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创新传播研究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z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文化传播;河南卫视;新媒体;“中国节日”系列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6-0110-03
  新媒体时代,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已成为社会共识,如何利用新的媒介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播是重中之重。河南卫视在此背景下进行大胆创新,以中国传统节日为核心,打造了“中国节日”系列文化节目。该系列文化节目在播出之后迅速“出圈”,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突破了传统电视文化节目固有模式,打造了一个新的文化IP,节目的火爆出圈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值得借鉴之处。

1 新媒体视阈下“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新路径


  1.1 链式传播,打造文化IP
  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能仅靠一个视频或一期节目的爆火,而应该通过链式传播打造文化IP,实现文化传播的持久性。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凝聚了该文化群体的集体记忆和人文精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绵延发展中创造了德泽丰厚的文化遗产[ 1 ],为打造文化IP提供了先天条件。“中国节日”系列是河南卫视文化传播的一次新尝试,该系列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例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通过深度挖掘文化习俗,进而展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复现中国民族精神。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强大号召力和情感共鸣的文化符号,河南卫视立足于中原地域文化,以中国传统节日为核心,精心打造“中国节日”文化IP,旨在长期输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好的文化IP能够激发受众自主探索和了解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传播的效果最大化。通过打造文化IP进行链式传播,能够更好地带动节目之间的发展和互动,在当下移动互联时代最大化融合用户、聚集流量、聚拢粉丝,取得最大的传播效果。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受众对其具有高度的认同感,而“中国节日”系列文化IP的成功出圈,能够激发受众自主的关注传统节日文化,对“中国节日”系列进行反哺,促使节目更好地发展创新。
  1.2 形式创新,故事化叙事
  “中国节日”系列一改晚会节目常态,不再局限于传统晚会节目的制播形式。“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采取了更加灵活、新颖的形式,《端午奇妙游》采用了“网综+网剧”的新形式,整个节目编排成一个故事主线,通过四位唐小妹的视角拉出四条平行中有交错的故事线,引出7个综艺节目,以网综、漫画、水下舞等多种形式讲述《唐宫夜宴》的前传故事;《元宵奇妙夜》则是去掉了主持人,通过跟随唐小妹的视角游览各个现实场景,以巧妙的转场完成节目之间的衔接转换,取代了晚会节目主持人的功能。
  故事化的叙事方式首开国内晚会节目先河,不仅增强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观赏性和趣味性,也最大程度凸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唐小妹为线索人物,通过唐小妹的节日奇妙经历串联起不同的故事和场景,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使得节目内容呈现更加流畅自然。而系统化的节目编排旨在延长唐宫夜宴的文化价值,建立起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标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故事化叙事具备很强的代入感,唐小妹的第一人称视角,不仅拉近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更激发了受众的观看欲望。“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理念和形式创新,也在受众与文化之间建立了有效的衔接。
  1.3 技术赋能,强化视听体验
  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文化传播带来了机遇。技术赋能是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出圈的重要手段,节目通过运用VR技术和AR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塑造和融合,以虚实相结合的方式满足了受众的视听体验。在新技术的加持之下,传统文化变成了潮流文化,塑造了受众对传统文化的新认知。传统文化与新技术的结合,体现出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传承性与新潮感,使得该系列节目具备新旧融合的特点。
  虚拟空间的具象化生产一方面为受众营造身临其境的视觉享受,另一方面则将难以触摸的情感氛围进一步烘托,由此也表现出技术赋能的另一维度,即赋予受众想象的能力[2]。《唐宫夜宴》运用 VR技术将博物馆文物的全景影像搬上荧屏,实现了舞台在虚实空间与现实空间之中的转换,形成“人在画中游”的视觉奇观和沉浸式体验;太极表演节目《天地之中》打破了武术表演的千篇一律,将太极融入到科幻元素中,实现了文化与科技的完美融合;在《元宵奇妙夜》中,演员跨越各种场景,其串场特效实现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互与融合;在《清明时节奇妙游》中,AR技术的应用使得虚拟二次元人物唐小妹可以进入不同的现实场景,增强受众的虚拟体验感。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觀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蒙太奇的手法和VR技术带给观众亦真亦假的观感,大大提高了节目视听内容的感染力和艺术性。技术上的支撑,让传统文化能够以一种新颖的视听形式呈现,使得受众沉浸其中展开对传统文化的无限遐想,吸引着年轻受众观看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1.4 台网互动,搭建传播矩阵
  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传播过程中,河南卫视并未局限于自身的传统渠道,而是巧妙的利用了互联网思维,通过台网互动搭建起传播矩阵,高度融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宣发上投入较少,而是通过旗下的新媒体矩阵在互联网上掀起了第一轮传播热潮。大象融媒体在互联网中经过几年的积累,孵化出众多新媒体账号,例如小莉帮忙、打鱼晒网、猛犸新闻等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播出后,新媒体矩阵将内容分发至新浪微博、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哔哩哔哩等平台,实现了传播的立体化和效果最大化。
  亨利·詹金斯[3]认为,粉丝通过对电视文本进行二次创作,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不仅仅是文本的盗猎者,更是游猎者。“中国节日”系列的爆火离不开受众对节目视频的二次创作和转发,社交平台的去中心化赋予了受众更多的参与空间,受众得以在网络平台中即时交流、即时分享。受众即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同样也是信息的创造者,受众在分享过程中助推了原媒体内容的传播。其中以KOL分享最为重要,众多微博大V对“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进行深度剖析,从专业的角度解读“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作构思和文化内涵,能够更佳的实现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以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国家级主流媒体进行矩阵式发布,在“中国节日”系列的破圈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级主流媒体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用户,它们的转发推荐触达其背后的上亿用户,引发第二次大规模的讨论和关注,通过多轮传播使得节目触达不同圈层的受众,让节目内容热度持续发酵,实现了节目的出圈,助推 “中国节日”系列成为一档现象级的文化节目。   1.5 机构改革,释放生产活力
  “中国节日”系列的成功,离不开河南广电的机构改革。早在2014年,河南广电为了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求,对其旗下的单位和媒体公司进行了改革与重组,整合旗下4家传统媒体单位和8个传媒公司,组建成了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全媒体生产传播鏈条。2020年河南广电将文艺部、纪录片工作室、精品广播剧创作部和大象融媒体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再次整合,组建了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对其旗下的业务进行一体化发展运作。
  河南广电的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在内部成立了18个工作室,并且引入竞争淘汰机制,从而释放生产活力。河南卫视的大型活动和项目制作均采用竞聘和内部招标的形式,使得优秀人才可以在竞争之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机会和物质奖励。文化节目拼的是“内功”,人才厚度至关重要,河南卫视重视青年人才、最大程度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是生产优质节目的最要保障。《端午奇妙游》就是内部工作室竞标而来,陈佳团队提出“网剧+网综”的新形态,从四位唐小妹的不同视角展现端午的一天,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河南广电的机构改革为电视节目制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奠定了河南卫视“文化立台”的基调,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出圈奠定了基础。

