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台政策与两岸政策的真相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_city_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与亚太地区格局的变化,美国国内在对台政策与战略上、以及两岸政策上也出现了新的论述与争论,其中包括了“弃台论”、“脱美入中论”、“两岸军力失衡论”、“不会必然协防台湾论”、“两岸维持现状错觉论”等。通过对这些论述的解读不难发现,其宗旨是敦促台湾加强自我防卫能力,增加台湾对美军购,以维持两岸“不统不独”现状,达到“以台遏华”的目的。
  要台湾增强自我防卫的
  “不会必然协防台湾论”
  近年来,美国内部出现了主张放弃或调整“协防台湾”政策的主张或论述,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情况或基本观点。
  第一类是从美国的利益出发,主张美国调整“协防台湾”政策,放弃“协防台湾”的立场,即“弃台论”。代表人物如华盛顿卡托研究所防御政策研究负责人伊万·伊兰德、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著名学者格拉瑟等。伊万·伊兰德曾于2009年4月撰文称,美国不应冒着同中国大陆风险升级的危险来保卫台湾,美国应收缩驻东亚海军对中国大陆的威胁。格拉瑟也曾于2011年3月发表文章,建议美国政府应放弃“协防台湾”。他在文章中表示,“中国大陆发展的许多常规武器都是为了遏制台湾并降低美国干预台海事务的能力。鉴于这样的情况,美国应考虑退出对台湾的承诺”。
  “弃台论”抛出后,非但没有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声音,还受到不少批判,德国马歇尔基金资深研究员丹尼尔·特文宁认为,“弃台论”在战略问题上是倒行逆施,强调台湾对维护美国在亚太地位的重大意义。
  第二类是担心随着中国军力的提升,未来美国协防台湾的能力不足,但没有明确提出放弃“协防台湾”。2011年2月,美国兰德公司资深研究员柯瑞杰表示,美国对中国军力相对优势也许不会维持到2020年,“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我对美国协助防卫台湾的能力持悲观看法”。但他并没有言明美国要采取放弃“协防台湾”的政策。
  第三类是策略性的“不会必然协防台湾论”,即主张美国有条件地协防台湾,主要目的是要台湾自己加强“国防”与军购。代表人物有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教授霍姆斯与侯格兰等。今年3月初,在有半官方背景的美国威尔逊中心举办的“美国战略东进与台湾”研讨会上,不少与会的美国专家认为,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台湾必须增加‘国防’预算以强化军力,不能像过去那样认定美国必然会协防台湾”。其中,被认为对华强硬派的霍姆斯表示,美国(对台海)的干预已不能说是理所当然,毕竟今天与1995年或1996年情况不同(指美国派航母到台湾海峡)。美国政府清楚在中国周边地区行动所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危险,也清楚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战斗损失。“为台湾而战,美国在世界的地位将会遭受无法弥补的损伤”,因此“美国人没有义务把大量人员、船舰、飞机和纳税收入的钱财,用于弥补台湾方面的鳖脚战略决策”,因此“台湾必须竭尽所能保障自身的防务,同时帮助美国军队前来实施救援。不然,台湾就要承担无所作为的后果”(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2013年3月3日)。
  可见,这一“不会必然协防台湾新论”,其实是对台湾进行施压的策略与手段,是要台湾尽一切可能、甚至是“竭尽所能”加强军事支出,扩大对美军购,加强防卫。同时,霍姆斯还主张台湾协助美国出台一些突破中国大陆反介入防御体系的措施,台湾必须注重自己的防卫并协助美国,美国才会加强台湾的安全。
  另外,《华盛顿邮报》记者兼专栏作家侯格兰认为,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日益强大,改变了台海军力平衡,美国五角大楼已经承认,“如果北京以武力攻击台湾,美国的飞机及船舰无法成功阻止”。因此,他强调如今的美国“必须倚靠大规模的报复力”,才能吓阻解放军渡海。显然侯格兰属于悲观的“协防派”。
  尽管美国国内对于“协防台湾”的政策存在各种争论,但美国政府或官方并没有调整或改变这一对台战略。今年2月初,美国国务卿克里表示,“将持续支持美国对台湾的各项承诺,以协助台湾维持足够自我防卫能力”。事实上,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以台遏华”的战略不会改变。
  “两岸维持现状错觉论”与
  “脱美入中论”
