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蒋百里关于应对日本侵略的战略思想及其影响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xjm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蒋百里对日本的侵华势态有着深刻地认识。他根据对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的研究,不仅很早就指出了日本是中国的假想敌,预见到日本必然会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而且提出了应对日本侵略的战略构想。这种战略构想为国民政府所采用,成为中华民族抗击并拖垮日本侵略者、赢取抗战胜利的理论先导。
  关键词:蒋百里;对日战争;持久战略;速决战术。
  
  蒋百里(1882--1938),名方震,浙江海宁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曾被誉为"军界泰斗"、"军学权威"。20世纪20、30年代,面对日益骄奢、急欲发动侵华战争的日本,蒋百里在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典籍、战史和借鉴世界军事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防形势和战略态势,写下了《国防论》、《抗战一年之前因与后果》、《速决与持久》、《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等著述,提出了中国应对日本侵略的战略理论,并对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充满了信心。
  
  一、预见日本必然发动侵华战争
  
  对任何国家而言,国防建设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认清潜在敌人。只有敌人明确,才能有针对性地发展国家的兵力和增强国家的军备,从而做到有的放矢。而国防建设也只有未雨绸缪,才能为坚持持久作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员,才能免于一击即溃。
  蒋百里年少时深受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民族耻辱的强烈刺激,遂萌发了救国救亡的思想。1901年春,蒋百里东渡日本留学,两年后入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学习,并于1905年在步兵科以第一名毕业,被赞誉为"中国三杰"之首。在日本近六年的时间里,蒋百里潜心研究日本的军事、政治、经济和风俗人情等,这种求学经历为日后蒋百里关于对日战争战略方针的及早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同一时期的日本,于1904年至1905年间发动日俄战争,战后取得了对中国东北的部分统治权,并开始着力经营,以此为日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蒋百里不仅对此予以密切关注,而且对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所制定的"扬国威于海外"的外交方针乃至大陆政策的形成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1910年在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幕下任东北督练公所总参议期间,蒋百里就提出了东北边防要以日、俄为假想敌,并把防御对象重点对准了日本,亲自主持了如何抵御日本的诸多事宜。1917年蒋百里在《政略与战略》一文中阐明了治军首在择敌的道理,他指出:"无兵而求战,是为至危;不求战而治兵,其祸尤为不可收拾也。练兵将以求战也,故先求敌而后练兵者,其兵强;先练兵而后求敌者,其兵弱。"[1]也就是说,治兵的前提和关键在于选准敌人,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发展国家的军备,从而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如果不以选准敌国为前提,就可能导致国内军阀割据,互相争斗,结果将为祸甚烈。蒋百里根据当时中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国家的军事态势,认为中国最主要的敌人是日本,并进一步指出了"将来中日两国将在平汉路以西决战"[2]的战略远见。1922年他在《军国主义之衰亡与中国》一文中更明确指出:"从中国现状言,吾侪所最感危险者,即邻近富于侵略性的国家。"[3]蒋百里由以日、俄为假想敌的认识到以日本为最危险敌国的认识的转变,反映了他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本性以及日本国内不断加剧的侵华态势的认识的不断深化。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请蒋百里到南京晤谈。蒋百里指出,北伐军统一中国在军事上没有问题,问题在外交方面,特别是日本方面。中国的外交第一线是日本,北伐进军华北,日本会出来阻挠;宜对日本采取缓兵之计,尽量避免发生纠纷。蒋介石对此深以为然,遂请蒋百里以个人身份东渡,与田中义一首相及日本朝野人士接洽。但由于日本侵略中国预谋已久,所以很快就暴露了其野心。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由于受国内矛盾加剧和世界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影响,日本迫不及待地需要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和摆脱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的困扰,遂于1931年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从此日本由中国的假想敌变成了真正的侵略者,开始对中国进行预谋已久的侵略,而中国军民也从此开始了反抗侵略、抵御外辱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时代。
  