2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传播价值


  2.1 唤醒文化记忆,建构身份认同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文化记忆”,沉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4]。文化记忆是对历史细节的抽象化与符号化,而这种抽象观念具象化的载体正是我们追寻文化记忆的关键点,通常而言,这些具象化的载体是以不同形态的文化符号呈现出来的。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符号系统结构,文化记忆则是对符号系统结构意义的编码与解码[ 1 ]。传统舞蹈、服饰、器物和声乐都是民族文化记忆的符号载体,“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通过多模态语言,对抽象化的文化记忆进行具体可感的建构和再现。水下舞蹈《祈》完美诠释了曹植《洛神赋》中所写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绝美的舞姿、华丽的服饰皆是文化记忆的符号化再现,在受众观看节目过程中,民族文化记忆以生动可感的方式被激活,节目所具有的文化意蕴和情感价值都被释放出来。
  文化记忆的呈现也是受众身份认同的过程,文化记忆对受众的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身份认同是被建构出来的,并非是一成不变,它是一个不断变迁的活态过程。“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展现人们共同拥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理念,建构了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共同记忆,塑造了受众的群体身份。文化是个体识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个体确定自我身份和意义边界的坐标,是个体寻求同类和融入群体的标准和依据[5]。“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正是通过唤醒受众的文化记忆,完成了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
  2.2 革新艺术审美,引领时代精神
  作品的审美价值包括三个层次:1)形式的价值即形式美;2)描象的价值即艺术形象美;3)启示的价值即形而上的思想和意境的美[6]。“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改变以往严肃、正统的晚会节目风格,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兼具三个层次的审美价值。“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传统文化以年轻化、趣味化和现代性的审美方式进行幽默诙谐的呈现,贴合了当下青年群体的文化实践与审美偏好,实现了节目形式美的革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舞蹈演员的服装、体态和妆容不仅再现了历史时尚潮流,也重新定义了舞蹈表演节目的艺术形象审美;《白衣执甲》把河南的戏曲艺术名片豫剧与抗疫故事结合,讲述的是三个感人的真实抗疫故事,豫剧《穆桂英挂帅》唱的是披甲上前线的女医务工作者,黄梅戏《天仙配》唱的是夫妻双双抗疫的故事,节目作品隐喻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凸显出了形而上的思想和意境的美。“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不仅革新了艺术审美,而是激发了观众对家国的情感共鸣。
  2.3 塑造传媒品牌,助力媒体突围
  新媒体时代,早已形成了“受者为中心”的传播思维,文化传播的重心不在于财力和物力,而在于对节目质量的把控和传媒品牌的塑造。“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出圈带动了河南卫视的发展,塑造了河南卫视“有文化的电视台”传媒品牌形象,在此基础上会带动河南卫视打磨出更多的精品节目。我国电视传媒行业迅速发展至今,其市场格局早已定型,河南卫视的财力、物力与一线卫视相比有很大差距,作为二线卫视的河南卫视想要突围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河南卫视选择从节目质量上发力,通过优秀的节目带动其整体发展,节目题材类型的选择、制作技术和呈现形式是河南卫视突围的关键,河南卫视用心打磨节目作品,其目的在于塑造自身的传媒品牌。“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出圈不仅拓展了受众范围,同时也达到了河南卫视提升其媒体影响力的目的,使得河南卫视成为了2021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台之一。

