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环保工作集群实现区域绿色协同发展

来源 :中国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shei5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予以下发。《纲要》明确,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Z公司港口机械市场占有率连续十多年在全球市场居世界第一,并保持70%以上的份额。与此同时,环保装备及技术一直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及重要性日益凸显,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Z公司应担负起长三角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龙头的历史重任,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构建区域环保绿色发展的创新共同体,为早日打造世界级生态绿色制造业集群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高端装备制造业  环保工作集群
  中图分类号:F4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9(b)--03
  1 高端装备制造业环保工作集群的产业与区位选择
  1.1 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整体战略导向相契合
  2018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提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下简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指示。2019年12月初,《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接着发布,明确了长三角新时期的功能及定位:应推动长三角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提高长三角的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率,这些工作对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进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上海的核心作用被进一步加强,上海市及市属企业协同各方,共同推动示范区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发展赋能,Z公司也将发挥应有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龙头示范作用。
  1.2 环保行业具有良好成长性并符合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求制造业应建立起以围绕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核心的战略导向。《纲要》做出新时期的进一步要求,即要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和重要位置,生态空间应共同保护、环境治理应协同开展,筑牢绿色发展生态本底。
  上海尤其是上海制造业国企应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趋势,推动区域内的先进制造业朝着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以创新技术和培育市场来推动产业集群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争取打造成为世界级的环保集群。Z公司通过促进制造业与绿色发展的融合发展模式,共同推进环境协同防治、推动生态环境协同监管等措施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1.3 通过打造环保集群来引导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转型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的基石产业,具有长产业链、强关联度、广涉及面、高技术含量等特征,具有很强的产业升级带动性,可以代表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而高端装备制造业显然处于制造业的价值链顶端位置及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是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
  Z公司的港口机械业务板块,具备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行业属性,公司主打产品如港机岸桥、海工装备、重型船舶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均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重点发展方向,符合《纲要》中国家对长三角主导产业的定位,具备良好成长性,也能对上下游和其他行业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纲要》还指出,应共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业协同发展,按照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方向,打造领先全国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须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形成世界级制造业集群。Z公司应根据《纲要》精神,以此次环保整改为契机,从环保生产和绿色制造方面形成突破口,大胆先行先试绿色技术、绿色制造与环保生产相结合的新型生产方式,走出一条高端装备制造业独特的创新转型升级之路。
  2 打造环保工作集群,形成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的竞争新优势
