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与做秀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zde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录片作者的拍摄动机是否真挚而高尚,那些超越了所谓道德底线拍摄出来的影片中所折射出来的,就一定是人道主义关怀吗?
  很多人都对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拍摄的那张反映苏丹饥荒的照片《饥饿的小女孩》印象深刻。画面上,身体因饥饿而极度虚弱的小女孩正艰难地向救助站爬去,在她身后几米远的地方,一只秃鹫正虎视眈眈地等待时机。照片在《纽约时报》发表后,无数读者把电话打到报社,询问小女孩最后是否得救。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质问指向凯文·卡特:能拍出照片,却为什么不能去救那个小女孩?同样,关于纪录片作者的拍摄意图,黄文海也曾经质疑过:“他们在伺机等待着那个大事情的发生,也就是被记录者死亡的时刻。”
  作为一种职业,拍摄纪录片已越来越被人们当作一种赖以谋生的手段。在认同纪录片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纪录片制作者,顶着人文主义关怀的光环将纪录片做成电视系列剧的形式并批量贩卖,甚至有越来越多的被记录者开始在镜头面前表演。也许这些以制造和贩卖人文主义为生的纪录片制作者更为单纯,因为他们可以用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和事件来换取自身生存所必须的金钱。那些纪录片呈现在观众面前,早已不再是电影式地用细节直接带来感动,而是演绎成了一种虚伪做作的真人秀。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参赛得奖或贩卖到电视台。他们已经从可能曾经的艺术家,活生生地沦为商人,或者他们原本就是商人。
  如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切事物都可以看作卖点,那某些纪录片的制作者就更为卑劣了,他们甚至会为了影片的成功而将那个卖点刻意制造得耸人听闻。比如,山东作者韩涛在影片《谁是我的主》中,将自己情人喝敌敌畏自杀的镜头完全拍摄记录在案;而太原作者常青的《老田》,则赤裸裸地将主人公老田和妓女的“床上戏”直接展览出来。我们从他采用的镜头、机位上本能地会想起那个也许并非空穴来风的传言——这个妓女是导演花钱给老田找的。甚至被称为国内最早引人关注的一部新女性视角的纪录片——英未未的《盒子》,它所记录的一对同性恋人,也是作者为了拍摄同性恋题材的纪录片而特意找来的。整个过程不能不让人们对作者的拍摄目的和影片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英未未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这部影片是专为法国电影节拍摄的。很多纪录片作者都会这样表示,由于影片并不公映而只在小范围放映,所以不会对被拍摄者产生负面影响。然而,作为个体的、私人化的影像作品,对被拍摄者的生活不会产生影响的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在摄影师梁子的影片中,年老的房东面对摄影机后面的女人,仿佛《张博士》对于黄儒香的情感,展现出了自己那难以察觉的羞涩。这种情感是细腻而隐私化的。显然,放映之后,那个充满女权霸道镜头的作品《房东蒋先生》,严重伤害了一个上海老克勒的脆弱的自尊,被记录者无处藏身,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生存于公众的口舌之间,生命因此面目全非,精神濒临崩溃,成为影像的牺牲品。
  对于纪录片作者该不该参与到影片的记录中来,历来就有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区别与争论,而现在在中国,纪录片作者们不但参与到了影片的拍摄中,而且,正有更多的纪录片作者,开始不计后果地粗暴干预起记录对象的生活。对镜头同样充满了表演欲望的他们,“勇敢”地放下摄影机,肆无忌惮地冲进画面镜头,在影片中用自己最直接的方式刻意制造着矛盾和影片未来的卖点。他们迫不及待地期待着遭遇更黑暗的影像现实,甚至亲手促进各种对他们来说会有卖点价值和观影意义的事件的发展,最终在取得轰动影像效果的同时,失去了起码的人文关怀,仅仅为了凸显他本人在影片中的人道精神,而在一种貌似人文关怀的推动力下,制造出人一幕幕的人间闹剧。这些纪录片作者们尤其青睐于底层社会题材,他们应和着受众的低级趣味,炮制耸人听闻和胡编乱造的影像垃圾,随之告诉电视机前的受众:这就是你们想看到的“弱势群体的呼声”, 这些是来自弱势群体的作者们的“呐喊”,“我们就是这么苦。”
  镜头无时无刻不被人提及,各种角度、场面不断变化,甚至当家庭出现冲突的时候,像《天堂之路》的拍摄者章桦干脆在影片后半部冲进画面,最后居然引导其整个被记录家庭的动向。影片完全处于章桦的掌控之中,朝着她想要的方向发展,纪录片终于成为一个时髦的电视节目。影片结束时,观众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人间是美好的,世界大同,弱势群体被拯救。观看这些影片时,我惊异于记录者的精心策划,他是一个绝佳的导演,导演着整个事件的发展和结束,他要得到的就是所谓的高潮迭起,所谓的惊心动魄,所谓的奇闻轶事,根本不在乎被记录者是否受到了伤害。因为他们可以选择的余地太多了,拍完了一个对象,制成影片,合作双方至此分道扬镳。作为记录者,他永远不用为是否会有下一个被记录者发愁,因为被记录者似乎永远希望被记录。在那些镜头中,我只看到功利的记录者们和被记录者绑在一起,不断为自己影片的未来拼命制造着亮点和卖点,仿佛那些暴力、血腥、淫荡、暧昧、不合常规和违反道德底线的东西越多,影片未来的走势就会越好。这应不是所谓真实电影的初衷吧?难道我们现在已经只会对那些做作的、带有极强功利心和窥私欲的影片感兴趣了吗?
