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博伊斯教出来的”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sxdcfvgb0987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树接触》
《有经济价值的原则(之三:产品)》,1981年。彩色胶印,博伊斯签名。

  去世27年后,约瑟夫·博伊斯的作品第一次来到中国。此时距离中国艺术家们最早激动的口口相传他名字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也过去了30年。
  “那时候,博伊斯的名字是和尼采、萨特、福柯们一起出现的。”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回忆,由于看不到原作,他们曾贪婪地寻找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对博伊斯的介绍。博伊斯的作品大多不是画(它们是装置、观念、行为和行动),所以也就不存在复印件,大家只能抢着看对他作品的解读来过瘾,“包括很多对解读的解读。”
  王璜生认为,很长一段时间里,博伊斯在这种“对解读的解读”中变形。这是一个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谈论的名字,而谈论的内容却多半来自二手甚至三手经验。直到1996年,40岁的王璜生第一次踏上欧洲的土地,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看到了博伊斯晚期作品《毛毡与钢琴》。那是一个非常大的静穆空间,一卷卷、一桶桶的毛毡制造出了类似掩体或战壕的诡异氛围。房间正中是一架钢琴,一架不会发声的钢琴。
  “钢琴在这里是失音的。这是一间巨大的失音室。”王璜生说。关于这件作品,世界上已有的阐释大概不会下于百万字,并且都会提到一段博伊斯的经历:二战时,博伊斯曾是纳粹的空军飞行员,一次飞机失事博伊斯连人带机坠落在了乌克兰境内克里米亚的雪原上,是途经的鞑靼人救活了他,用油脂为他敷裹伤口、用毛毡为他取暖。从此博伊斯对使用毛毡作为他艺术表现的道具情有独钟。钢琴和毛毡,发音和吸音,艺术与战争,象征人文主义的精雅趣味和救人一命的粗糙农牧文明产物……这些所有的矛盾、暧昧、对立、隐喻,在王璜生看来,只有现场亲见才有可能体验,以及感受到那种“毫不夸张的说,从视觉到灵魂的震颤”。
  2011年,王璜生在德国结识了来自威斯巴登的私人藏家米歇尔·伯格,后者以收藏“激浪派”(Fluxus)作品闻名,也包括了曾和“激浪”短暂相交而后分道扬镳的约瑟夫·博伊斯。王璜生表达了希望在中国展览的意向,伯格则提出,更愿意以转让而非借展的方式合作,要求有中国机构或私人在展览前确定收藏这批作品。经过一年多的商谈,上海昊美术馆最终成为了这批作品的中国藏家。而这400多件作品也会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展出两个月。

观念艺术的破门者


  1921年5月,博伊斯出生于比邻杜塞尔多夫的德国小镇克雷菲尔德。他的父亲是个小业主,有一家奶酪厂在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倒闭,不过童年的清贫经历对博伊斯看起来影响不大,他在高中毕业前一年曾跟随马戏团四处游荡,并热衷喂养动物。高中毕业后,博伊斯应招入伍,加入了纳粹空军。