  2.1 超前布局智能技术研发,分阶段实现智能技术产业化
  培育产业集群,Z公司应将培育智能制造作为打造环保工作集群的重要突破口。
  (1)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各部委、上海市地方的环保示范项目。
  (2)在公司内部进行每年度的环保科技专项设置,让研发人员或科技管理人员进行项目申报,评审筛选后促进项目落地。
  (3)采取与环保装备企业进行定制开发或联合开发方式,为公司环保达标及后续环保技术输出做好技术准备。
  (4)积极鼓励各类环保技术专利及相关知识产权的申报,形成产业集群的环保技术专利池及专利地图,从被动到主动,直至能够利用专利独家许可或排他许可的方式,从环保专利中获利。
  (5)积极牵头或参与制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环保国家标准,因国家在相关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可联合上海市或长三角内相关重工企业一同进行环保标准申报,力争获得技术话语权。
  (6)建立环保科技创新平台,以绿色制造为载体,加强科研能力建设及产学研合作力度,使企業绿色生产和环保素质逐步提升,夯实制造业环保科技创新基础。
  2.2 完善支持创新的环保装备联合采购政策,推动产品规模化应用
  (1)进行环保装备的联合采购。为应对环保装备价格高的问题,Z公司可以作为牵头人之一,联合集群内也有进行环保装备采购的长三角企业(如宝钢、江南造船等)进行联合采购。借鉴上海市医药行业药品联合采购的经验和做法,一方面可以用联合博弈方式大大压减环保装备的采购成本,为集群内企业一齐减负,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交易对手方环保装备企业的订单数量,达到互利共赢。
  (2)建立绿色招投标制度,打造优化环保设备绿色供应链生态。供应链源头的供应商的作用十分关键,其提供原材料的绿色技术及绿色质量标准将进行逐环节传递。因此,应在技术标中加入环保指标的要求,选择符合标准的绿色供应商,来规制满足招标结果符合环保要求。   2.3 成立区域内及跨区域环保基金,打造多元化投融资平台
  Z公司作为牵头人之一成立环保基金,鼓励和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大型企业集团、银行等社会资金投资产业集群的环保产业。该基金因专注于环保工作,可以与中交集团下属中交基金业务范围形成互补效应,不容易形成中交集团内的业务冲突。
  (1)申请与整合政策性资金。公司向国家、各部位、上海市申请环保经费或补偿费,通过合同等形式,将政策资金打包使用,减少财政资金碎片化和沉淀,从而提高使用效率。
  (2)一体化建设与管理。对Z公司各基地乃至上海市及长三角相关企业的三废处理设施等环保设施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通过规模化减少建管成本。
  (3)资本化运作。把环保整改及后续提升工作形成的环保资产打捆形成一定规模的资产盘子,使“负担”转变成资金,争取银行授信;或将良性资产打包上市,化解全部债务,保障公司良性运转。
  (4)打通社会资本投资通道。争取财政资金投入,建成首期股权基金,通过建立子基金、吸引平行基金跟投、融资再贷款等形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资金的持续轮动为环保产业发展不断输血。
  (5)提升环保企業治理水平。基金投资后,将根据产业集群内企业个体情况、聘请相应专业团队,针对性地改善企业治理方式、补齐发展短板,对有条件的辅导上市主板或科创板,通过企业在二级市场的收益来获取高速发展回报。
  2.4 设立区域集群品牌,树立环保工作集群的整体优势与价值
  产业集群取得成功的强有力的助推器就是集群内龙头企业的品牌建设及品牌影响力。作为高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Z企业应依托自身核心优势和品牌效应,强化Z公司港机行业龙头地位在世界范围的强大号召力和在长三角集群品牌中的示范作用,利用集群聚集效应,带动各类高端装备技术的研发与升级,和各类相关企业(如上海市区内的宝钢集团、江南造船集团等)形成协同效应。打造集群专属绿色环保视觉识别系统,在集群内相关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推广与应用,使品牌理念和绿色环保的有效嫁接,形成整个长三角环保联动效应。
  3 营造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环保工作集群的良好发展环境
  3.1 落实完善环保工作集群政策参与体系
  “十三五”“十四五”时期,国家各层面各行业逐步形成了有关向产业集群政策转变、促进产业集群为核心内容的政策参与体系。从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要素保障、财政支持力度、企业融资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都给予了政策支持。其中包含聚焦研制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组织攻关产业链关键环节、参与促进协同创新等各种方式。
  3.1.1 参与政府环保PPP项目
  Z公司具有多年工程建设领域的资深项目成果和经验,且具有担任财务投资人的资金优势,Z公司隶属于中交集团,与兄弟单位存在一定的项目竞争关系,且近年来政府PPP项目要求有所收紧,亟需扩大财务投资的渠道。环保类PPP项目已在国内进行探索性的开展,该领域PPP的项目数量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公司可以争取在此方面寻求项目资源及PPP项目数量及效益再次突破可能性。
  3.1.2 尝试进行碳排放交易
  研究表明,碳交易对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工业绿色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碳交易市场对行业调整减排投资存在倒逼作用,可以在国家级及省部级的碳排放交易所(如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根据要求尝试进行碳排放交易,通过多种创新绿色金融方式来提升企业价值,并将原先造成污染的负外部效应转化为对外界的正外部性作用。
  3.2 搭建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绿色供应链信息化平台
