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xtm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的重头戏,在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然而,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却陷入了泥淖。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懂难学;老师则感到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难教。因此,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显得特别的重要。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的重头戏,在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在高考中占有不轻的分量。《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已经出炉,语文部分基本没什么变化,但是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变动则值得琢磨。然而,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却陷入了泥沼。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懂难学,老师则感到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难教。教学上基本以传统的模式为主,有的老师将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字词串讲,句子翻译,而不去把握文意,分析文章内容,更谈不上评价和鉴赏;而有的甚至抛开词语句子,架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这两种做法影响了学习兴趣与效率,不但不符合《考试说明(语文)》的考试能力要求,而且也与新课标的理念相悖。所以,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显得特别的重要。
  那么应该怎样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以为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确定。新课程改革搞了十年,但语文课程只有“课程目标”,至今没有清晰地界定学科的教学内容,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效甚至无效。现在再来看看在新课标当中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重视在阅读实践过程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以及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由此可见在课程标准当中缺失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一重大任务只能由语文教师来完成。
  那么怎样确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呢?《课程标准》是纲,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教材是根本,学情是基础,《考试说明》更具有指导意义。有了这些纲领作依据,教学的方向就明确多了,语文教师就可以逐篇开发教学内容了。但真正有水平的教师具有驾驭整套教材的能力,具有建构阅读教学内容体系的能力。苏教版采用模块主题的编排体系,而单从文言文的教学来看,极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有计划的安排。将五本教材中的所有文言文集中起来,结合《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实践,逐篇研究文本,开发内容,然后整理归纳课程目标。当具体授课时,需将课程目标重新分配到各个文本中去落实,这时必须结合文本特点做到重点突出,即哪个文本最适宜承载哪块教学内容。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建成之后,教师的底气就足了,教学的方向就有了,教学也将变得更有效了。
  当然,要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在此,就结合苏教版五本必修教材来谈一谈笔者的文言文教学实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气氛
  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离骚》被学生认为是最烦的篇目之一,不妨以“名句引读”法来导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两句可谓是耳熟能详了,学生很感兴趣。介绍屈原时,学生自然会联系到端午节,因名人而享有的假日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屈原一人,足见国人对屈原的敬仰,学生因此就会满怀崇敬而自觉主动地去学《离骚》。
  二、读通读顺文章,达到美读成诵
  反复诵读自古都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教师的点拨、范读或是听录音朗读是很有必要的。至于美读成诵,唯有利用早自修了。为使学生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好早自修、使早自修的朗读更有效,我经常会搞一些朗读效果检测,如课文填空、字词检测。当然,在诵读要求上,不同的篇目就会有所不同,《指南录后序》、《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之类的记叙类文章重在理解,读顺,《项脊轩志》、《陈情表》如泣如诉,需有感情的诵读,才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眷眷之情以及李密对祖母的无尽孝心。通过美读不仅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能在情感上与作者形成共鸣。至于《劝学》、《师说》之类的文学经典必须熟读成诵,这既是课程目标,也是《考试说明》的要求。
  三、夯实学生基础,通过检测落实
  语文教师都明白,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知识点是提高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理解鉴赏评价文言文作品的前提,也是文言文教学的最基本内容。为落实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必修三第四专题专门编排了一个文言文单元,既有课内精读,又有课外自读,可谓篇篇都是经典,是引导学生把握文言文学习的典范。因此,这些课文就必须花功夫落实。
  结合教学经验及考试要求,对文中出现的虚词、实词要作量化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学在课堂,练在课后。但仅靠一份作业是难以落实的,更需要反复、长期的训练才能巩固。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课程目标中规定背诵篇目是检测的重点,必须人人过关,背诵过关,书写过关。文言基础则采用作业态度检测的形式,错误率高的题目甚至还得反复。这种跟踪监督的方式比较适合于中等水平学生,效果明显。
  四、学会举一反三,善于联系
  如果说整理归纳有助于知识内容的把握,那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是灵活运用知识。为此无论是教与学,我们都应加强知识的内部联系。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多方面联系,或引导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回忆,或联系一些成语、句子,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虽然很短,但是知識点比较多,而且比较重要。“贰”字数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但是已经学过,部分学生也能回忆起“四海一”的“一”字。“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字是“依靠、凭借”之意,含同义的“因”字的成语就有“因人成事”,而本板块的名称“因声求气”的“因”则可信手拈来。况且,“因”字在本专题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两课又将反复出现。经过不断地联系、反复,学生自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挖掘拓展,传承文化
  完成词语学习,只是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初级能力目标,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不能止步于此,否则,将忽略了语文学习的高层次能力目标,也失去文言文阅读的终极价值。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优秀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应是最高层次的学习目标。而中学文言文课文大都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文质兼美的作品,有必要将它们作为传统文化载体来理解、接受。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成败。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要坚持长期性的原则,在长期
文言文课程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文言文教授的效果,有必要激发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增加思考,本研究以笔者执教的《墨池记》为例,讲授了提高文言文课堂思考的若干方式
After 20 hours on the train my friends and I finally arrived at our long-awaited destination - Enshi. As soon as we got off the train we were welcomed by a wav
发明缘由:  我在饭店吃饭的时候,发现了几个问题:  1.虽然很多饭店针对防盗在墙上贴了提示纸条,上面写着“请大家注意保管自己的财物,贵重物品请随身携带,以免丢失”,但顾客即便把包放在身边,一不留神,包里的财物还是会被偷走。如果他们把包放在身旁的椅子上,包都可能丢失。  2.为了方便接听重要电话,很多人吃饭时把手机放在桌面上,一不小心汤水会洒在手机上,手机因此损坏。  3.冬天,人们用餐时会脱掉衣
老年急腹症手术的麻醉处理132例李万魁,魏金芳临床资料:男105例,女27例。年龄60~70岁109例,70~80岁19例,80岁以上4例。急性机械性肠梗阻51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合并穿孔,出血及癌变26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4例,外伤性胃
代替真人主演电影的美女机器人  机器人Geminoid F的原型是一个日俄混血美女模特,F代表女性female,她“出生”于2010年,会做出眨眼、微笑、皱眉等65种不同的面部表情,皮肤由柔软的硅胶研制,肤色逼真度极高,更能像真人般发声、对话、唱歌,说话的时候胸脯随着呼吸一起一伏,远看几乎与真人美女无异。该机器人并不是自主的机器人,任何动作都要通过一名女演员在背后遥控操纵。  虽然该机器人仅仅“五
【摘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模块之一,同时这也是高考的难点。高中语文阅读的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应该以文章的社会、人文背景为出发点,把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根本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整体内涵。本文主要针对课内外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从小到大,每个学生,生活中都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言文句子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它可以让学生在翻译文言文句子中积累文言词语、感受古代汉语习惯,更重要的是准确理解原作内容。
作文的基本功能就是表情达意和有效交流,其实质就是自己与自己的交流,自己与他人的交流。高一作文是高三作文的奠基石,因此要想建筑高中作文这栋高楼,必须夯实高一作文这块地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