  二、提出应对日本侵略的战略方针与战术原则
  
  (一)全面抗战爆发前,蒋百里深入思考了应对日本侵略的持久战略方针。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在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和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国采取何种战略来抵御日本侵略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各阶层爱国人士,上至国民政府领袖蒋介石,下至学界名流,都开始了对抗日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应对日本侵略的战略思考。而蒋百里早在20世纪20年代对此问题已经洞若观火,并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而逐步深化了对此问题的认识。
  蒋百里早在1922年写的《军国主义之衰亡与中国》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了中国所应采取的制胜战略,即"我侪对敌人制胜的唯一方法,即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吾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4]通过对中日双方战略优势的比较,蒋百里明确了中国的战略选择在于实施持久战略,并认为以持久战略能赢得最后的胜利。1923年蒋百里路过徐州时对龚浩说:"将来有那么一天我们对日作战,津浦、平汉两铁路必被日军占领,半壁河山都会沦于敌手。我们的国防应以'三阳'为据点,即洛阳、襄阳、衡阳。"[5]这是蒋百里第一次对未来中日战争的战略态势作出明确判断,并指出了中国将在中西部地区构筑防御战线的形势。
  自1931年12月中旬到1935年12月蒋百里以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身份奉派出国考察的四年时间内,是其思想蜕变的时期。这一时期,蒋百里大量阅读中国古代典籍和战史,研究中国历代兴衰治乱的历史和对外战争的国防形式及战略态势,先后写下了《战斗与生活》、《以政治控制军事》、《从历史上解释国防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宋之外交》等文章,构建了以现代国防建设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提出了"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则强,相离则弱,相反则亡"[6]的国防原则,并认为这是一条基本的历史规律。针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势态的加剧,1934年,蒋百里更坚定地指出:"中日战争一旦开始,必是一场持久战;中国抗战重心肯定不在城市,而在农村。"[7]为此,蒋百里积极关注中国的工业布局,制定炼钢计划、煤油计划等一系列经济计划,并研究了战时交通的整套计划,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建议。因此,蒋百里关于国防建设的思想无疑是领先于时代的。
  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加剧,日中全面战争一触即发。在此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1935年春,蒋百里向蒋介石建议:"中日必有一战,要警觉日寇模仿八百年前蒙古铁骑灭南宋的路线,即由山西打过潼关,翻秦岭,占领汉中,再攻四川与湖北。彼计若成,(我)亡国无疑。必须采取抗战军'深入腹地',建立以陕西、四川、贵州三省为核心,甘肃、云南、新疆为根据地,拖住日寇,打持久战,等候英、美参战,共同对敌的策略,方能最后胜利",并认为,"修筑西(安)汉(中)公路实为建设后方抗战核心的根本之举。"[8]这是蒋百里第一次向蒋介石提出关于中国国防态势和战略选择的建议,并指明了中国取胜的关键条件,即以陕、川、黔三省为后方战略基地,遵循持久战略,采取诱敌深入战术,拖住敌人;以及构筑国际反日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敌人。同年底,蒋百里在南京和蒋介石密谈中日战争应采取的战略方针时也指出"这场战争只要一打,我们一定要打到底,决不可与日本中途妥协;只要我们拼下去,国际形势的变化会对我们有利的。""战争打起来,我国沿海地方大部分都要沦陷,在九江以下都不是安全区;为了持久抗战,大本营要设在湖南芷江以西。"[9]这次密谈,蒋百里进一步明确了多年来所深思熟虑的国防形势及对日应战的战略方针,并希望国民政府能坚定了抗战决心,决不向日本妥协。这对于蒋介石本人和国民政府关于抗战战略的选择和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都有着很大的影响。1937年1月蒋百里在《张译鲁屯道夫全民族战争论序》中指出:"未来的战争不是'军队打仗',而是'国民拼命';不是一定短时间内彼此冲突,而是长时间永久的彼此竞走",并且指出:"世界的火,已经烧起来了,逃是逃不掉的。"[10]在此他明确地告诉国人,即将到来的中日全面战争不再是单纯的军事冲突与对抗,而是全民族的对决,是长时期的较量。中国不能一味退让,退让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积极准备,迎难而上,才有胜利的可能。
  (二)全面战争爆发后,蒋百里提出应对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首先,蒋百里指出了现代战争发展的一般趋势。蒋百里指出:"法国战术家认为攻击有两个基础条件,一为运动,一为射击(火力)。"[11]攻击是相对于退却即消极防御而言的,是指总体战略战术上的积极防御;运动则是指当敌我双方作战时,应坚持运动战术躲避敌人的打击,将劣势转变为优势,或者造成打击敌人的局面,将优势转化为胜势来消灭敌人;而射击(火力)则是指进攻,即在运动战术的前提下开展积极的进攻战,以达到消灭敌人之目的。因为"现代战争的痛苦是太深了,负担是太重了。"[12]现代战争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是以国家的经济力为根本前提的,"一国的经济力量,能否与技卫上的发明亦步亦趋,乃军备上一个根本问题。"[13]现代战争所要求的高科技武器装备,并不是任何国家都能具备的。如果经济上不胜负担的话,任何国家都会受不了的。因此,在战略战术原则上就必然要求在坚持持久战略的前提下实施战役战斗的速决战,这也是现代战争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其次,蒋百里提出了抗击日军的战略战术方针。第一,必须改阵地战为运动战。蒋百里提醒军事当局:"死守一个阵线,无论设施如何坚固,在今日火力下,仍可将整个战线顷刻毁灭";"假如拘之于形式上的一线死守,誓必然不能达到持久之目的。"[14]死守一线,没有运动的火力根本不可能发挥很大作用;只有寓死守于运动之中的"死守",才可能发挥作用。第二,坚持速决与持久相结合的战略。正如蒋百里所指出的那样:"至于我们中国目前既须作持久战,我们就应该在持久这个决心下,来研究速决的'速'之条件。"[15]这个条件就是在运动中寻找孤立之敌,在战役战斗中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将其歼灭。[16]就是说速决是手段,持久是目的;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即从中国整个战略全局而言,我们必须坚持持久战略,而且战略持久的目的是尽快地解决战争问题;而在战场作战时必须实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尽可能多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一次次的胜利积累下来,也能予敌人以痛击,为赢得最后胜利积累信心。
  
