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达州市达川区麻柳镇近年来在水稻机械化插秧推广、应用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育秧期秧苗素质差,烂秧死苗多;秧块不标准,缺边少角问题;机插质量不高,栽不直,行与行间不均匀,造成稀密不均,缺苗漏窝率高;栽后补苗未跟上,管理不当。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我镇水稻生产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发展建议,为今后我镇水稻机械化生产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丘陵地区 插秧机 问题 建议
麻柳镇地处达川区东南,是达川区农业大镇,距离城区40余公里,全镇辖24个村,208个村民组,总人口44983人,其中农业人口34840人,共有耕地22453亩,其中田17132亩,地5321亩。2015年5月底全镇有小型旋耕机1323台、小型收割机1476台,大型旋耕机6台、收割机5台,步进式插秧机6台,乘坐式插秧机3台,农机总动力5.98万千瓦,农村机耕道203.6公里,人行生产道121.3公里。
一、麻柳镇插秧机推广应用现状
从2008年开始,原达县农机局、达县农业局在麻柳镇刘家坝村1、8、9社开展水稻机插示范,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示范,针对机械化秧存在问题,逐步完善了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方案。2013年麻柳镇碾盘湾村村6社向元茂机插1.8亩,亩产592公斤,人工栽插0.6亩,亩产546公斤,增产46公斤。2014年麻柳镇碾盘湾村6社向本国机插1.9亩,亩产583公斤,人工栽插0.8亩,亩产546公斤,增产37公斤。2015年达川区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新购进3台乘坐式插秧机,服务面积1260亩,今年全镇累计推广机插秧面积3560亩。
(一)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优势
1.转移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水稻生产季节性强,用工量大,时间集中,其余时间劳动力将被闲置,而机插秧就能缓解春耕期间劳动力紧张的问题,节约生产成本,转移剩余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节省秧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由于机插秧才用的毯状育秧,其播种均匀、密度高,育秧功效高。秧田与大田比为1:80-100,普通水育秧为1:6-7,旱育秧为1:15-20,秧田利用率可提高8倍以上。
3.提高劳动生产率。人工手插秧1个劳动力每天只能插0.5亩。步行式插秧机每台机器3人每天可插10-15亩,乘坐式插秧机每台机器3人每天可插秧30—35亩,提高劳动生产率15-20倍。
4.育秧节水节肥、节约成本。机插秧在秧田期易于集中管理,可提高肥、水、药的使用效果,减少用药量,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5.实现标准化生产,确保高产稳产,提高水稻品质。一是育秧规范统一,为插秧机提供了整齐一致的适龄秧苗;二是机插秧采用定行、定距、定量定深浅栽植,保证了高产所需的基本苗;三是合理把握田间肥水管理,提高水、肥、光、药的利用效果植株分布合理有序,个体与群体有机结合,通风透光良好,改善了田间小气候,减少病虫害,提高上林成穗率和稻谷品质。
(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技术特点
1.选择适宜品种、增加用种量。一般选择穗粒型和穗数型兼顾的品种,同时品种抗到能力要强,箭叶长度适中,特别是两季田品种的生育期要适当,要求丰产性高、抗逆性强,一般亩用种1.5公斤左右。
2.采用标准化育秧。以插秧机规范及标准培育出标准化塑料软盘秧苗,塑料软盘标准为长58CM,宽28CM,标准秧苗高度16-20CM(以18CM为宜)的地毯状健壮秧苗。
3.育秧精细化。包括秧田标准化整治、量化培肥、营养土的筛选、量化培肥、调酸及成熟的土壤灭菌和杀虫处理。
4.秧田干湿交替管理。秧苗前期半旱式田管,后期水旱交替以旱为主。达到以水调气、调肥、护苗,确保秧苗健壮生长。
二、影响麻柳镇插秧机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
(一)认识不足,农民承包土地规模小,土地流转难度大,集约化经营刚刚起步。
1.部分农民对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农机示范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力度不够。
2.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门槛较高,农民一时难以掌握;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前期效果不理想,第一印象差。
(二)机械装备不足,基础设施差。
1.机械化育插秧设备和耕田机、插秧机严重不足。
2.机械作业道路、排灌等农田基础设施薄弱且老化。
3.没有标准化育秧场地,商品化育秧难以推进,农户单家独户育秧质量不能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机插秧的推广。
(三)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技术推广到位率低。
1.基层农机和农艺服务机构刚刚合并,农机和农艺技术缺乏有机结合。
2.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家的农业劳动力全是老、少、妇、弱、病、残,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技术较慢,机械操作体力较差。
(四)育秧技术难关没突破,主要存在:
1.秧苗素质差。机插秧一般秧龄30天左右,苗高12-20厘米,叶龄3.5-4.0叶,叶挺苗绿,均匀整齐,根系盘结好,提起不散。生产中部分机插秧苗纤细黄化,难以达到基本标准。
2.烂秧死苗严重。主要发生在秧苗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
(五)机手操作不熟练,栽插质量差。
1.整地质量差,田间高低不平,现耙现插,沉實时间不够,造成栽插过深,不能发挥机插秧的浅栽优势。
2.缺苗漏窝率高。栽不直,行与行间不均匀,造成稀密不均,主要是机手的熟练程度、机械的调试问题,秧苗不均,秧块不标准,缺边少角问题,栽后补苗未跟上。