  在整个供应链中搭建信息传递的快速通道,即对整个供应链全环节的信息进行收集、查验、传递、整理、分析和管理的平台,从设计、研发、采购、工艺、成品的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全流程、系统地管控,保证产品绿色质量,通过强化事前管理和风险评估机制,减少或避免重复检测。供应链管理平台应具有反向追溯功能,能使集群内各企业第一时间追根溯源解决问题症结。上文提到的绿色产品联合采购和招标工作的功能可一并纳入绿色供应链信息化平台中。此外,管理平台的附加值作用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比如让下游客户也能通过平台接口、直观地看到对绿色生产和环保装备的管理过程,增强客户信心、提升企业信誉。
  3.3 对外加强环保服务平台建设
  成立以“互联网+”和环保集群融合发展模式为依托的环保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借力绿色服务平台来实现以下四大功能。
  (1)建立集群内装备制造业业主与环保装备企业的交流对接机制,了解制造业业主的需求及环保装备企业的诉求,通过平台提升对接工作效率。
  (2)培育技术服务平台,为双方联合进行新产品研发、产品检验检测以及标准制订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强化集群企业与环保产业联动发展。
  (3)通过工作开展逐步建立起专业供应商网络,方便长三角区域内的企业就近获得各类环保资源,降低采购成本,加强集群内企业间合作。
  (4) 信息互动平台,支持集群内工程业主优先采用达到要求的节能环保装备、产品、技术、服务,带动产业集群整体发展。
  3.4 加强与海外环保工作集群的合作
  通过与国外制造业环保工作集群建立合作关系,模仿借鉴其先行先试的绿色技术和管理模式,打开长三角集群在全球高端装备环保产业链中的知晓度及影响力。通过环保技术联盟、环保产业孵化器、科技和资本相结合等创新模式,实现与发达地区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的良性互动,学习前沿技术、借鉴先行企业的经验教训,提升集群创新能力。
  4 带领促进区域内一体化高端制造业绿色环保协同发展
  Z公司应将自身定位为集群中龙头企业,践行集群核心示范、打造集群核心竞争力、带动提升集群内相关行业及技术的整体水平。
  4.1 打造以Z公司为引领的环保示范企业   《纲要》指出,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重点推进高端装备制造、绿色技术、新能源、智能交通等领域建设,长三角中各制造業企业应把握机遇、审时度势,促进智能制造和绿色环保的互相促进与整合,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Z公司应利用环保整改契机,高举环保工作提升先行者和集大成者的大旗,号召汇聚上海市乃至整个长三角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在完成环保整改后,进一步对环保装备及相关技术进行预先研究、超前部署、开拓深耕,在继续不断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带动实施长三角高端装备制造业环保集群中的绿色技术及应用推广的示范工程,成为环保工作标杆企业及节能环保示范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长三角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业环保工作集群。
  4.2 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及环保技术融合开发
  《纲要》指出,共同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建立健全智能制造与环保技术研发的协同联动机制;形成成果转化项目资金投入、技术转化及收入利益的共投共享机制,合力打造长三角区域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
  由于较高的技术资金等门槛要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全球化合作已成为该行业当今发展的趋势。Z公司应善于借力,可通过“抱团发展”模式以提升集群中各制造业企业各自需要达标完成的环保装备产业指标及规模,可通过企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机制,共同商讨与运用环保技术与环保装备配置上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方案,在与各方充分交流、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工作集群。
  4.3 推动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
  2019—2020年,国资国企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须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环保装备业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产业链水平,结合Z公司此次入围国资委“双百企业”的契机,将并购重组成为公司国企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鼓励扩大区域内或跨区域投资,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优势,加快长三角区域企业间的跨省域兼并、收购及重组,进一步有效提升高端专业制造业环保集群的功能集聚效应。
  5 结语
  环保技术及环保装备一直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以及国家对于绿色环保的重视,其作用及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也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Z公司应担负起长三角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龙头的历史重任,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构建区域环保绿色发展的创新共同体,为早日打造成为世界级生态制造业集群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王陈陈.西安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集聚视角[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8.