  战争对于博伊斯的影响或许是奇异的。作为一个论述极度丰富、言行并重的艺术家,博伊斯在他的一生里,对于战争的谈论始终语焉不详。他对艺术的学习是从战后才开始,一些战争中他经历过的事物——比如毛毡、红十字、血痂、油脂,作为元素被他反复运用,但与战争相关的情绪,诸如残酷、恐怖、壮烈或是悲苦等在他一生的艺术行为中都鲜见。在博伊斯的中国研究者、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看来,战争使博伊斯跳过了用写实的方法来面对现实的一般方式,他成功地选择了“无视现实,直指幻想”。作为鲁道夫·施泰纳人智学思想的服膺者,博伊斯相信世界的理想构成方式同时下的行为没有关系,当时的战争只是一种命运,死了就死了,不死就活下来再去建造理想。而打仗不是因为勇气,也不是出于忠诚,只是一种受难。作为一名曾英勇作战、五次负伤、屡获功勋的空军飞行员,博伊斯在日后回忆战争时,却只谈到过地理和自然——他飞经过的克罗地亚、乌克兰、克里米亚,那些草原、河流和森林。
  二战之后,艺术在德国同样面临着何去何从。经历了包豪斯艺术和时代精神的调整,罗丹式的写实主义已成为一种陈旧的“浪漫美术品”,而法西斯艺术更被视为对人性的扭曲和对国家的摧毁。如果一个人经历了这些之后还想要做艺术,那么艺术对他而言便不再会是表面的美感。而博伊斯呢,在经历了一次自杀未遂的精神危机之后,他意识到“总有东西要消亡……”他说肉身是一种负累,拖着他太久,已经筋疲力尽,一如艺术的陈旧:内部的结构必须被改变了,过去的经验和思考都应该被丢弃,融为一种崭新的东西。何为艺术本质?他提出的新论是:社会即艺术。   尽管20世纪初杜尚已将马桶签上名引入艺术史,而与博伊斯同时代的安迪·沃霍尔则在欧洲对岸的纽约利用商业文明颠覆了公众对艺术的传统想象,德国人约瑟夫·博伊斯的行动依然是开天辟地的。1965年,博伊斯在杜塞尔多夫的一个画廊表演了他著名的行为艺术“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迷惑又疯狂的人们挤满了窗外,室内的博伊斯则在自己头顶涂满蜂蜜再覆盖上金箔,怀抱一只死去的兔子喃喃自语。画廊挂着的画,他抱着兔子一幅幅走过并认真讲解,必要时还将兔子高举,仿佛试图让它看得更为清楚。在作品的结尾,窗外的观众被放入画廊,而博伊斯怀抱死兔子从众人中漠然离去。借此作品,博伊斯阐述了他对艺术的定义之一:艺术必须扩张,超出艺术史,超出美与理性,超出人类(及至动物),超出生命(及至死)。
  而观众呢?他们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博伊斯鼓吹“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等于潜能,等于人的创造能力。诠释这种思想的作品巅峰,是1982年他为卡塞尔文献展提供的作品《七千棵橡树》。作为绿党的早期重要成员,博伊斯在卡塞尔的弗里德里希博物馆门口种下了一棵橡树作为象征性的开始,此后这一行为被“复制”了6999次。当最后一棵橡树在1987年种下时,博伊斯已于一年前去世。在博伊斯的制造下,“艺术”第一次成了社会运动,成为了群众主动参与的狂欢。这场行动放在今天看或许不特别,但不应忘记,观念艺术的很多扇门都是博伊斯推开的——后人径直走了进去,以至于忘记了门曾经存在。

社会即艺术


  “社会雕塑”是博伊斯创造的概念,也是这次博伊斯中国展的名字。在博伊斯的定义里,“雕塑”并非专指造型艺术,而是整个生活本身,乃至全社会。而 “社会雕塑”的宗旨,即是要借助艺术这一方式,去恢复人的本性,平衡感性与理性、思辨与直觉。朱青生认为,博伊斯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精神反省至深的一个重要人物,这正是欧洲社会对他推崇备至、视为导师式人物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博伊斯的作品都暧昧不清、语焉不详,无法被一种解读所框定。当他手持刀刃被割破流血的时候,他没有去包扎手指,而是专心包扎刀刃——他想表达,当人受到伤害的时候是弥合创伤重要,还是消除再受伤害的可能性重要。规定性的常识令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去包扎伤口。