3 结语


  “中国节日”系列选择用文化魅力创造流量,而非用资本堆砌流量,其节目用心程度可见一斑。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节目用心,观众自然走心。河南卫视不仅把握了文化脉络,更懂得受众的情感。坚守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在文化传播中不断地推陈出新,用心做好每一档文化节目。新媒体时代,只有不断地创新传播形式、载体和理念,才能把沉淀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和作品,续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冯月季,李菁.打造国家文化符号:文化自觉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IP的价值建构[J].中国编辑,2019(9):33-37.
  [2]曾一果,李蓓蕾.破壁:媒体融合下视频节目的“文化出圈”:以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系列节目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1(6):30-35.
  [3]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郑熙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张爱凤.原创文化类节目对中国“文化记忆”的媒介重构与价值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5):85-90.
  [5]佐斌,温芳芳.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2):175-187.
  [6]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77.
其他文献
短视频用户数量与日俱增,其类别也被不断细分,垂直类内容的需求不断增长,其中旅游类短视频成为垂直类别中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基于叙事学框架,以千万粉丝旅游博主“房琪k
“三农”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已成为展示乡村形象的重要窗口.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快手#三农#话题下的100条短视频样本进行逐条编码,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
关键词 饭圈;运营模式;新媒体;粉丝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4-0065-03 1 “粉丝”与“饭圈”  “粉丝”一词是外来词汇,英语“fans”的音译,意为有特定某一位或某几位欣赏喜欢的偶像的人,他们将偶像作为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甘愿为支持偶像付出自己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而“饭圈”正是指粉丝个体在群体效应的推动下所自发聚集起来的有组
城市广播的转型与融合是大势所趋.在媒体融合道路上,广州新闻资讯广播以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布局移动音频平台和打造优质原创融媒品牌为着力点,进行了多维度探索.
关键词 智媒时代;主流媒体;短视频;转型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6-0091-03  随着移动互联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媒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当下,新闻的生产、传播与受众的接收方式等过程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媒体行业也纷纷转型求变,力求以更流行、高效的途径持续产出优质内容。乔姆斯基曾提到,“主流媒体能够设置新闻
5G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互联网进入了发展新纪元.研究发现,长株潭城市圈的代表性县级融媒体中心目前发展存在经营创收能力不均,缺乏全媒人才,缺少特色建设模式,地区发展不平衡以
随着泛智媒化视听生态形成,主流媒体作为关键传播节点,应以智能技术为驱动,以用户、信息、价值观等为关键要素,形成“多元用户洞察培养—信息智能传播升级—有效价值观引导”
关键词 网络广播剧;互动仪式;群体规范;共享情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5-0085-04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广播剧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逐渐在中国壮大,并在新媒体赋权下出现了另一种表现与传播形式——网络广播剧。最开始的网络广播剧是由民间爱好者“为爱发电”制作的,这种非营利模式导致很多广播剧中途夭折。2017年许多专业的配音演员开始为广播
关键词 媒体融合;科技创新;成都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6-0088-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成都市软科学研究项目“成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RK00-00305-ZF)。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
关键词 用户;媒体融合;奉化区;县级融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4-0075-07  2019年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明确将媒体服务、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等,作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业务类型展开规划[ 1 ]。202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