育;茶文化;茶艺课程  一、
期刊
摘要:珐琅算的上是最为古老的表面装饰技艺之一,在几百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经久不衰。掐丝珐琅工艺作为珐琅工艺当中的一个重要分类,其展现形式一直在变化与更新。掐丝珐琅最早从波斯传入,成熟于五六世纪,后传到拜占庭、阿拉伯等地。最开始在装饰品工艺品上被广泛运用,后历经时代的变迁,在拜占庭时期,掐丝珐琅工艺以精湛的工艺艳丽的色彩完全融入了拜占庭珠宝的设计和制作之中,并开创出新的魅力。  关键词:首饰设计;
期刊
赵高横征暴敛,级级盘剥。人民水深火热、民不聊生……  胡亥认为赵高关于现在的法律不适合新形势要求的主张,必须修改律法的建议颇有道理,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就重新修订法律。  赵高以“查余孽““追同党”“找牵连”为名,全国上下大肆抓捕嬴政近族远亲官民,宫廷内外疯狂搜查秦朝过去文武百官……  他又大杀皇室、兵勇、将军。所有前臣吏卒都不能幸免,被赵高以“谋反”罪名公开、秘密杀掉……  嬴政家族十个公子在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