在朱青生看来,博伊斯正是以他的模糊而具备了深刻,令许多大师(如海德格尔)的错误(对纳粹的肯定)在他的艺术面前显得固执而蛮横。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Flash Art上的译文在北京和杭州——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之间流传,文中对艺术在博伊斯以及同期其他几位当代艺术家之间的文化功能做了对日后影响深远的探讨。而在这批人中,“在中国,最为大多数学生响应的就是约瑟夫·博伊斯。”艺术史家凯伦·史密斯回忆,根据他的观察,截至90年代初,中国的国家艺术杂志上会定期讨论博伊斯的“行为”对中国艺术表现孕育和再生的重要性。但有意思的是,“杜尚的小便池、库奈里斯等人的作品在中国艺术家的创造经验中都被反复的借鉴和参考,我们却直观地发现,几乎没有中国人参照过博伊斯的具体创作。”
  朱青生认为,中国接受当代艺术是扁平式的,国门一打开,很多西方艺术同时进来了,这中间却没有萦绕于西方当代艺术的“问题们”的自然生成过程,所以中国的当代艺术很难有博伊斯的问题意识。而在艾未未——这位被视为博伊斯中国传人的艺术家看来,艺术就是对自由表达的坚持,在这条基准之上,回避我们现实的生活是不可能的。艾未未或许是对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理论践行最深的中国艺术家,他在很多年后“复制”了博伊斯的《7000棵橡树》,把1001个中国人带到了卡塞尔文献展,上演了一出《童话》。
  1986年博伊斯于柏林逝世,葬礼时万人空巷,一如萨特去世时的巴黎。当代艺术史普遍声称,随着博伊斯的故去,一个辉煌的时代结束了。英国最重要的艺术杂志《现代画家》将博伊斯与达芬奇并列,称其为“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两位艺术家”——他终究与安迪·沃霍尔不同,后者在作品之外的身世影影绰绰,并冷酷声称“我就是一部机器”;而博伊斯则将他的经历、行为、性情、政治见解都投入到了这场“博伊斯艺术行动”中去,在提倡“社会即艺术”的同时,参与了自身的造神运动。
  中国艺术家徐冰回忆他初到美国,听到博伊斯的广场演讲录音,觉得耳熟——他很快想起了广播里的毛泽东宣言。他用“小巫见大巫”来描述博伊斯于毛泽东的关系,“我们是毛泽东教出来的,你们(指西方艺术家)是博伊斯教出来的。”在他看来,博伊斯试图打破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政治界限的大胆尝试,不过是毛泽东翻天覆地的政治-艺术实践的一个较小版本——“博伊斯的艺术概念是社会雕塑,毛泽东的社会雕塑可不仅仅是艺术这个范畴了。”
约瑟夫·博伊斯(左)与安迪·沃霍尔(中)合影。
其他文献
自然环境组冠军:《启示录》 Francisco Negroni,智利/ 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2014  智利南部德普耶韦火山即将喷发之时,弗朗斯思科前往观赏那壮观的光影变幻。但他眼前的景象却让他想起世界末日:“这是我一辈子见过的最难以置信的奇迹”。火山闪电是一种罕见而短暂的景象,它可能来自火山烟柱里炽岩、灰烬和水蒸气摩擦产生的电荷。普耶韦火山活动持续
古时候瑞士的修道院接待旅人,给他们吃加了烈酒的方糖,据说这就是利口酒的由来。村上春树到希腊一个偏僻小岛旅行,沿途借宿在希腊正教的修道院中,每个修道院都端出甜掉牙的糖水、米布丁和烈酒。  过去我觉得这个搭配实在奇怪,累了一天不是应该吃点实在的,诸如来三个大馒头,或是一大锅炖肉之类的么?直到今年春天,我才明白这充满糖分、酒精和水的菜单,对寒冷和疲劳的旅人来说是多么美妙。  刚入春,我和三个朋友就决定到
