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内文献资源整合与一体化建设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l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信息资源更新速度的加快,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文献资源经费的投入比例远小于在校学生人数增长比例的问题日显突出,文献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缺口。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整合校内文献资源,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率。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可采用总分馆制下的共建共知共享模式,借助校园网络技术平台,在总馆与分馆之间使用统一的金盘软件管理系统,實现校内文献资源的整合和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文献资源整合;图书馆;总分馆制;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5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4-0118-04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招收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文献资源经费的投入比例远小于在校学生人数增长比例的问题日显突出,文献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缺口[1]。另一方面,学校图书馆与各院系资料室相对独立,图书馆以全校学科设置为基础开展工作,各院系资料室以各自的学科发展为中心开展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两者业务性质虽然完全相同,内容相互交叉,却由于隶属关系等诸多原因各自为政,文献重购、漏购现象屡有发生,导致文献经费的使用效率降低。再加上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广大师生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献信息服务与管理的理念、方式、手段等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原有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师生越来越高的信息需求,特别是不能满足素质教育、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要求。要保证全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完整性,解决高校学生人数众多、文献经费相对不足导致的文献资源紧缺、交叉学科对多学科文献资源的需求等问题,只有借助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对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资源进行整合及一体化建设,使得文献服务效益最大化,以保证高校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协调发展,推动校内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2]。
  许多专家学者对校内文献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例如,范艳芬[3]以辽宁大学,通过成立“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管理委员会”,实现图书馆与各院系资料室之间业务统一协调发展,推动校内文献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王代礼[4]以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波音和空客特藏室的改扩建为例,说明将特藏室改建为信息共享空间,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具有弥补整合型信息共享空间的缺陷、促进特藏室服务模式改革等积极意义。王蓉[5]以运城学院为例,通过将各系资料室文献资源纳入学院的文献保障体系之中,进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图书馆文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在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共享。但这些研究中也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缺乏统一的整合平台,无法实现完全意义的资源共享等。本次研究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对目前该校校内文献资料整合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做了详细调研,提出了采用总分馆制的整合模式,对校内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与一体化建设,以期为高校校内文献资源的整合与一体化建设提供样板和范式。
  一、成都理工大学当前图书资料资源现状
  成都理工大学现有在校学生3.6万人,图书馆馆舍面积1.73万m2,馆舍面积小,学生人数多,生均文献资源相对不足。在一次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您最关注的事宜”网上问卷调查中,有67.4%的师生投票对“学校数字教学资源是否丰富” 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为了缓解文献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2011年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根据学校《关于2011年学校推行绩效管理等六项重要工作的通知》(成理党发[2011]6号)“整合优化教学科研资源,建设科学研究发展平台”的要求,对全校各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的存量、分布和利用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全校25个院系(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拥有资料室的单位16个,占全校院系总数的64%,25个资料室的藏书量达60236册,期刊达20389册,经费约43万元,共有专兼职工作人员15人。阅览室平均阅览面积为92m2,平均每周开放时间40小时。各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购置经费、开放时间、开放对象以及资料室工作人员的构成结构均存在较大差异(图1)。
