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新农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tso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标准化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我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水平不高,加入WTO以后各国相继出台的“绿色贸易壁垒”也给我国的农产品生产敲响了警钟——那就是我国农产品必须实行农业标准化。农民是无公害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实施者,因此分析制约农民采纳无公害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因素,是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切入点。
  一、现阶段影响农民采纳无公害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因素
  (一)农民的整体素质、生产水平和自身收入水平不高
  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生产的能力,如施肥问题,大部分农户都简单地认为“多施肥,产量就高”,甚至将施肥当成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固定程序而形成一种不假思索的农业生产定式,意识不到化肥对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险。还有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撒农药,如何除虫,何时收成等问题,都不能进行科学的操作,且在经济利益的驱化下,置国家禁令于不顾,依然在蔬菜上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甚至出现两块菜园现象。同时收入水平相对偏低的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低,能够承受的风险也比较低,没有能力承担前期投入,也不愿意采用新技术,这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主体者往往由于受栽培习惯和眼前利益的影响,对蔬菜无公害生产自主投入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收入水平使农民进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二)比较效益低,投入不足,政府推动不够
  因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求高,因此其投入的生产成本也相对较高,农民因为看不到直接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投入普遍缺乏积极性。比较效益低,投入不足,政府推动不够,使标准化生产还不能成为农民自觉行动,制约着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实行。
  (三)农业相关信息缺乏
  与发达国家农民相比,农民获得信息的途径非常有限,农民的生产信息往往滞后于农业市场,经常一涌而上的生产前一期价格高的产品,又一起放弃价格下跌的产品,产品的过分集中与趋同性使农产品的短缺和过剩交替,导致“菜贱伤农”事件的发生,还使农民生产的产品质量达不到市场需求的标准,这些现象较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民采纳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
  (四)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检测制度不完善
  我国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标准体系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标准之间配套性差,标准的技术内容陈旧,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我国农业以农户小规模生产为主,标准实施和推广的难度较大,标准化生产的水平较低,已影响到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检验检测与认证体系建设起步较晚,装备设施不足,检测手段落后,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对标准实施的监督还不能满足社会日益迫切的需求。
  (五)生产规模小,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及其他费用制约农民采纳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耕地总面积少,因此人均耕地面积少,且我国耕地面积主要以山地、丘壑为主,平原少,导致我国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独立经营,无论是购进生产资料还是销售农产品都是一家一户单独面向市场,分散的生产和经营不利于控制投入品的质量,也不容易统一产品质量,如果再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销售,生产出来的绿色蔬菜大概只能卖个豆腐价。同时还存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中产地认定、质量认定等检测、认证费用较高等方面问题,这些也是制约农户应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重要因素。
  二、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对策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节本增效、提升能力的要求,着力增强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和抗御风险能力,切实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扎实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推广一批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开展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杂粮创高产活动。实施植保工程,重点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强蝗虫、条锈病、稻瘟病、玉米螟等重大病虫害和植物疫情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完善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粮食加工转化。
  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继续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重点攻克新品种培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机配套、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的技术难题,加强重大增产技术、节本技术、精深加工技术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的研发,形成一批突破性重大科技成果,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储备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3.加大以科技入户和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延伸推广链条,完善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实施范围,着力推广超级稻栽培、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十项重大技术。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施肥结构,重点抓好粮食、蔬菜、棉花、油料和水果等主产区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进一步增加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巩固和扩大节本增效成果。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做好水稻栽插和收获机械化的示范推广,扩大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和规模,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农机作业水平。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 机制,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大力促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4.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进一步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力度,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围绕提高良种覆盖率、提升标准化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保障能力,当前要重点建设黄淮海专用小麦、三江平原水稻、新疆棉花、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浙南闽西粤东柑橘、桂中南双高甘蔗、东北奶牛、黄渤海出口水产品等产业带。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着力构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加强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促进畜牧养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加快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促进饲料工业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建设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无公害示范基地,加强水产原良种体系和病害防治体系建设,继续做好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积极发展大洋性公海渔业。加强渔港设施建设,发展渔港经济。