  今年3月15日,美国在台协会(AIT)台北办事处前处长司徒文在出席“台独”基本教义派社团主办的所谓“海内外台湾国是会议”时,提出了“两岸维持现状错觉论”的观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司徒文表示,许多台湾民调显示多数台湾人希望两岸关系维持现状,但台湾人对“现状”的认识是一种错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中国大陆越来越强大,而台湾在经济上越来越依赖大陆,越来越向大陆靠拢。“两岸关系不会由台湾人民决定,如果情况并非快速地如大陆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他们(大陆)对现状会有多少耐心就不得而知了”。显然,在司徒文看来,台海关系现状正在改变,这种改变的核心是台湾向大陆倾斜。同时在他看来,如果台湾出现向独立方向发展即所谓“非大陆希望的方向发展”,大陆就会失去耐心,可能就会采用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这就是司徒文对两岸关系发展与大陆对台政策的主观猜想,也是另一种温婉的“大陆威胁论”。
  这一猜想与臆想的要害是要告诉台湾民众:大陆仍然是台湾的威胁,因此台湾要加强防卫。司徒文表示,“台湾民众必须对‘国家’安全挑战有更广泛的认识和了解”;“台湾人民应重新检讨对‘国防’的支持,并做出一个决定,也就是加强‘国防’并采取行动”,“如果台湾人民无法支持更多的‘国防预算’,我不认为军方能够达成转型计划”。司徒文如此公然地鼓吹台湾要加强“防卫”,需要“资金”,台湾人民要支持“国防”,讲明了就是要台湾民众支持台湾当局花钱对美军购,增强防卫能力。
  司徒文的“两岸维持现状错觉论”,是认为“台湾政治现状正在被改变”,台湾在向大陆倾斜,有和平统一的“危险”,这才是其要害所在。
  此外,司徒文还表示,台湾在经济上越来越依赖大陆,越来越向大陆靠拢。他强调,“台湾偏重与中国贸易,而未开拓其他贸易对象,会加深台湾的‘外交’孤立,况且两岸尚存政治分歧,中国恐用经济手段对付台湾”。   在美国人看来,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最后必然走向和平统一,即台湾“脱美入中”,这当然不符合美国维持台湾的“不统不独”现状,不符合美国实质控制台湾的既有战略利益,不符合美国“以台遏华”战略。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金德芳担心,两岸走得太近会影响美国对台军售。他表示,“如果台湾很快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那为什么还要向它出售武器”?
  不断鼓吹“两岸军力失衡论”
  近年来,美国不断制造“两岸军力失衡”论调,炒作中国大陆军费不断增加,军事现代化迅速发展,台湾自我防卫能力与努力不足,两岸军力严重失衡。“两岸军力失衡论”成为当今美国最普遍、最流行的立场与观点。
  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兼专栏作家侯格兰在今年4月发表了一篇题为“奥巴马以亚太为枢纽的政策甚合时宜”的文章,该文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南)沿海密集部署导弹,已经改变了台海军力平衡。
  美国希望维持两岸军力平衡,重点不是美国对台湾提供军事支持,包括军售、技术支持与军事人员培训等,而是要台湾投入更多的军事预算、花更多的钱从美国购买武器,同时减轻美国协防台湾的压力与负担,从而达到“以台遏华”的长期战略目标。
  然而,今天的台湾也不是昔日的台湾。台湾经济实力逐渐下降,军费增长也随之放慢。而台湾巨大的对美军购(马英九表示,美国近三次出售台湾武器超过180亿美元),正是造成台湾经济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台湾经济的衰落,又反过来影响军费的增加。因此,美国期待台湾通过增加对美军购,改变两岸军力失衡的目标将很难达到。可见,“两岸军力失衡论”不是简单的军事问题,而是美国对台、对华的重大战略问题,核心是要台湾增强军力以对抗大陆“可能的非和平统一”,以维持两岸“不统不独”现状。
  持续营造“大陆对台威胁论”
  美国鼓吹与宣扬“大陆对台威胁论”由来已久,今日更甚。今年2月,美国参议员柯宁在一次论坛上表示,台湾面对中国大陆积极军事现代化与“好战”的态度,取得F-16战机日益重要且具高度象征意义。
  被认为对华强硬派的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教授霍姆斯竟公然声称,中国与昔日的苏联十分相似,领导人公开、明确、反复阐明对台湾的打算,“中国大陆将推翻这个‘合乎宪法的民主政权’,大陆将不会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这不只是美国人的偏见,更是对事实的歪曲,是一种政治阴谋。
  显然,美国制造“大陆对台威胁论”,要害就是制造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不满情绪,制造两岸的矛盾与紧张,恶化两岸关系,同时达到维持两岸“不统不独”的政治目的,让美国能够长期、甚至永远控制台湾,并将台湾作为遏制中国和平崛起、阻碍中华民族复兴的筹码与棋子。
其他文献
我在本刊前一期《回首东南亚四十年》一文中提到,本人在东南亚国家曾有过四次常驻经历。这四次常驻对我而言,也是四个台阶。第一次(1978~1982,越南使馆)任科员、随员;第二次(1991~1993,越南使馆)任一秘、研究室主任;第三次(1993~1997,新加坡使馆)任一秘、研究室主任、公使衔参赞;第四次(2001~2004,马来西亚使馆)任特命全权大使。  不同时期,有不同历练;不同岗位,有不同收
7月底,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旋风走访英国、以色列和波兰三国。在此期间,罗姆尼对奥巴马时期降温了的美英关系以及混乱的中东局势大加指责,认为奥巴马采取的错误政策导致美国在中东欧地区进退失据,凸显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尴尬。波兰总统布罗尼斯劳·科莫罗夫斯基随后接过罗姆尼的观点表达了波兰的不满,他指责美国未兑现在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承诺,之后他更在8月15日提出,波兰应该建立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来保卫其