在东京小金井市,吉卜力工作室一眼就能让人认出来:藤蔓攀爬在墙上,门前有一棵巨大的树随风摇曳,撒了一地那种绿色和光斑,就像这个工作室制作的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场景。  一年一度的股东大会上,吉卜力工作室执行董事铃木敏夫穿着往常那件黑色外套,一边微微点头一边说:“我想暂时解散制作部门,就像大扫除一样,解散后再重组”,已经退休了的宫崎骏还是穿着往日那件亚麻色围裙,低头在白纸上画着什么,接话说:“烦恼是没有用
孙碧仪  做过摄影师、咖啡馆店长、调酒师、平面设计师……喜欢美酒、旅行和阅读。  我非常惭愧,居然昨天才知道被称为“地球上最好厨师”的Ferran Adria, 而且,还是从一本摄影画册中知道的。  昨天,我又像往常一样在图书馆荡来荡去,忽然被一本大画册的封面吸引。封面是一朵海葵,那张照片并不美,既没有打光,也没有美化,颜色陈旧的紫色和绿色海葵,甚至有种原始的恐怖感。女摄影师Hannah Coll
我在1912年的大上海寻找一位叫做本照的僧人。但说起本照,他们都有些躲躲闪闪,似乎不愿再提起这件事,这个人。  张华浜有个玉佛寺,不知道为什么,在辛亥光复后,被吴淞军政分府给封了。上海贫儿院因为交战区死伤太众,倡议创办战地孤儿收养院,需要扩展居屋,遂向军分府申请借用玉佛寺。这是善事,自然照准。  谁知一个多月前,突然就来了两名和尚,一个叫本照,一个叫寂安,还带了很多兵士。孤儿院管事的上前问询,本照
2011年,通过邓飞等大V的微博转发和网友提供的线索,彭高峰丢失了三年的儿子乐乐在江苏邳州市被找回了。  四年里,孙海洋搬了二十余趟家。去年三月,他还能记起自己搬家十三次,眼下已数不清楚。在一个地方住久了,邻里间就会响起闲言碎语,落点大都是“孩子丢了这么多年,肯定找不回来”。孙海洋受不了这一句。  2007年10月9日,三岁儿子孙卓在自家包子铺前被陌生人带走,从此杳无音讯。他打着“悬赏20万寻子店
见到Tommy那天,他穿着绿色马甲,红色衬衣领露出来,虽是无意,却碰巧是经典的圣诞配色。前几天,他刚把家里布置了一番,圣诞树也立了起来,孩子乐得抱着树拍了一张照。虽然在高端酒店做市场销售总监很忙,但Tommy好像总能给自己找点生活乐趣。他家厨房是开放式的,有个舒服的工作台,对着一张单人皮躺椅,那是他专门给自己买的看电影专座。  有了妻儿后,难免还是有落单的时候。回忆落单往事,时光就回到多年前在英国
3月26日,湖南长沙,《我是歌手》复活赛现场。图为歌手黄贯中在舞台上演唱。像拍电影一样做综艺  唱歌选秀类节目已经到了让人审美疲劳的时候?《我是歌手》正是在这种发问中诞生。  2012年秋天,洪涛和湖南卫视的焦虑感双双达到了顶峰。后者从一年前开始进入流年不利模式,先是《超女》播出超时导致被叫停,紧接着广电总局出台了限娱令,规定各卫视频道黄金时段一周娱乐节目不得超过两档—还必须增加一档道德节目以正风
巴黎的八月向来不好过:天气又热又干燥,许多小商铺都挂出牌子宣告休业,有些店家甚至干脆关门一个月,本地人一窝蜂拥向南部的蔚蓝海岸地区度假,要不然干脆出国旅行避暑消夏,留给旅客们一个空荡荡的城市——这可怎么行?为了扭转这种一到夏天就全城空巷的局面,2002年,巴黎当时的市长贝特朗·德拉诺埃使出奇招,决定从南方运来白沙和棕榈树,在塞纳河右岸造出了一个白沙滩,号称“Paris Plage”,即为“巴黎沙滩
潘家峪惨案幸存者们。今年的7月13日,他们来到北京,正式委托民间索赔机构通过国内法院对日索赔,索赔金额达60亿人民币。  由于路途不熟,记者到达潘家峪颇费了一番周折,在山间几次迷路又返回原地,同行的记者笑言当年鬼子进村一定更难。  潘家峪,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火石营镇腰带山中的一个山村。进村第一个景观是四座高大的坟茔,最左边一座埋葬着儿童,另外三座埋着妇女和男人。著名的潘家峪惨案中被日军屠杀的村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