  三、蒋百里的战略战术思想对国民政府抗战政策的影响
  
  (一)全面战争爆发前,蒋百里的战略思想对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作为国民政府领袖的蒋介石,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也对抗战的方针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初步提出了抗战的战略方针,其持久战思想萌发的标志就是1932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及4月召开的南昌军事整理会议。[17]但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严重加深的情况下,蒋介石也认识到中日关系的危险性,而蒋百里正是合适人选。譬如,1935年7月蒋介石提出:"对倭应以长江以南与平汉路以西地区为主要线,以洛阳、襄阳、荆宜、常德为最后之线,而以川黔陕三省为中心,甘滇为后方。"[18]蒋介石提出的这一国防计划显然是深受蒋百里影响的。
  (二)全面抗战爆发后,蒋百里的战略战术思想对军事当局的战略战术方针的影响。正如上文所言,在《速决与持久》条陈中,蒋百里提出了速决与持久相结合的战略方针。这既是对此前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阵地死守、硬拼消耗的战法提出的批评,也是为此后国民党正面战场转变战略战术方针提供的建议。1938年2月,蒋介石发表《抗战胜利的条件与要素》一文,指出:"与敌人打仗,就是争时间。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除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20]这就是国民党持久战略中最著名的"以空间换时间"口号的由来。
  蒋百里作为同时代影响较大且为数不多的军事理论家之一,后来又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的成员之一,其思想认识在当时是超前和深刻的。他所提出的应对日本侵略的战略思想显然对国民政府制定对日政策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而发轫于蒋百里的持久战略理论也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抗击并拖垮日本侵略者、赢取抗战胜利的理论先导。
  