以前的总统虽也出过这样那样的意外,但离任后,都能以令人尊敬的形象留在民众记忆中。仰望前贤,武尔夫不知自己还能否重获尊敬,留芳后世。    德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对内对外代表国家,没有实际行政权。这个职位原本不太惹人关注,但近两年屡屡成为热点。2010年5月,前总统科勒意外辞职引起举国震惊,这个岁末年初,现总统克利斯蒂安·武尔夫又因一桩陈年房贷,惹上没完没了的麻烦。事情出了一个月了,德国人的圣诞节和新
2月24日,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罗照辉在德黑兰与伊朗外交部西亚司总司长纳比扎德赫举行中伊第二轮阿富汗问题磋商,并会见伊朗副外长拉希姆普尔。双方承诺在阿富汗问题上加强沟通,共同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随着阿富汗进入关键转型阶段,包括中国和伊朗在内的地区国家在阿富汗问题上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力求确保阿富汗各项转型顺利进行,为未来阿富汗及地区的长治久安打好基础。  阿富汗进入关键过渡期  2014年
2015年6月26日,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因病逝世,享年85岁。普里马科夫1929年10月出生于基辅。作为世界知名的政治家,他的一生波澜壮阔,早年从事新闻,中年跨界学术,晚年步入政坛,从对外情报局长、外交部长一路做到总理。当时正值苏联解体初期,新生的俄罗斯痛苦转型,普里马科夫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俄罗斯的命运乃至当时重大国际事件的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举行会谈。两国元首一致决定,将中赤几关系提升为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习近平指出,不久前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亚非领导人会议重温了60年前万隆会议确立的国际关系十项原则。中国历来支持非洲国家维护自身独立、和平、稳定和发展的努力。中国和非洲历来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始终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今年是
【英】《中东经济周刊》2015年8月11日  伊核全面协议最终敲定,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将逐步解除。未来大量外国投资和跨国公司将进入伊朗市场,前景令人兴奋。但投资者仍会面临许多障碍。一方面,制裁最终解除尚需时日。联合国明确提出对伊朗的制裁要“有条件地”解除。美国国会也将在60天内对伊核协议投票,虽然奥巴马表示将在必要时动用总统权力否决国会的抵制意见,但国会也可以通过参众两院的2/3多数否决总统权力。
上世纪60年代初,我还是一名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初中生。在那充满革命激情的年代,我们接受的是“身在教室、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革命理想教育。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读到了由周恩来总理题写刊名的《世界知识》。这份涉及国际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内容的刊物深深吸引了我。从“半月谈”、“国际札记”到“外论介绍”;从“列国志”到“新闻人物”,浅显易懂的“小知识”和“问题解答”,多彩的世界各地通讯游记,以及结合时
日本首相安倍自“梅开二度”以来,连同其政治拥趸,不仅在历史问题上肆言无忌,而且将其右倾话语渗透到NHK等主流媒体。以《永远的零》为代表的右倾文学充斥日本文坛;籾井胜人等NHK高管们关于慰安妇、南京大屠杀等问题的错误言论,虽招致国内外的批判,但右派政治家们依旧没有放弃为历史翻案的努力;日本高官在国会上作证称,作为“河野谈话”基础的慰安妇证言未经验证真伪;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表示,将在政府内部成立专门小
智库是由许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的研究机构。它已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中最具竞争性的一个“思想产业”。日本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智库,研究领域涵盖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现今大小不等的千余个智库主要有社团、财团和企业法人三种形式,通过广泛的内外交流、深度的研究成果,在从企业管理到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