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陪诊师:让“孤独就诊”者就医有个帮手

来源 :决策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ouop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去医院看病是几级孤独?”
  网络上曾有一则关于“孤独分级”的热帖,其中“一个人看病”“一个人做手术”是网友们眼中的“终极孤独”。
  现实生活中,儿女在外工作的“空巢老人”、独自打拼的“单身青年”,生病后不得不面对这份“孤独”以及“孤独”之外的难题。
  前段时间,一条关于职业陪诊师的视频走红网络,“陪诊师”这一职业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记者决定追随天津市一对陪诊师夫妇的脚步,了解一下这个兴起的行业能否成为城镇化和老龄化之下,“孤独就诊”这个难题的解决方案。
  最陌生的“亲人”
  早上七点,王中原和妻子张敏匆匆吃完早饭,兵分两路前往两家不同的医院。
  今天如往常一样,夫妻二人将陪伴在两位患者身边,帮助他们完成整个就医流程。而他们的孩子则留给了家里的老人照顾。
  王中原和张敏夫妻,都是职业陪诊师。
  做陪诊师两个多月以来,王中原已经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比如接到最多的单是“孩子给父母下的单”,“下单的是年轻人,看病的却是老年人,老年人自然而然成为我们主要的服务对象。”
  王中原今天陪诊的是一位73岁的王大爷,这之前,他已经陪王大爷打过4次针。走进王大爷住的老旧小区,走上单元楼敲门,静候王大爷收拾妥当,王中原搀扶着王大爷下楼。因为是“熟客”,王中原和王大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等王大爷颤颤巍巍走到小区门口,王中原提前叫好的出租车也正好到达。扶王大爷上车后,王中原一个劲儿地叮嘱司机,老人头晕,刹车、启动都请慢点。
  “第一次带王大爷打针,是坐公交车去的,结果老人在车上晕得厉害。”王中原说。
  王大爷是天津这个老龄化程度严重的城市里典型的独居老人,唯一的儿子留学回国后留在南京。虽然提起儿子语气里都是骄傲,“我这孩子在学习上没让我操过一点心,是真的懂事儿”,但自己的生活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空荡。
  直到今年7月,王大爷突然在家晕倒,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勉强拨通了儿子的电话。
  “这之前身体还不错,每天早上都去锻炼,但那一次害怕极了。”王大爷说,儿子赶回来带他看病,最终被诊断为严重贫血,需要治疗一个月。但儿子却因为工作原因没有办法留在天津那么久。
  谁来陪老人看病?“我跟他说我自己能行,但他放心不下我,怕我再晕倒。”王大爷说。于是,王大爷的儿子通过网络,联系到了王中原创办的“津乐陪护”。
  每隔一天,王中原都会准时出现在王大爷家门口,搀扶老人、帮忙打车、入院扫码登记、陪伴打针,甚至在王大爷汗流浃背的时候,快速递上一张纸巾。如果不穿上陪诊师特制的红马甲,很难分清是亲人还是外人。
  “其实这个行业这些年一直都有,但是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被广泛接受?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个工作需要同理心,需要付出感情。我有时想想,像王大爷这样的老人,一个人真不容易,谁家都有老人,和他聊聊天,扶着他走一走,他心里也高兴,子女也放心。”王中原说。
  就在王中原陪王大爷打针的同时,张敏正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准备陪一位老人做CT检查。
  可是从7点40分,一直到9点,张敏一直没有等到人,“老人现在在住院部,医院要求等待查房后才能下来做检查,所以我只能先在CT区排着队。”张敏说。
  9点40分,老人终于来到了CT区。张敏赶紧迎上去說:“阿姨您好,我是您女儿的同事!”