  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环保装备制造业春天已至[J].表面工程与再制造,2017(06).
  郑积玲.黑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
  王倩.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途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王守信,韩丹.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C].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2013(10).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柳州汽车产业的增长面临着较大的压力,积极开拓东盟市场是推动柳州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回顾了日本汽车产业开拓东盟市场的历程,总结了日本汽车成功开拓东盟市场的经验,提出了柳州汽车产业开拓东盟市场的困难及对策。  关键词:日本汽车产业 东盟市场 柳州汽车产业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5(b)--02  汽车产业是当今世
期刊
摘 要:A市烟草公司利用线性规划方法设计出新的利税总额预测和目标任务分解方法,主要思路包括:(1)利用加权移动平均模型预测预算年度销量。(2)根据业务流程,以“规格销售量”为核心变量设计目标函数,利用线性规划预测销量下的利税总额。(3)以目标销量任务为约束变量,以省局下达的利税总额为目标函数,利用线性规划方法测算预算年度每种规格卷烟销量目标。(4)基于历史数据比例,考虑季节性因素和小销量规格卷烟特
期刊
摘 要: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步的核心,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力量的推动,而科技的进步也需要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检验与印证。本文将以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为对象,讨论当前经济环境与科技发展条件下的科技与经济互相促进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 实体经济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5
期刊
摘 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国进入应急防控状态,对人員流动进行有序管控,二三产业短暂停滞,社会经济活力骤减。而此次疫情对产业发展影响巨大,其中又以三产为最。都江堰市构建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在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战略下,都江堰市以建设成都旅游消费中心为己任,是成都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和模范带头区。此次疫情,让都江堰市旅游产业短暂停滞,遭遇空前挑战,而如何高效恢复旅游
期刊
摘 要:近些年,城市近郊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极为活跃,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旅游发展中其文化记忆的变迁有别于其他区域。本文以成都市三圣花乡为例,对乡村旅游发展中文化记忆的变迁及其影响作了探讨,提出在城市近郊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原乡文化记忆仍然是乡村不变的核心吸引力,是乡村旅游产品的灵魂所在。  关键词:文化记忆 城市近郊乡村旅游 转型升级 变迁 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对于大型基建企业来说,由于其独有的经营地域分散性、生产作业临时性、资金自主性低等企业特点,使得资金管理面临着巨大风险,如果资金管控不到位,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强资金管理控制和提高资金风险防范对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至关重要。  关键词:基建企业项目 资金 回收风险 支付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5(b)--02 
期刊
摘 要: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联系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为管理者提供建议和对策。以美特斯邦威为例分析快时尚行业的高库存现象以及高库存背景下的企业发展状况,总结出我国快时尚行业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我国服装行业及库存管理提供借鉴意义,有助于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财务分析 库存分析 快时尚 供应链
期刊
摘 要:从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人民币国际化利大于弊,我国政府正在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到诸多因素影響,其中保持汇率稳定至关重要。本文从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破题,分析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八大因素,阐述汇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传导影响,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可行性政策建议及路径。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汇率稳定性 金融市场 政策和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本文立足于上海高校大学的学生消费市场分析,试探讨微商经营模式的创意及效益分析,即微商集合模式。随着《电子商务法》颁布,试从市场需求、盈利模式、运营模式等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切身实践对微商各方面问题和解决方式开展进一步调查,并对此项目的未来创想进行展望。本文将以给大学生创业者带来更多行业分析和指导,引领校内消费创新创业模式为目标,进行多维度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微商平台 高校校园 电子商
期刊
摘 要:现代生鲜市场替代了原有的传统生鲜市场之后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如保鲜、价格等,使得消费者不断流失,也使现代生鲜市场从投资的风口转成了危机集中爆发,为此本文提出“十分钟生鲜派送”,希望对现代生鲜市场所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之策。  关键词:传统生鲜市场 现代生鲜市场 生鲜派送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5(a)--03  2015年,李克强总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