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丰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是江苏省最偏远的一个县。始建于秦末汉初,是汉高祖刘邦的诞育之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两汉文化底蕴丰厚。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本地实际,狠抓基层文化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县文化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较好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送文化,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我们坚持“群众娱乐。娱乐群众”的原则,从1998年开始在江苏省率先组织以广场文化为载体的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10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逐步形成了由宣传、文化部门主管,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机制。先后举办演出400多场次,平均每场观众在3000人以上。特别是每年的夏季广场文化活动,成为丰县人民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餐。2001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开展“送文艺进百村入万家”活动,借助文艺“大篷车”这一载体,把一批批健康向上的优秀节目送到田间地头。7年来,共开展送文艺下乡500余场次,观众达150万人次。在搞好送文艺下乡活动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送电影和送图书下乡活动,组织开展了“百部电影扬国威”、“送电影入百村”活动,共送电影2000多场,观众达60万人次。本着宣传丰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主旨,在国庆、春节、梨花节和红富士苹果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期间,邀请名人名家参加文艺演出,以发挥“名人效应”,扩大活动的影响。同时,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戏剧擂台赛、唢呐大赛、民俗民间工艺品制作展演、风筝大赛等,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围绕经济发展,积极发展网络文化,大力实施上网工程。通过开办中华果都网、苏北羊网、电动车网等专业性网站,传递经济信息,培育现代意识,培养网络农民。
办文化。增添文化事业发展的活力。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县文艺创建成果显著,先后培养出张虹、燕凌两位全国戏曲梅花奖得主。丰县小凤凰剧团曾四次进京,其中三进中南海、一次赴人民大会堂演出。现代剧《双拥情》获省“五个一工程”奖。还先后涌现了10多位著名作家、50多位业余作家,累计出版各类书籍100余部。县电视台拍摄的纪实片《张玲兴和她的三个母亲》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全县现有文化馆站21个,群众性文化活动阵地66个。2006年投入320万元新建凤城、孙楼、华山、师寨、首羡、范楼等6镇综合文化站和3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凤城镇利用原镇政府办公大楼改建成1549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目前已开放使用。欢口镇农民文化宫着力办出特色,图书馆、阅览室、放映室、科教室、曲艺厅等场所一应俱全,在实施科技培训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授予“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集体”称号。大沙河镇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380亩的果都大观园,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历史景观、民俗展示、农业观光、农活体验于一体的主题公园,累计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00余万元。丰县戏曲文化氛围浓厚,全县现有专业及群众自办文艺演出团体422个,从业人员1300多人,常年活跃在城乡各地。我们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办活动,动员县直机关、乡镇、企业积极参与,丰县豫剧协会、京剧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老年大学等社团组织每年都组织戏迷票友、暑期回乡大学生专场演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农民自办文化蓬勃发展。活跃在全县城乡的民办艺术团体有120多个,村办万册图书室2处、农民自办图书室藏书500册以上的20多户,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经营文化,延伸文化艺术的功能。我县大力开展文化招商活动,以举办梨花节、红富士苹果节为载体,以果为媒、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近年来,通过“两节”招商会,共集中签约项目256个。投资总额近130亿元。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的“科技入户”工程和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发展劳务经济。全县共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农业技术培训基地22个,年培训农民20万人次以上,转移劳动力10万人以上。突出文化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广泛开展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美在农家、乐在农家、文明在农家”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突出文化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通过开展“公民道德进万家”、“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评选”等活动,大力弘扬“团结、诚信、务实、创新”的丰县精神,无论计划生育、禁赌工作、平安创建,还是合作医疗、民主管理、村民自治,都更加深入人心。特别是大力弘扬和谐文化,培育和谐精神,在全县上下营造了积极向上、风正气顺、生动活泼的和谐社会风尚。
为进一步繁荣丰县地方文化,我们启动了建设文化强县工程,总的目标是:通过三至五年努力,逐步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文化建设新格局。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化产业有较大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布局合理。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队伍不断壮大,文化人才结构优化。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到2010年,建成省级文化先进县。为保障建设文化强县工程顺利实施,我们将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加强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切实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建立由县委主要领导负责的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文化强县建设合力。建立和完善文化强县建设工作的考核、督查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责任制相挂钩。由职能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制定《丰县建设文化强县工作方案》,排出重点,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政企分开、企事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政策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行政职能,从“办”向“管”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管行业向管社会转变。进一步探索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行的文化管理新机制。深化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少年之家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对小凤凰剧团、电影公司、影剧院进行改制,成立演艺公司,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加大文化资金投入。建立县文化发展基金,每年用于镇、村文化事业建设和特色村创建、文艺创作、文化活动、电影2131工程、“五个一”工程、文化设施更新添置和文化产业发展奖励等。根据当年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结合县财政的财力状况确定重大文化项目的经费额度。各镇、村也采取相应配套措施,加大对当地公益性文化项目的投入。鼓励企业和个人投入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每年推出一批文化活动向社会公开招投标,吸引民间资金的广泛参与,形成从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过渡到以社会力量投入为主、政府政策扶持为主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新机制。
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整合文化资源,促进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的合理流动。鼓励文化企业之间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实行优势互补,促进资产、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在政策许可范围内投资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大潜力的民营文化企业,促进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大文化人才的内育外引力度,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稳定和加强一支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壮大一批民间文化演艺队伍,培育一支艺术资源研究队伍,造就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名家,给他们创造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使他们成为我县文化发展的领军人才。