  二、文献资源收藏、管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成都理工大学校内各院系所属资料室的文献资源的收藏、管理、利用等情况的全面调查,发现在目前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分散管理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
  (一)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行政独立,管理封闭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院系资料室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还沿袭着传统模式,“条块分割,块块封锁”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完备体系。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仍处于各自为政、沟通不畅的半封闭状态,图书馆也无法对院系资料室进行业务指导。
  (二)各院系资料室人员知识结构、学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资料室没有设专人管理
  如研究生院、沉积院、环工院等,均只有1名兼职人员作为资料员。大多资料员没有经过图书管理专业培训,无法将一次文献加工、整理成二、三次文献,也不能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资料室的工作仅局限于对一次文献的借还服务。
  (三)硬件方面,部分资料室甚至没有配备计算机,还停留在手工编目等传统方式
  如地球物理学院、能源学院、体育学院等,还停留在手工编目等传统方式。软件方面,绝大部分资料室没有安装与图书馆一致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平台;绝大部分资料室没有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数据加工,自设编目、条码、种次库等,造成数据混乱,馆藏数据不能录入图书馆馆藏书目库,无法接受外部书目信息,图书借阅期限、规则数量难以用计算机进行量化管理。
  (四)院系资料室文献信息资源大都只限本学院的师生使用
  如能源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物理学院,造成了一些文献资料被长期闲置,而其他院系的师生需要却无法借阅,形成了文献资源短缺和闲置并存的局面。资料室的文献资源利用率较低,年接待读者量和年借书量偏少。   (五)各院系用于资料室文献资料建设的经费差别较大
  如外国语学院的文献经费占总经费的28%,而核自院的文献经费仅占总经费的3.5%。其次,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购置经费不固定,年购书刊数量较少,收藏书刊数量有限。
  这些问题不仅是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存在的问题,也是全国高校都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尽管各高校在经费、人员、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差异,但解决高校图书馆与资料室文献资源的整合与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即只有在当前数字化、网络化高度发达的条件下,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拓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全新的空间, 院系资料室由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借阅场所向现代数字图书分馆转型,才能实现高校校内文献资源整合及一体化建设。
  三、资源整合一体化建设模式——总分馆制下的共建共知共享
  总分馆制最早由美国开始实行,其体制也相对比较完备,是目前解决文献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之一。总馆是指学校图书馆,分馆是指将院系资料室改造的专科分馆,即在一个总馆下设立若干个分馆,形成一个图书馆网[6]。高校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必须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依托先进的网络建设平台, 利用统一的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如金盘系统、汇文系统等)以及统一的检索平台,将不同类型的资源整合起来,建成一个以总馆为中心, 以分馆为专业特色, 形成一个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的馆藏特色化、服务网络化、管理现代化的有机体制[7]。这种模式以合为主,具有组织领导严谨、操作运行灵活方便的优点,使得院系资料室全部统一在图书馆的金盘集成管理系统下,成为分馆子系统,实现领域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重组,使读者在校园内任何地点、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咨询、检索、借阅总分馆的信息资源,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
  (一)整合行政管理模式
  在不改变隶属关系和现行财政体制的前提下,要打破现有的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分散封闭的格局及局部垄断的状况,必须强化总馆对分馆在业务上的领导作用。同时圖书馆(总馆)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定期对资料室(分馆)进行全面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分馆等级,奖励与级别挂勾,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二)建立统一检索的整合平台
