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是教师专业生活的第一要务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55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同行中流传着一句话:教师须过专业的生活。
  教师的专业的生活主要内涵是什么呢?我首先想到了教师的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历史老师的讲课后很感动,问他是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老师回答:备了一辈子。
  我相信,大凡有点成就的名师,都会像这位历史老师那样用其一生来备课,他一生所过的专业生活,主要就是备课。备课,绝不仅仅是写份教案而已。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思考教法这些大量的工作是不是可以算作隐性的备课呢?
  吃自己嚼过的馍也不甜
  此话出自一位老教师之口。有人问他,教书三十余年,你怎么每堂课还都重新备课?答曰:“吃别人嚼过的馍,不甜;吃自己嚼过的馍也不甜。”这一比喻,真是形象而贴切。
  叶圣陶先生提出过“教学欲”这一概念。教学欲,即上课的主动性和激情。一个没有教学欲的教师走进课堂时会步履迟滞,讲起课来会无精打采。如果有了跃跃欲试的激情,有了一吐为快的宣泄需求,那么这堂课才会上得畅快,上得神采飞扬。而吃嚼过的馍,连自己都会感到厌倦乏味,又怎能有兴致勃勃的教学欲望呢?备课,如果备到了立马就想向学生倾诉的地步,这堂课必定会吸引人、感染人。
  教学乃“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难免有疏忽、缺漏甚至是失误,但是,这些遗憾都可在下一堂课加以弥补。遗憾可变为登上新台阶的动力。尽管下一堂课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的遗憾,但这样的循环,实质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也许我们的课永远达不到完美,却可以不断走向完美、接近完美。明乎此,又有谁愿意裹足不前呢?
  许多优秀教师都很重视教学反思,这就是化遗憾为财富了。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其实,教师的责任又岂止于弥补遗憾,不断地求变求新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听一位老教师教《荷塘月色》,他一上来先从时代背景说起:此文写于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现实的黑暗使作者陷入彷徨和苦闷之中,所以作者在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后面又表现了对现实不满的激愤心情……一听,就知道他用的是老教案,其语言也是教学参考书上的那一套。看来,他不知道如今对课文做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早已取代了对课文单纯做政治性的解读,仍然是固守一隅,抱残守缺。据说,这种一本教案沿用多年的情况在学校里还不在少数。年复一年地炒冷饭,照本宣科,不断重复自己,能没有职业倦怠吗?又凭什么让大家尊重你、佩服你呢?
  谈到这件事,我的一位朋友说,不要说是重复使用老教案,就是新备的课,也可能需要作出临时调整。他讲了他自己教《荷塘月色》的故事,上课之前,一名学习优秀的学生对他说,上课请不要提问他,因为最近家中发生变故,内心很乱。于是他在这堂课的最后做了这样的发挥:《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可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作者从现实的俗世中解脱了出来,进到了一个纯美的自然情境之中,心灵得到了慰藉和滋润。自然美对人具有调适甚至疗伤之作用,年轻的恩格斯就曾经在失恋后进入阿尔卑斯山旅游,使内心得以平复……最后他说:现代人的心灵难免会处在烦躁、焦虑之中,所以每个人都要善待心灵,寻找到自己心中的“荷塘”……听课者无不认为这堂课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
  一位教师只有常教常新、与时俱进,才会永葆教学青春。他不但不会去吃自己嚼过的馍,而且总是吃现蒸的馍。所以,根本无需乞灵于旧的教案。
  看似随意,实则刻意
  有些教师平时的课上得还不错,但一上公开课,由于过于刻意,反而上得不如平时。
  有位女教师擅长朗读,音色悦耳,平时授课很受欢迎,效果也好。那天我们一行人去听她的课。本来,那篇课文短小清浅,很适合朗读教学,可是她却刻意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弄得个人特色荡然无存,让我们好不失望。有位教师总是不满意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课上得很是纠结。原来,他要求学生的表述必须完全符合他的意思才行,这种刻意其实就是刻板。看来,刻意而为,往往是吃力不讨好。执教者累,听者亦累。