  5.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积极争取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投入,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税收政策,搞好龙头企业信贷服务。积极推动建立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订单农业”。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范围,鼓励农民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在生产服务、产品流通、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加快立法进程,建立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引导各类专业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健康发展。
  6.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流通工作
  加快农业标准化,抓紧推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启动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建设,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实施《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指导各地建立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深入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饲料中药物残留及违禁药物污染、兽药及兽药残留、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监控工作。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支持发展农产品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交易、冷链保鲜运输、基地与市场挂钩等流通方式,推进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的完善,实现省际互通。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搞好农产品外销的服务与指导。深入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加快农资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实行信用分类管理。
  7.加强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切实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制定科学免疫程序,定期进行免疫工作检查和免疫效果监测。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实施国家重大动物疫情监测计划,实行疫情报告网络化管理。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反应机制,建立重大疫情处置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建设,组织开展国家评估,积极推进国际认证工作。强化动物卫生执法监督,开展动物防疫标识溯源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加强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开展兽药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兽药违法活动。加强动物防疫法制建设,健全完善兽医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全面推进兽医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动物防疫法制宣传普法工作。继续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机构,完善网络,稳定队伍。
  8.积极发展循环农业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原则,积极发展低消耗、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沼气综合利用、户用高效炉灶、秸秆综合利用、农机与渔船节能等十大节约型技术,推进节约型农业发展。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
其他文献
[摘要] 近年来,富宁县甘蔗种植面积发展速度很快。尽管旱地蔗区平均亩产不足 3t,但由于糖厂收购糖料蔗吨位价格较高,从而也调动了蔗农种植甘蔗的积极性。针对我县旱地蔗区亩产量低、基础建设设施落后、种植管理技术落后等问题。笔者论述了甘蔗生产现状及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甘蔗生产;问题;对策    一、概况  1.发展的历史  富宁县种植榨糖型和水果食用型甘蔗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由于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四川省灾后重建新农村科技试点—棚花村为例,以灾后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重建为主线,分析了科技对灾区“三生”发展所起作用。  [关键词] 科技;灾后重建;三生两创新    “5.12”特大地震过去两年,昔日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已从废墟中崛起,展现出无限生机。在重建中,科技彰显出其特有的支撑力量,为重建注入了不竭动力。  一、棚花村震前基本情况和受灾情况  1.棚花村震前基本情况
期刊
[摘要] 随着城市功能的转变,人们“爱绿”意识的加强,城市拆违拆临建绿力度的加大,随之在小街小巷、房前屋后运生出许多面积不大、立地条件不好,但同样具有绿化美化作用的小地块绿地,给城市增加绿化量,创造宜人的环境空间,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在指出小地块绿化建设功能性的同时,提出小地块绿地建设的多种方法和措施,并指出小地块绿地管理要点。  [关键词] 风景园林;小地块绿化建设;养护管理  
期刊
[摘要] 2010年平阴县棉花产量较常年偏少?较去年偏少?本文从气象方面分析了减产的原因,通过分析发现,4月份的气温偏低使棉种出苗困难;5月份的干旱少雨使棉苗前期生长缓慢;8月份的频繁降雨、日照异常偏少导致棉蕾铃大量脱落霉烂;吐絮期,光照偏少,空气湿度大,又影响了棉花的裂铃吐絮和棉花的品质。总之,是气温、干旱、降水、日照等气象原因造成了2010年平阴县棉花的大减产。  [关键词] 棉花减产;气温;
期刊
一、壮大集体经济的困难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对于提高村级运转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增强新农村建设以及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历史机遇等原因,在我国北方大部分贫困地区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困难,主要有:  1.收入结构不优,持续发展困难  一是收入结构不合理。集中体现为现有的村级集体经
期刊
[摘要] 介绍了名牌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弥渡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创名牌  当前,弥渡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和“十·五”时期相比,农产品加工企业不论在企业规模、数量、产品的品种、产值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但名牌产品在我县数量上仍然很少,企业在规模上仍然很小,吸纳初级农产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期刊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劳务创收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县在县委、县政府的精心组织指导下,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快、收入高的“富民强县”工程来抓,建立了以县劳动力资源管理办公室为龙头,县劳动力市场为依托,乡(镇)劳动力资源管理办公室为基础,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驻江苏海安、云南昆明等劳务输出办事处为纽带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
期刊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主要的经贸方式之一,所谓的农业电子商务是指以信息技术和全球网络系统为依靠,在网络上建立一个虚拟的贸易市场,实现了农产品的从生产、分配、交换、销售的全过程。并对农产品进行的全方位管理的过程,所以农业电子商务将会成为我国农业市场化转型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  一、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加速农业信息流通,为保证农业稳定
期刊
农村集体资产的作用既不同于城镇集体资产,也不同于一般企业资产。农村集体投资兴建的基础设施是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生产条件,农村集体投资兴建的公益性设施是农村社区公益事业的支柱,乡村集体企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渠道。而且在小城镇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但是,目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细台账制度不健全。大部分村,或没有建立固
期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困扰和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农民收入增长的快慢又是关系农民利益的核心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如何从体制上、机制上、市场运作及政策法规扶持上给予农民有效、长期的保障,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此,本文从国内外农村金融的发展经验出发,着重探讨金融发展对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及引入民营金融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