  注释:
  [1][3][4][6][10][11][12][13][14][15][16]黄萍荪:蒋百里先生文选.国防学会出版.1947.第72,102,102,51,248,255,255,256,257,256,257页。
  [2]陶菊隐:蒋百里传.中华书局.1985.第134页。
  [5][8][9]熊尚厚、严如平: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民国人物传(第十一卷).中华书局.2002.第352,354-355,355页。
  [7]刘仕平:蒋百里军事思想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第255页。
  [17]刘德军:抗日战争研究述评.齐鲁书社出版.2005.第171页。
  [18]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中).解放军出版社.1991.第514,68页。
  [19]蒋介石:《抗战必胜的条件与要素》,蒋委员长训词选辑3.第94-95页。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国家各种建筑工程法律、地方法规的出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及工程监理制的推行,工程建设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却未能与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同步提高,恶性安全事故频发。工程监理单位现场监理人员安全监理工作相关业务知识的缺乏也制约了他们更好地完成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工作。本文从目前安全事故多发的模板承重架、外脚手架、施工机械及施工临时用电等方面,对施工现
期刊
摘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通过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引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而后通过论述城市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对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
期刊
摘要: 砼桩质量监督的关键环节在于地基承载力的鉴定,审查砼施工工艺是否合理,掌握桩缺陷的防治措施。这样才能对砼桩质量进行控制,达到质量监督的目的。  关键词:砼灌注桩; 质量监督; 防治措施。     灌注桩质量监督从验收规范来看十分简单, 无非是地基承载力的鉴定、钢筋笼的检查与桩砼质量的判定,但由于地下工程不可见的因素很多,因此判定起来比较难以准确。笔者依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及理论知识,分三个问题:
期刊
摘要:2008年初的雪灾报道数量多,投入大,引人关注。本文就以《南方周末》为例,探讨在新时期,大众的信息需求、信息取舍和期待值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怎样实现灾害报道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南方周末;灾害报道;有效传播。    2008年初,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雪覆盖了中国的大部分省份,引起强烈的关注。这次雪灾是50年不遇,灾害影响大,雪灾报道数量多,投入也大,基本上满足了大众的信息需求,但也有一些不如
期刊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是辅导员工作开展的得力助手,是沟通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重要桥梁。当前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中存在一些问题也遇到一些困惑,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干部队伍作用的发挥。剖析原因寻找对策,提高学生干部的素质、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是当前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试从思想认识、制度、培训、横向交流等方面寻找对策,全面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使之更好的为学校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高校学
期刊
在新形势下,如何引导职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倡导文明、科学、积极的理念和态度,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新课题,要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用创新的思想来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走创新之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带来了许多新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正通过,已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新公司法)。新公司法根据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借鉴世界各国公司立法改革的最新成果,在资本制度、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法人人格否认、股东权保护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规则。新公司法同时也规范和明确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股权的条件、程序、效力等问题。对此,笔者就新公司
期刊
摘要:起源于西方近代宪政革命的被告人权保护制度在产生之后,在英美宪法的逐步推动之下,便开始不断走向完善。这其中沃伦法院贡献尤大。沃伦法院的宪法判例把被告人权保护理念及制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随着世界性的人权公约的广泛宣讲,已得到了全球各国宪政文本的基本认可。而我国宪法文本中却对此缺乏相应条款,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随着我国宪法中人权保护的规定越来越得到关注,被告人权的保护也必将逐步走进宪法成
期刊
摘要:肖邦,波兰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细腻而富有色彩,更兼民族主义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肖邦音乐语言。本文通过分析《降A大调波洛乃兹》及《c小调叙事曲》,从创作风格方面,阐述了肖邦音乐的这一特点。  关键词:肖邦;浪漫主义民族主义;《降A大调波洛乃兹》;《c小调叙事曲》。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
期刊
摘要:信息管理系统,在强调管理、强调信息的现代社会中它变得越来越普及。信息管理系统是一门新的科学,它跨越了若干个领域,如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科学。在这些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信息收集和加工的方法,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系统。从国际技术发展趋势来看,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集中全新的管理技术。一种远见的企业管理模式,其特点是职工素质高、组织机构精良、多功能小组效率高、信息存放灵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