  词典上对“刻意”的解释是用尽心思,并无贬义。和“刻意”相对应的是“随意”。讲课当然需要尽心尽力,不可随意为之,但随意有时却可表现为不经意、洒脱、尽兴,使教学平添色彩。对于刻意和随意,沪上一位名发型师有次在聊天时给了我极大启示,他说,最好的发型都是刻意营造的,却看似随意。——现代人厌倦了整齐精致的形象,转而追求率意闲散,追求释放个性。原来,随意,绝非随便,实质是刻意为之。上课是否也可如此呢?它应是精心准备的,但上得却自然有个性。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也说过,他追求的是“没有艺术的艺术”。所谓“没有艺术”并非不讲艺术,而是让人看不出人为雕琢的痕迹。
  精湛的课理应轻松、本色,而又恰似行云流水。有的教师为了上一堂公开课,多方征求意见,不厌其烦地多次试讲。——愚以为,如此做法大可不必,这种刻意也许最终会消解了激情和自我本色,给课带来太多人为修补的痕迹,甚至成为“四不像”。
  画家李可染先生曾说他往往在环境气氛十分欢悦的情况下,面对一张宣纸,以情写画,再由画生情,手舞足蹈,旁若无人。由于随意生发,每有特殊效果,有时会不敢相信是自己画的。周作人则说:“情生文,文生情。这好像是一道流水,大约总是向东去朝宗于海,它流过的地方,凡是有什么汊港弯曲,总得灌注潆洄一番,有什么岩石水草,总要披拂抚弄一下子,才再往前去。”甚至说:“若未取笔胸中先已有了文字,必是不会做文字人。”他们谈的虽是画画和写作,但对我们上课不无启示。是不是可以说,备课,不可过分地刻意而为,也没有必要把教案写得面面俱到,细致入微?不少优秀教师都是“备课于书”的,只是把要点写在教本上,有的还以符号代替文字。更有“备课于心”的,教案是有的,但上课时根本不看,按照心中既定的思路讲下去,随时有所发挥。
  有位教师的一堂课经多次排练,自己都觉得有点“失真”,便故意设计了一处小错,以期让听课者感到它的真实性。结果一名老实的学生不明其意,在课堂上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原先排练时不是这样的。”结果引得哄堂大笑。这虽也是一种“通过刻意来表现随意”,却贻笑大方矣。   备课,宜独来独往
  如此提倡,一是因为有些教师备课离不开参考书,似乎非攀附他人对教材的解读不可;二是有些地方甚至还把集体备课当作一项制度,据说这能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许多课上得千篇一律,少有鲜明个性,富有独创性、艺术性的课更是难觅,问题的根子在备课。备课,不能仅是为了能把课上下来,重要的是要把它当作一项追求创意的精神劳动。所以,备课还是独来独往为好。
  所谓独来独往,就是在备课时直面文本。不去翻阅什么参考资料,去除所有遮蔽,让自己的心安静地、赤裸裸地与文本晤对。就像游览一处景点,不跟随导游,也不从众而行,而是独自前往,心情放松地边走边赏玩,此时即使普通景物也能唤起美感,引发遐想。严济慈先生说过这样的意思:上课,只有讲自己的发现、心得和感悟,才会有自信,才会讲得起劲,才会有感染力。一个人独来独往,静思默想,各种想法自会纷至沓来。据说,军事家林彪在打大仗之前,总是把自己关在一间挂有大地图的屋子里,用好几天的时间边看地图边琢磨,以至于废寝忘食,故而他时有高招,甚至连敌人都对他佩服不已。
  所谓独来独往,就是要顺从自己的内心,崇尚自出机杼。是照搬别人的教案,还是顺从自己的内心,是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分水岭。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借花献佛虽亦可,自出机杼最可贵。只要扔掉拐杖,独自行走,即使走得艰难一些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走下去,慢慢地就能不断深化对教材的理解,不断提升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一年轻教师坚持独自备课,把备课当作学问来做,数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曾被自己信奉的权威分析,他感慨道:“不过如此。”
  所谓独来独往,就是要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只要耐得住寂寞,说不定电光石火般的灵感就会倏然光临,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惊喜。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冥思苦想而顿生灵感。备课一如写作,按常规思维备课,终给人似曾相识之感,想要让人耳目一新,须有灵感指引。当然,灵感是不会轻易造访你的,当你对教材钻得很深、想得很多,似已山穷水尽,而在某个瞬间,你忽然跳出教材,蓦然回首,内心不经意地被触动了一下,猛地便有了新的视角、新的构想,付出的全部心血终有了一份回报,这时定会欣喜若狂,以为上好此课,非我莫属。
  备课,也是对课文的再学习
  备课,首先要做的还是要避免知识性的错误。有人以为这不是问题,其实不然。最近听了几堂小学和初中的语文课,这些课都多少体现了课改精神,但在细小之处却多有失误。备课,也是自己对课文的再学习。
  强调独来独往,并不是说备课就绝对不需讨论了,其实对一些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也很有必要。