  整合文献资源类型,建设联合目录,实现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业务标准规范化,建立统一检索的整合平台。通过统一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平台实现联合编目、联机检索,建设以总馆馆藏文献书目为基础,分馆文献书目为补充的全校文献联合书目数据库,并以分馆文献书目为主体,建设学科文献书目数据库。联合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将严格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主题标引规范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 规定的CNMARC 著录规则执行,实现总馆与分馆的联机编目,同时也实现全校文献与全国高校的联机编目。联合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将打破总馆与分馆、分馆与分馆之间的“内封闭”状态,使总馆与分馆之间形成一个共建共享资源的新联合体,读者可以查询各种文献在总分馆内的收藏分布情况,实现通借通还。同时通过medalink等统一检索平台,将不同格式、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整合起来,实现无缝连接,实行统一检索。
  (三)整合总馆与分馆藏资源,发挥分馆特色资源优势,建立分馆的特色数据库
  根据学校的规模、教学与科研水平、师生人数、专业设置等不同情况,明确总馆与分馆各自的收藏范围和重点,形成一个既密切联合、又合理分工的协作信息网络系统。总馆重点收藏适合全校通用的书刊信息资源,尤其是相关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文献,同时承担数字化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引进和管理,负责高价、大型成套出版物等文献资源的收藏。分馆则在文献建设的品种、专业延伸及学科范围和知识层面等方面向纵深发展,建立学科专业文献特色数据库,与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形成互补。分馆要变革过去对读者主要以提供一次文献服务为主的局面,做好文献资料二、三次加工、整理等工作,提高为教学、科研人员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四)整合服务方式,加强对分馆资料员的业务培训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 高校图书馆大多都实行集“藏、借、阅、咨一体化”的开放服务模式,但有的院系资料室仍实行闭架式服务模式, 手工登记,一些资料员的专业技能不足。要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整合与一体化建设, 必须重视对各院系资料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现代化的业务技能及开展文献咨询服务的手段和方法,达到图书馆馆员的岗位要求。同时总馆、分馆的文献信息资料的管理制度、读者借阅制度、服务时间、服务方式都应统一, 广大读者凭同一借阅证可以借阅全校的任一文献信息资源。只有这样, 才能使校内文献信息系统的整体效益发挥最大效用。
  四、试点实施情况
  成都理工大学从2002年开始探索“高校校内文献资料的整合”研究,通过校园网实现了校内的网络互联、互通,具备了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硬件条件。该校图书馆与文法学院、材料与生物工程学院、应用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草拟了校内文献资源整合方案,实施总分馆制管理模式。三个学院的图书情报室均安装了与图书馆一致的计算机集成管理软件——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GDLIS Pro(分馆版),该系统只需要总馆配置服务器设备,各分馆利用普通的计算机,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加入总分馆体系之中享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不再需要购买服务器设备及相关的系统软件和数据库,实现了联合编目、联机检索、通借通还和资源共享,但同时又相对独立运行,并具备GDLIS XP系统采、编、典、借、阅的所有管理功能,同时,借助madelink统一检索平台,使检索本校所有数字资源及网络搜索引擎如同检索一个数据库一样便捷,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总馆(学校图书馆)与分馆(三个学院资料室)整合模式的成功运行,为进一步实现全校文献资源的整合做了有益的尝试。
  五、结语
  总分馆制是目前高校校内文献资源整合与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成都理工大学校内文献资源整合的关键是借助校园网络技术平台,在总分馆之间使用了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GDLIS Pro,建立了统一的业务管理平台,使全校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开发利用, 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广大师生不同层次的多方位的文献信息需求。结果表明:总分馆制下的整合模式是实现校内文献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可在全国高校推广适用。
  参考文献:
  [1]潘薇,左文革,袁永翠.中国农业大学校内文献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9(11):41-44,80.
  [2]杨晓军.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与资料室的一体化建设刍议[J].中国图书情报科学,2003,(6):505-506.
  [3]范艳芬.高校校内文献资源整合实践研究—以辽宁大学为例[J].情报探索,2011,(3):66-68.
  [4]王蓉.高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文献整合初探———以运城学院为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5):171-172.
  [5]王代礼.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与效应研究——以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研究,2011,(10):82-84.
  [6]杨斌,刘昌莹.高校校内资源共享与总分馆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1,(5):624-625,589.