3.超秧龄栽插。机插秧密度大,秧龄弹性小,秧龄超过35天明显老化,栽后容易老化,分蘖发生迟缓,影响产量。其原因一是育秧时间没衔接好,秧等田,造成秧苗素质下降;二是后期温度高,秧苗生长加快,由于密度大,营养不足,通透性差,基部叶片黄化,出现老化。 4.机插植伤影响。机插秧在机插时容易造成植伤,秧苗嫩绿,秧苗过高,则植伤越重。植伤后,返青缓慢,分蘖推迟,有效分蘖期短,影响产量。
(六)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发展严重滞后,经营松散缺乏凝聚力,插秧机利用率低。
三、麻柳镇插秧机推广应用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规划,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1.加大对农村机耕道路建设的投入,机耕道路建设是推进农机化建设的基础,合理规划好机耕道和生产道路,要让大中型农机具能够到田间,保障农用物资和农产品运输畅通。
2.加大对水利设施的建设和修复的资金投入,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新建一定的提灌站,对原有的需维修的提灌站加紧修复,整治好现有的山坪塘,落实好管护责任。
(二)合理引导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
1.在镇辖内建立一个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开展以水稻机育机插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宣传和推广服务,发挥指导、示范、带动作用,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2.进一步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加大对质量好、效率高、技术先进的农机具的推广力度,重点支持水稻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经营大户参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服务,集中力量提高水稻育秧、栽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
3.推进农机和农艺有机结合,优化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生产技术体系,促进水稻生产机械化育插秧配套机具的推广应用。
(三)培育壮秧,杜绝超龄秧。
1.根据栽插面积及水源条件合理安排育秧时间,避免出现秧等田、秧等水栽插超龄秧的现象。
2.严格按照水稻机插秧软盘泥浆育秧技术规程培育壮秧。
(四)选用适宜的插秧机,规范操作。
1.丘陵地区单个田块较小,一些地方机耕道路、生产道路等基础设施滞后,乘坐式插秧机无法进场作业,只能用步进式插秧机作业。
2.调节好取秧口,插秧机下田后,先将插秧机的取秧口调至靠左(或右)边,再开始上秧至取秧台,秧盘里面秧苗缺(多)角少(多)边的要切除(补齐)。
3.根据田形确定插秧走向。
4.根据肥力状况调节好窝距和取秧量。
(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公益性基层農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农技推广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作者简介】
邓小辉(1979-),女,四川省达县(四川省达川区),大学文化,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
【关键词】:丘陵地区 插秧机 问题 建议
麻柳镇地处达川区东南,是达川区农业大镇,距离城区40余公里,全镇辖24个村,208个村民组,总人口44983人,其中农业人口34840人,共有耕地22453亩,其中田17132亩,地5321亩。2015年5月底全镇有小型旋耕机1323台、小型收割机1476台,大型旋耕机6台、收割机5台,步进式插秧机6台,乘坐式插秧机3台,农机总动力5.98万千瓦,农村机耕道203.6公里,人行生产道121.3公里。
一、麻柳镇插秧机推广应用现状
从2008年开始,原达县农机局、达县农业局在麻柳镇刘家坝村1、8、9社开展水稻机插示范,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示范,针对机械化秧存在问题,逐步完善了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方案。2013年麻柳镇碾盘湾村村6社向元茂机插1.8亩,亩产592公斤,人工栽插0.6亩,亩产546公斤,增产46公斤。2014年麻柳镇碾盘湾村6社向本国机插1.9亩,亩产583公斤,人工栽插0.8亩,亩产546公斤,增产37公斤。2015年达川区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新购进3台乘坐式插秧机,服务面积1260亩,今年全镇累计推广机插秧面积3560亩。
(一)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优势
1.转移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水稻生产季节性强,用工量大,时间集中,其余时间劳动力将被闲置,而机插秧就能缓解春耕期间劳动力紧张的问题,节约生产成本,转移剩余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节省秧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由于机插秧才用的毯状育秧,其播种均匀、密度高,育秧功效高。秧田与大田比为1:80-100,普通水育秧为1:6-7,旱育秧为1:15-20,秧田利用率可提高8倍以上。
3.提高劳动生产率。人工手插秧1个劳动力每天只能插0.5亩。步行式插秧机每台机器3人每天可插10-15亩,乘坐式插秧机每台机器3人每天可插秧30—35亩,提高劳动生产率15-20倍。
4.育秧节水节肥、节约成本。机插秧在秧田期易于集中管理,可提高肥、水、药的使用效果,减少用药量,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5.实现标准化生产,确保高产稳产,提高水稻品质。一是育秧规范统一,为插秧机提供了整齐一致的适龄秧苗;二是机插秧采用定行、定距、定量定深浅栽植,保证了高产所需的基本苗;三是合理把握田间肥水管理,提高水、肥、光、药的利用效果植株分布合理有序,个体与群体有机结合,通风透光良好,改善了田间小气候,减少病虫害,提高上林成穗率和稻谷品质。