  “老人的女儿找到我们,因为老人怕花钱,所以不敢让老人知道是花钱请的陪诊师,还特地嘱咐我不要穿工作服,要穿自己的衣服,见了面就说是同事。”张敏解释说,她和同事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现在已可以应对自如。
  做陪诊师一年,张敏陪伴了不少老人,在医院奔走的过程中,她最大的感触是,越来越智能化的医院却给老年人带来了许多不便。“现在很多医院都设有自助挂号、缴费的机器,但机器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不是便利,而是负担。”
  就在去天津市人民医院陪诊的当天,她在医院门口看到两个60多岁的老人在入院扫码时徘徊犹豫,看着匆忙的人群不知如何求助。张敏主动帮两位老人刷新了入院码,他们才顺利进入医院。
  “走进医院一些老人就像走进了迷宫。”张敏说。
  有年轻人给自己下了单
  除了买陪诊服务给父母,也有年轻人给自己下了单。
  “任何情绪在疾病面前都会被放大。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陪诊可能并不是为了某项具体的服务,而是陪伴带来的安全感。”王中原说。
  7月21日下午,张敏要陪来天津出差的小刘做个小手术,这是她第一次为男性手术患者进行陪诊。
  “毕竟是个男生,护理起来还是有些不方便,其实心里也有一些纠结。但通过和他聊天我自己也慢慢调整了心态,把他当成弟弟看。小伙子不容易,他因为工作长期独自出差,但凡有别的办法他是不会找陪诊的,我能看出来虽然是个小手术,他还是有点害怕,我就安慰他,和他多说说话,他的情绪也能得到缓解。”张敏说。
  这天下午,她早早来到医院。等小刘手术结束后帮他整理好床铺,跟医护人员一起把病人平移到病床上,她开始和小刘聊天,帮他平复紧张的情绪。当小刘想上厕所时,张敏就帮忙举着输液瓶子。就这样,张敏一直从下午三点忙到了晚上十点多。
  虽然是花钱的服务,但是小刘心里很感谢张敏的陪伴。“做手术还是有一些害怕的,在网上找了陪诊师,其实也会担心是什么样的人来,直到见到之后聊聊天,心里才踏实了许多。有她在身边陪着,最起码身边有个照应,有什么事都有人帮忙。”
  “其实他们哪怕什么都不做,只是陪着我,我心里就会好受很多。”小刘补充。
  王中原也常为这样的年轻人提供陪诊服务,有一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月,他接到一个年轻女孩的电话,声音无比焦急。女孩说自己的父亲确诊肝癌晚期,下肢瘫痪了,下午需要做检查,但她和母亲抱不动140斤的父亲,没办法把他转移到检查床上。   王中原准时赶到,女孩的父亲看起来很健康,只有失去知觉的下肢暴露了他是一位癌症晚期病人,“把他父亲从轮椅搬到检查床上,又从检查床搬到了轮椅上,陪诊的全过程里,我就只做了这么两件简单的事情”。
  可就是这简单的两件事,难倒了面前的小姑娘。
  “医生一般不太愿意帮忙转移患者,再加上他的病其实很重,其他人怕出意外,也怕承担风险。”王中原说,这次陪诊对他冲击很大,他意识到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对患者家属来说却帮了大忙。
  几天后,女孩又给王中原打了电话,这一次依旧是同样的工作,只不过这次不是去做检查,而是接送出院。
  “因为已经是晚期了,医院建议保守治疗。”王中原那天很难过,尤其是看到为了不给病人心理压力,家属努力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时。
  帮助他人解决难题给王中原带来了成就感,但他在陪诊过程中也有自己不能逾越的红线。
  曾经有一位独自去做人工流产的年轻人,希望王中原能够代替家属签字,被他拒绝了。王中原有自己的原则,公司有相关规定,陪诊服务不能有违法律和伦理道德,涉及患者生命健康的事情不能当儿戏。
  “不能把这事儿当成纯商业去做”
  事实上,王中原进入这个行业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
  “大学毕业就开始创业。去年我就开始关注养老服务领域,发现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看病难的问题,感觉这是一个大市场,在城镇化和老龄化双重推动下未来肯定前景无限。但我们需要先找到一个切入点,然后逐步把业务做大。”通过调研,王中原发现“看病缺乏陪护”是很多老年患者的难点、痛点,所以他们希望通过提供专业看病陪诊服务来解决这些难题。
  今年5月,王中原在自己创办的“津乐陪护”提供陪诊服务,并通过一些知名网络平台进行推广。令他没想到的是,一些人联系他,是希望成为兼职“陪诊师”。
  “有退休的护士,有闲暇时间比较多的全职妈妈,还有看到新闻报道之后觉得新奇,想要体验一把的年轻人。”很快,除了妻子张敏,公司陆续发展成为由数人形成的专职陪诊师团队,还招募了20多名兼职陪诊师。
  在王中原的公司,一般陪诊半天收费在200元左右,全天8个小时收费大约300元。开业至今,王中原平均每月能接到20单左右。这样的收入,对于企业运营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至今也没有盈利。
  但王中原怀着希望,“不能把这事儿当成纯商业去做,否则做不下去”。
  在他看来,这一市场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城镇化和老龄化是陪诊需求出现的重要原因,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老龄化加速,但许多社会化的服务都没有跟上,从而使得陪诊需求会越来越迫切。
  在前期市场调研过程中,王中原发现,很多医院虽然提供导诊、志愿者,但一般就是给指指路。医院提供的规范化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满足个性化的就诊需求。
  “陪诊不仅仅是排队挂号、帮忙拿药、陪着看病这么简单,陪诊提供的是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因为顾客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接触的都是需要照顾的人,如果不投入感情是不可能做好的,只有去用心关注客户的需求,带着感情去工作,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才能让顾客满意。”王中原说。
  为了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张敏学习了健康管理师、育婴师、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课程,王中原也曾想让自己的陪诊团队更加专业化,但他很快就发现市场并不是他设想的那么简单。
  “大多数客户对陪诊师专业性的要求并不是很强,客户对陪诊服务还不了解,更在乎的是性价比。如果盲目提高团队的专业性要求,势必要提高收费,客户其实是不买账的。”他分析。