  [7]曹海霞.试谈高校图书馆总馆与分馆建设[J].河北科技图苑,2008,21(1):57-59.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敦煌禅籍的整理研究中,学界基本是运用20世纪初期新出的《祖堂集》去论证敦煌文书中材料的真实性问题,较少从敦煌文书的角度去论证《祖堂集》自身的编撰与原始材料来源。因此,文章在对敦煌文书《绝观论》研究的基础上,论证《祖堂集》与《绝观论》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进一步比较分析两者在内容上的重合部分,以及《祖堂集》编撰者在选择原始材料时选取《绝观论》的缘由。  关键词:《祖堂集》;《绝观论》;牛头法
期刊
【摘要】目的欣赏宝贝再生资源拍卖活动个案体验兴趣培养策略。方法①拍卖个案生成。②辅助个案亲子家园开展。③完善家园个案拍卖品欣赏介绍。结果拍卖是欣赏再生资源兴趣载体,激活家庭资源共同参与,使来自不同家庭孩子积累具有从不同角度尝试用美术欣赏方法个性的经验带来和同伴共享、探索学习。  【关键词】拍卖活动 再生资源 欣赏 激活家庭资源  一.问题的提出  重视幼儿园与家庭资源的共同参与,利用拍卖活动开展有
期刊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立足此方位,推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新发展,是开展其历时性与共时性纵横研究、问题性与对策性导向研究,弥补理论缺憾、回应实践诉求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呈现出指导思想时代性、教育对象全员性、教育导向政治性、教育内容丰富性等显著特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依据,经由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
期刊
摘 要:阎连科创作中始终存在着“城”与“乡”的二元对立结构,对城乡交流过程当中的融合与冲突的描述是其不变的主题。阎连科小说中的人物游走彷徨于城乡之间,在不断寻求令自身安适的可能。正是通过对这种探求的追溯,阎连科表达了对人在现代文明世界安身问题的隐忧。  关键词:阎连科;小说;城乡;乌托邦;流变  中图分类号: I207.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0)05-0
期刊
摘 要:在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政府在金融生态优化中一直发挥着作用,这一作用应当是具有重要性和主导性。通过对广东省金融生态总体规划和具体策略的阐释,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提出包容性金融生态的概念和相关政策建议。政府应该遵循金融生态优化中的内在规律;需要有的放矢、因地制宜,考虑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甚至是人文环境的不同;处理好金融生态三大要素间的关系;以包容性金融生态建设的理念来处理金融发展与社会建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印古典戏剧理论的发展历程做简要梳理,以《舞论》和《闲情偶寄》为中心,从戏剧本质论、戏剧语言论、戏剧编导论和戏剧观众论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发掘与阐释中印古典戏剧理论间的相通性和差异性,以达到认识他人与自我、互相交流的目的和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效果。  关键词:中印古典戏剧;理论比较;《舞论》;《闲情偶寄》  中图分类号: J805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1919年1月《除三害》的发表揭开了陈独秀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序幕,1919年12月《新青年》宣言的提出标志着这一转变完成,早期建党的思想也由此萌发。随后陈独秀在一系列文章中大量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则是其为早期建党活动做出的大众化准备,这一时期的实践活动及同时代人的言论也证明了陈独秀建党活动的步步深入。陈独秀的转变与李大钊学理型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有着很大差异性,即直接在实践中与理论结合,在实
期刊
摘 要:《古文觀止》是三百多年来流传最广、影响极大的古文选本。有学者提出此书在选本时存在着局限性,其中涉及选录了韩愈和苏轼“二流作品”的问题。事实上,根据《古文观止》的选文目的,从“二流作品”的教育价值以及其他古文选本的选文情况来看,选录韩、苏所谓的“二流作品”存在其合理性,这一合理性也在吴楚材、吴调侯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下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古文观止》;韩愈;苏轼;教育  中图分类号: I2
期刊
摘 要:1937年“七七事变”后,郑天挺带领师生南渡昆明西南联大,并于1940年因缘际会出任西南联大总务长,繁忙的行政与教学科研并重。郑天挺在“烽火连三月”的生存境遇下,坚守读书志趣。八载春秋,他有着深邃的读书思考与治学追求,年富力强地开始了一段“读书治学长征”。从阅读史视域下探讨其读书治学,审视其读书取向和学术旨趣,管窥郑天挺的君子人格和家国情怀,从而借以缅怀那段弦歌不辍的联大岁月,以充分吮吸其
期刊
摘要:软法宽泛的外延和多种多样的载体形态致使其在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应用笼统、浮于表面的困扰。基于此,软法在实践中的作用发挥多局限于精神指导层面,被严重限制。在此背景下,基于“公共治理”型执法模式的发展、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要求,宜在以硬法为中心、软法为外围之应用视角的前提基础上,构建出旨在从微观视角分析刚性行政执法与柔性行政执法流程中不同环节不同载体形态的软法应用空间及应用程度的软法微观应用模式。通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