责任编辑:尤 健
送文化,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我们坚持“群众娱乐。娱乐群众”的原则,从1998年开始在江苏省率先组织以广场文化为载体的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10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逐步形成了由宣传、文化部门主管,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机制。先后举办演出400多场次,平均每场观众在3000人以上。特别是每年的夏季广场文化活动,成为丰县人民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餐。2001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开展“送文艺进百村入万家”活动,借助文艺“大篷车”这一载体,把一批批健康向上的优秀节目送到田间地头。7年来,共开展送文艺下乡500余场次,观众达150万人次。在搞好送文艺下乡活动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送电影和送图书下乡活动,组织开展了“百部电影扬国威”、“送电影入百村”活动,共送电影2000多场,观众达60万人次。本着宣传丰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主旨,在国庆、春节、梨花节和红富士苹果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期间,邀请名人名家参加文艺演出,以发挥“名人效应”,扩大活动的影响。同时,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戏剧擂台赛、唢呐大赛、民俗民间工艺品制作展演、风筝大赛等,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围绕经济发展,积极发展网络文化,大力实施上网工程。通过开办中华果都网、苏北羊网、电动车网等专业性网站,传递经济信息,培育现代意识,培养网络农民。
办文化。增添文化事业发展的活力。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县文艺创建成果显著,先后培养出张虹、燕凌两位全国戏曲梅花奖得主。丰县小凤凰剧团曾四次进京,其中三进中南海、一次赴人民大会堂演出。现代剧《双拥情》获省“五个一工程”奖。还先后涌现了10多位著名作家、50多位业余作家,累计出版各类书籍100余部。县电视台拍摄的纪实片《张玲兴和她的三个母亲》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全县现有文化馆站21个,群众性文化活动阵地66个。2006年投入320万元新建凤城、孙楼、华山、师寨、首羡、范楼等6镇综合文化站和3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凤城镇利用原镇政府办公大楼改建成1549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目前已开放使用。欢口镇农民文化宫着力办出特色,图书馆、阅览室、放映室、科教室、曲艺厅等场所一应俱全,在实施科技培训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授予“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集体”称号。大沙河镇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380亩的果都大观园,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历史景观、民俗展示、农业观光、农活体验于一体的主题公园,累计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00余万元。丰县戏曲文化氛围浓厚,全县现有专业及群众自办文艺演出团体422个,从业人员1300多人,常年活跃在城乡各地。我们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办活动,动员县直机关、乡镇、企业积极参与,丰县豫剧协会、京剧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老年大学等社团组织每年都组织戏迷票友、暑期回乡大学生专场演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农民自办文化蓬勃发展。活跃在全县城乡的民办艺术团体有120多个,村办万册图书室2处、农民自办图书室藏书500册以上的20多户,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经营文化,延伸文化艺术的功能。我县大力开展文化招商活动,以举办梨花节、红富士苹果节为载体,以果为媒、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近年来,通过“两节”招商会,共集中签约项目256个。投资总额近130亿元。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的“科技入户”工程和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发展劳务经济。全县共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农业技术培训基地22个,年培训农民20万人次以上,转移劳动力10万人以上。突出文化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广泛开展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美在农家、乐在农家、文明在农家”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突出文化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通过开展“公民道德进万家”、“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评选”等活动,大力弘扬“团结、诚信、务实、创新”的丰县精神,无论计划生育、禁赌工作、平安创建,还是合作医疗、民主管理、村民自治,都更加深入人心。特别是大力弘扬和谐文化,培育和谐精神,在全县上下营造了积极向上、风正气顺、生动活泼的和谐社会风尚。
为进一步繁荣丰县地方文化,我们启动了建设文化强县工程,总的目标是:通过三至五年努力,逐步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文化建设新格局。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化产业有较大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布局合理。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队伍不断壮大,文化人才结构优化。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到2010年,建成省级文化先进县。为保障建设文化强县工程顺利实施,我们将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加强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切实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建立由县委主要领导负责的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文化强县建设合力。建立和完善文化强县建设工作的考核、督查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责任制相挂钩。由职能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制定《丰县建设文化强县工作方案》,排出重点,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政企分开、企事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政策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行政职能,从“办”向“管”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管行业向管社会转变。进一步探索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行的文化管理新机制。深化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少年之家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对小凤凰剧团、电影公司、影剧院进行改制,成立演艺公司,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加大文化资金投入。建立县文化发展基金,每年用于镇、村文化事业建设和特色村创建、文艺创作、文化活动、电影2131工程、“五个一”工程、文化设施更新添置和文化产业发展奖励等。根据当年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结合县财政的财力状况确定重大文化项目的经费额度。各镇、村也采取相应配套措施,加大对当地公益性文化项目的投入。鼓励企业和个人投入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每年推出一批文化活动向社会公开招投标,吸引民间资金的广泛参与,形成从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过渡到以社会力量投入为主、政府政策扶持为主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新机制。
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整合文化资源,促进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的合理流动。鼓励文化企业之间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实行优势互补,促进资产、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在政策许可范围内投资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大潜力的民营文化企业,促进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大文化人才的内育外引力度,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稳定和加强一支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壮大一批民间文化演艺队伍,培育一支艺术资源研究队伍,造就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名家,给他们创造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使他们成为我县文化发展的领军人才。
责任编辑:尤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