  美国文艺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一中指出:“媒体对于暴行影像的过度展示,已经使人们变得日趋麻木,削弱了他们的同情心。”换一个角度说,如果纪录片没有记录下那个家庭的一幕,人们也不会去想,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竟会有这样的家庭。但记录的重要性始终在于如何记录及其怎样在记录中进行。
  真实还是做秀?这是影像值得思考的一个巨大疑问。
其他文献
作者:她姐  出品: 个人创作  时长:3分钟  类型:家庭录影      作者告白:  “果子今天招来一只猫!”一回家,老爸就神秘兮兮地对我说。  整整一个下午,鲁果果一直蹲在窗台上,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窗外——一只大黄猫也不住地朝外瞧着。  呵呵,我们家的坚果也交男朋友了。  忽然有一天,从电脑里面找出一段旧时的素材——原来果果小时候是那样顽皮可爱。(现在也不错,但毕竟变成大猫猫了。)    拍摄
期刊
时长:3分28秒  方式:个人创作  作者:李少虹  出品:北京舞蹈学院    拍摄真相:  现代与过去是两种不同的时空,而现代和民间既是不同的时空又是不同的形式,他们的共性把不同时空和不同风格的人拉到了一起,本片主要在传统的民间舞的韵律当中找到一种与现代人心态相对应的微妙关系。  寻找生活中的动作与舞蹈中的动作关系,并整理成带有一定情节的幽默的舞蹈片。传达出男女的关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现代与传
期刊
作者:王小茗  出品:家庭录影  时长:3分钟  类型:故事片      作者告白:  随着DV的普及,电影逐渐被拉下了神坛。近几年,无论是电影相关院校,还是民间,都涌现了大量的“DV电影作品”。   电影这种神秘的艺术,忽然以一个平易近人的姿态出现在我面前。像很多孩子一样,我从小就爱看电影。    拍摄真相:  这部由高中生策划拍摄的DV电影,时长35分钟。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女孩小希高中毕业后,为
期刊
走马观花CCBN2006    2006年3月,第14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在北京国际展览馆隆重开幕。众多广电厂商与IT厂商愈发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其中包括HDV在内的数字高清概念和产品独领风骚,成了最抢眼的角儿。    索尼2006新品:  HDV HDD DVD齐上阵    2006年4月6日,主题为“影像大观”的索尼2006数码影像新品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共发布了7款
期刊
2006年3月,佳能公司发布了旗下三款普及型数码摄像机MV960、MV940和MV920。三款新机均采用2.7英寸16∶9宽屏LCD和全新的高分辨率16∶9拍摄模式。其中一款MV920,以3000元的大众价位和优异的操控性能以及拍摄效果,一上市便赢得了相当的关注。  MV920是MV800系列的升级版,各方面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MV920的光学变焦达到了25倍,使得广角更广、长焦更长,再
期刊
训练目的:本期分析的两部短片都选自长期影像记录工程“我心中的2008”。作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影视短片创作”课程的固定选题,“我心中的2008”自北京申奥成功之际就已开始策划,2004年正式启动,我们希望通过与一届又一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多角度、多视点全程记录2008年奥运会给普通人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这一影像记录工程将会一直持续到2008年奥运会举办,届时将会结成一部生动而富有价值的影像社会
期刊
帕尔·罗伦兹至今依旧是美国纪录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以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关注来展示自己的电影风格,表达个人对美国现实的独特感受。同时,他也以其音乐、解说、画面三者完美结合的叙事风格为美国及全世界的纪录电影创立了一种规范的类型模式。  1905年12月11日,帕尔·罗伦兹出生于弗吉尼亚。读大学时,罗伦兹做过《西弗吉尼亚月光》喜剧杂志的主编,叛逆执著的个性让他在今后的日子里多次受
期刊
导演:清水崇   演员:冢本晋也宫下朋美  片长92 Min  发行2004年  类别剧情/恐怖/神秘      DV能不能被称之为电影,这在中国影像发烧友的心中依旧是个结不开的麻疙瘩。像质差,影片内容薄弱,镜头瞎忽悠,这些都是多少年不变的毛病。  所以啊,DV永远也不能和胶片媲美,DV不是电影啊。有人说。  但清水崇的电影《稀人》就是DV拍摄的。  凭什么?因为人家是日本恐怖片界的奇才?拍了《咒
期刊
“拼贴”一词,辞源出于法语coller,解释为“胶粘,to stick”,在英文中,它既是一个动词也是名词。当这个词被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的时候,他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拼贴”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思路或者说是创作手段从此诞生了,并且渗透到各个艺术种类当中。而且随着艺术家们创作形式的逐渐丰富,他就像打开瓶子后跑出来的魔鬼,在各个领域显示着力量和灵性。  而在影视领域,德国的达达艺术家也运用胶片碎
期刊
作者:陈仁和  出品:个人创作  长度:3分25秒  类型:风光片      作者告白:  一切城市中繁忙的景象在秋日的公园里变得如此轻松、惬意,阳光是温暖的、柳叶是金黄的、流水也被天空染上了蔚蓝色……影片的结尾以一片孤单飘零在湖中的落叶和水岸对面的那片与湖水相映成趣的金黄的杨柳作为结束,形成孤独与热闹、生与死、聚与散的强烈对比。  天高云淡、流水飘零,杨柳随风起舞,在金黄的秋日里窃窃私语,笑谈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