  一教师谈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语的出处,他告诉学生是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执教者认为是在一个很古的草原上送别,“古草原”应是送别的地点。其实他的理解不对,有老师指出诗题当为《赋得古原草送别》,古人相聚赋诗,称分得的题目为“赋得”。这首诗是以“古原草”为题来写送别的,有的注本说此诗“题一作《草》”就是明证。
  另一位教师朗读《送元二使安西》,不在“元二”的后面略顿,使人听起来好像“元二使”是一个名字似的。有的教师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强调“先” “后”二字,不在“之忧” “之乐”后面稍顿,这就未能将作者那种吃苦在人先、享乐在人后的高尚情操从语气中体现出来。
  诸如此类的小失误,也许在所难免。年轻时我曾听过一位全国知名教师的课,讲到课文中韩愈的“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时,他解释说,对自己的行为采取随随便便的态度不可取。显然,他是把韩愈这句话中的“随”理解为“随便”了。下了课我找到他,多少有点冒失地指出“毁于随”的“随”应是“随从” “跟随”而非“随便”。时隔不久,便收到他寄给我的信,信中说,回去查了一下,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文选》中就是这样注释的,他肯定我的解释是对的,因为把“随”解释为“随便”,就不能与前面的“思”构成对应,而韩愈的这句话正是提醒我们不要随意盲从而要独立思考。这本是一件很小的事,他却十分认真,还再三向我致谢。更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之间从此开始了书信往来,还时常切磋教学上的问题。
  (责 编 流 水)
其他文献
期待你的加入.因杂志社发展需要,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1名。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单位简介《浙江国土资源》属国家二级刊物,是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主管,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进展及效果。方法:采用中西药物联合胸腔内化疗以及中药联合胸腔注入生物反应调节剂两种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胸
文章集中分析了因贮热量取45min最高时耗热量,引起容积式热交换器官积偏大的问题,并以最高时耗热分布不均匀的两种极限状态为例进行了论述。
所谓创新教学,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新活动密不可分的。从课堂环境来说,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激活创造性思维的机会。近年来课堂讨论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通过课堂讨
曼宁公式在给水排水工程和水利工程中进行明渠水力计算是普遍采用的计算公式。作者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证明,曼宁公式不仅适用于明渠均匀流和非均匀流的渐变流,而且在考虑壁面阻
本文对常温下采用弹性立体填料的厌氧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适用性、设计运行参数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厌氧生物滤池可以在低温(9.5~15.5℃)条件下成功启动,启动期为60d;在
什么是成长?  成长就是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变化。  成长就是每天都在激发生命的潜能。  成长就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我们自己的教育人生。  为什么要成长?  王晓春说:优秀班主任多的是劳模色彩,而不是专业尊严。  的确,我们缺的就是专业尊严。有人把班主任当成了保姆,对学生嘘寒问暖,管起了学生的衣食住行;有人把班主任当成了消防员,哪里着火就冲向哪里;有人把班主任当成了警察,哪个学生违纪立刻严加惩治
徐州合成洗涤剂总厂采用泡沫分离-真空破泡-过滤工艺处理洗涤剂生产废水,工程设计规模为1000m^3/d,经二年多的运行实践表明,该工艺对处理含高浓度洗涤剂(LAS)废水,具有投资省、处理效果稳定、运转
本文从排水体制,雨情,水情等方面分析了南京市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和内涝淹水的原因,探讨了排水设计中参数的选用,设计标准和防止内涝的措施,包括设计重现期,迳流系数,截流倍数及收水
为组织编制好《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准确把握新时代矿产资源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的统筹部署,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