(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技术特点
1.选择适宜品种、增加用种量。一般选择穗粒型和穗数型兼顾的品种,同时品种抗到能力要强,箭叶长度适中,特别是两季田品种的生育期要适当,要求丰产性高、抗逆性强,一般亩用种1.5公斤左右。
2.采用标准化育秧。以插秧机规范及标准培育出标准化塑料软盘秧苗,塑料软盘标准为长58CM,宽28CM,标准秧苗高度16-20CM(以18CM为宜)的地毯状健壮秧苗。
3.育秧精细化。包括秧田标准化整治、量化培肥、营养土的筛选、量化培肥、调酸及成熟的土壤灭菌和杀虫处理。
4.秧田干湿交替管理。秧苗前期半旱式田管,后期水旱交替以旱为主。达到以水调气、调肥、护苗,确保秧苗健壮生长。
二、影响麻柳镇插秧机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
(一)认识不足,农民承包土地规模小,土地流转难度大,集约化经营刚刚起步。
1.部分农民对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农机示范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力度不够。
2.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门槛较高,农民一时难以掌握;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前期效果不理想,第一印象差。
(二)机械装备不足,基础设施差。
1.机械化育插秧设备和耕田机、插秧机严重不足。
2.机械作业道路、排灌等农田基础设施薄弱且老化。
3.没有标准化育秧场地,商品化育秧难以推进,农户单家独户育秧质量不能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机插秧的推广。
(三)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技术推广到位率低。
1.基层农机和农艺服务机构刚刚合并,农机和农艺技术缺乏有机结合。
2.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家的农业劳动力全是老、少、妇、弱、病、残,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技术较慢,机械操作体力较差。
(四)育秧技术难关没突破,主要存在:
1.秧苗素质差。机插秧一般秧龄30天左右,苗高12-20厘米,叶龄3.5-4.0叶,叶挺苗绿,均匀整齐,根系盘结好,提起不散。生产中部分机插秧苗纤细黄化,难以达到基本标准。
2.烂秧死苗严重。主要发生在秧苗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
(五)机手操作不熟练,栽插质量差。
1.整地质量差,田间高低不平,现耙现插,沉實时间不够,造成栽插过深,不能发挥机插秧的浅栽优势。
2.缺苗漏窝率高。栽不直,行与行间不均匀,造成稀密不均,主要是机手的熟练程度、机械的调试问题,秧苗不均,秧块不标准,缺边少角问题,栽后补苗未跟上。
3.超秧龄栽插。机插秧密度大,秧龄弹性小,秧龄超过35天明显老化,栽后容易老化,分蘖发生迟缓,影响产量。其原因一是育秧时间没衔接好,秧等田,造成秧苗素质下降;二是后期温度高,秧苗生长加快,由于密度大,营养不足,通透性差,基部叶片黄化,出现老化。 4.机插植伤影响。机插秧在机插时容易造成植伤,秧苗嫩绿,秧苗过高,则植伤越重。植伤后,返青缓慢,分蘖推迟,有效分蘖期短,影响产量。
(六)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发展严重滞后,经营松散缺乏凝聚力,插秧机利用率低。
三、麻柳镇插秧机推广应用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规划,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1.加大对农村机耕道路建设的投入,机耕道路建设是推进农机化建设的基础,合理规划好机耕道和生产道路,要让大中型农机具能够到田间,保障农用物资和农产品运输畅通。
2.加大对水利设施的建设和修复的资金投入,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新建一定的提灌站,对原有的需维修的提灌站加紧修复,整治好现有的山坪塘,落实好管护责任。
(二)合理引导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
1.在镇辖内建立一个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开展以水稻机育机插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宣传和推广服务,发挥指导、示范、带动作用,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2.进一步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加大对质量好、效率高、技术先进的农机具的推广力度,重点支持水稻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经营大户参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服务,集中力量提高水稻育秧、栽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
3.推进农机和农艺有机结合,优化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生产技术体系,促进水稻生产机械化育插秧配套机具的推广应用。
(三)培育壮秧,杜绝超龄秧。
1.根据栽插面积及水源条件合理安排育秧时间,避免出现秧等田、秧等水栽插超龄秧的现象。
2.严格按照水稻机插秧软盘泥浆育秧技术规程培育壮秧。
(四)选用适宜的插秧机,规范操作。
1.丘陵地区单个田块较小,一些地方机耕道路、生产道路等基础设施滞后,乘坐式插秧机无法进场作业,只能用步进式插秧机作业。
2.调节好取秧口,插秧机下田后,先将插秧机的取秧口调至靠左(或右)边,再开始上秧至取秧台,秧盘里面秧苗缺(多)角少(多)边的要切除(补齐)。
3.根据田形确定插秧走向。
4.根据肥力状况调节好窝距和取秧量。
(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公益性基层農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农技推广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作者简介】
邓小辉(1979-),女,四川省达县(四川省达川区),大学文化,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