  王中原在多地调研,发现在北京、西安等城市,有零星提供陪诊服务的公司,但大多还是私人通过网络接单,“全国的陪诊市场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业内人士分析,2015年左右,陪诊服务市场曾迎来一波發展小高潮,市面上出现了获得融资的陪诊公司,但在一两年之后大多已不见踪影。究其原因,一是人们对这项服务的了解太少推广难度很大,二是陪诊服务的需求还远远未激发出来。对公司而言,仅靠陪诊也很难存活。
  但对于未来,王中原有信心。
  近来,找上门来的订单越来越多,有些是儿女在外地的独居老人,有些是丈夫忙于工作而不得不自己去做产检的孕妇,有些是独自在外工作而一个人做手术的年轻人,有些是分身乏术的单亲妈妈……王中原和同事们陪着一个又一个人渡过他们人生中的“孤独时刻”。
  “有的时候,你只要陪在他们身边就够了。”张敏说。
其他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十年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教育历经了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发展历程,再次创造了人类教育公平发展的奇迹。惠及全民引领目标、综合政策促进实施、重点攻坚解决难题和深化改革提升内涵是我国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的主要经验,为全球教育公平树立了标杆。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指引下,高质量成为我国继续推进“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的行动方向,应充分认识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重要基础的地位,强化高质量教育公平的政
摘 要:《四库全书总目》作为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因其卷帙浩繁、编纂过程经过多次删改、誊录监生抄写的疏忽等因素,其提要内容难免存在谬误。本文以爬梳文献资料、核实四库原书、对比版本异同等方法,深入考察其经部周礼、仪礼类提要,对《四库全书总目》所收俞庭椿《周礼复古编》、李如圭《仪礼释宫》、舒芬《周礼定本》、郭正域《批点考工记》、张采《周礼注疏合解》、程明哲《考工记纂注》和无名氏《周礼文物大全》七书的
“好教师”是新时期全社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性期待。为了解“好教师”的基本特质,以2010—2019年间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的101位教师为例,采取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分析策略,对32万余字实证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好教师”的基本特质表现为寓教育于生命、实践探索与创新、终身学习与发展和勇担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新时期,应对各级各类教育涌现出的“好教师”进行评选和表彰,促进尊师重教局面的形成;以“好教师”基本特质为标准,树立学习榜样;以“好教师”的成长规律为依据,为“好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空巢”青年主要指父母双亡或者父母健在但常年不和父母共居,单独居住的18-35周岁的人,以主体意愿为依据,可划分为“被迫型”空巢青年、“自愿型”空巢青年和“无奈”型空巢
摘 要:凌惕安是贵州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献收藏家,著有《咸同贵州军事史》《清代贵州名贤像传》《郑子尹先生年谱》《黎莼斋先生年谱》。凌氏勤于写日记,然存世的只有辛酉至甲子四年,计二十四册。记录了民国十年至十三年间贵州军政、教育、商业、金融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史事,是研究民国贵州尤其是省会贵阳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凌惕安 笋香室日记 民国 贵州 贵阳  凌惕安《笋香室日记》二十四册,今藏贵州省图书
从文化管理到文化治理的转变有着深厚的制度渊源,“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的治理原则、目标与框架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深化而逐渐明晰,由此“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的政策话语不断形成与演进。在文化治理视野下,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表现出多主体协商互动,人民文化权益目标指向,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与经济性的互构等内涵。在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实现路径上,一方面将国有文化企业视为文化治理的对象或载体,不断完善内外部管理体制和文化创作生产服务机制;另一方面,国有文化企业参与
2021年7月,驻马店市科技局局长胡晓黎带着相关人员再次来到驻马店市大力天骏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了解企业发展情况。该公司是一家主要生产仓栅式运输半挂车、自卸半挂车、集裝箱运输半挂车等10多种产品的科技型企业,拥有授权专利37项。当问起有什么困难和问题时,公司领导反映企业回收资金慢、流动资金短缺,胡晓黎一行当即答应帮助企业协调贷款,现场联系协调邮政储蓄银行和省专业机构尽快到企业考察。经过几天的情况了
期刊
《非吴承恩作别解》一文,从吴承恩的父亲吴锐入赘问题入手,论证《西游记》非吴承恩所作,别具新意,但亦多有可商榷之处.从相关文献看来,赘婿有的受歧视,有的不受歧视,甚至还有
孙中山的联俄政策是孙中山联合苏俄,利用苏俄的经济、军事的非正式外交援助,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外交举措.联俄是孙中山晚年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向,但此举
期刊
三问“付费刷课”乱象之三  告别应付式刷课 大学网课怎么上  “付费刷课”“宁刷不上”……如今,针对大学生上网课的讨论越来越多。在一些大学生“应付式刷课”的背后,是不少时间冗长、内容乏味、考核死板的“低质网课”横行校园,不少大学教师和专业人士也在讨论、反思大学中的网络课程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网课可以代替老师的正常教学吗?大学教师应当如何设置、安排线上线下课程的比例?线上课程应当如何保证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