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情感、会思维、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中,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是教育者最为关注的一点,而对学生本身学习能力不予重视,自始自终人都应是教育的出发点,在教给人知识的同时,应关注人的本身,不应一味的灌输,而应培养可以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培养其思维创造能力与健康和谐的心态。
关键词:中心兴趣;自信;追求卓越
【中图分类号】G640
历经数年的教育发展过程,尽管步履沉重、道路缓慢曲折,我们的教育体制基本恢复为传统的教育体制,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应试教育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却显得单一和教条,缺乏创造和灵活,着重知识教育而忽视思想教育,在乎是什么而不知为什么。对于生命、对于人性、对于理想、对于信仰等等问题,则几乎不能或不敢涉足或辩驳。当今中国处于高速持续经济发展并向高度文明发展的时代,中国的教育却死抱着封建没落的应试教育不放,教育部门时刻培养出只会教学生考试的校长和老师,而好多校长和老师却适应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为培养出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生而麻木。教育应从学生自身着手,培养有健康人格,有独立思维能力并勇于追求卓越的人,从人作为人本身出发,培养出能够热爱学习、独立思考、持之以恒不断奋进的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都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去。
一、中心兴趣
兴趣之所以能够成为学习中的重要内动力,因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体具有特殊的认识倾向,兴趣控制下的大脑活动有较强兴奋力,会迫使人主动地去认识某些事物,主动地寻求认识某些事物的方法和手段。教师作为导师,就要善于启发学生对科学和科学实践发生兴趣,一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在生活中经常地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天长地久,学生对这些事物的知识就会广博起来,从而为深化学习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因此,学校教师在对青少年有目的、自然而愉快地在学习兴趣培养,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向上、不断奋进,甚至有可能因此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而兴趣要有一个中心。当学生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不能让他们放纵而不加克制,就会让兴趣泛滥使学生最终一事无成。它就像常见的把阳光聚焦才能成功一样。于是,对于兴趣,要使学生能善于舍去一些次要的,在广泛兴趣中使人获得深邃、深厚的知识,为发展某个方面的特殊才能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当这一中心与广博兴趣相结合,灵感和顿悟才会很快迸发出来。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如何使学生确定正确的兴趣并具有相对稳定性,使其中心兴趣能持续不断地发展,就为今后成才奠定了良好的习惯。
二、自信
自信就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信任,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够实现一定目标的心理状态,是建立在对自我正确认识、正确评价的基础之上的。自信心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源源不断得以释放,是人们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自信心是在周围人们的态度和评价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它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激发人的自尊自爱、自强之心,从而获得成功。反之,缺乏自信心,则会产生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自卑、自贱、自弃等一系列的挫败行为。
教师对培养学生树立自信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有人说:批评伴随着学生,他学会谴责;鼓励伴随着学生,他学会信心倍增;赏识伴随着学生,他明白人生终须一博。所以激励是教育的艺术,它能激发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学生自信心的确立,可以影响到他的兴趣、注意力、观察力和自尊自强。学生自信的确立,除教师的鼓励而外,更重要的是立志。立志是确立自信的灵魂,因为学生立了志,就有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够使学生意志坚强落到实处,勇于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有了动力。
三、思维
在学习中感觉到了的东西并不一定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而理解它就是思维的作用。思维在意识中起联系的作用,使一个个时候不同的认识作用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感知只能是一样一样东西来看,它仿佛是一点一点的反映形式。对一些亮点如何连成一片呢?主要靠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般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等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为此,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成为教学中的根本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认为,教师可采取多种正确的途径对学生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四、坚勇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明白在成就事业中遇到的阻力和非难是正常的问题,因为一个新事物、新假设、新思想、新发现的结果触动了当时权威的地位、损失了人们的脸面、超出了常人的思维,那么这种事物就不可避免的地受到这些人的阻力和非难,没有大无畏维护真理的尊严的精神是难于承受的。另外也要让学生充分明白,没有克逆而顺的精神是难于成就事业的问题。因为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认识其世界以及认识其世界各种客观规律不是一见水底、一帆风顺的,各种表象和假象总是制约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因此对探索、发现真理和技术发明本身必然具有曲折性,而且是愈是遇到的曲折愈大,学生自小养成既追求科学又能在曲折中勇往直前的心态,逆境是成就事业的长河中十分正常的事。通过学生自身的强烈需要所产生的自觉的、主动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去提高自己的素质。
五、平和心态
按动静辩证关系来看,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生相克相辅相存;按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关系来看,则是平衡之中有不平衡,它们也是呈现阴阳相克现象。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学会心理调节时,要学生理解,绝对动或静、绝对的心理平衡都会走向它的反面。就心理不平衡来说,也要分积极的,要鼓励;消极的,要疏导。对于积极的心理不平衡应该鼓励,如干事前的兴奋、演讲前的紧张、满意时的喜悦、不义前的愤怒、美好往事的怀念、竞争中的激进、对不法的厌恶等等,这些心理不平衡既是积极的,对塑造自我健康人格是有益的;另一方面,我们教育工作者,还要学生理解,对于消极的心理不平衡应该加以疏导,如失败后的气馁、受挫折后的泄气、受侮辱后的狂怒、成功之后的失态、对弱者的狂傲、对陋习的偏袒,对竞争中强者的嫉妒、对不法的纵容等等。这些心理不平衡既是消极的又是对人格有害的。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罗立建.人本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涂艳国.走向自由[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魏俊俊,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中心兴趣;自信;追求卓越
【中图分类号】G640
历经数年的教育发展过程,尽管步履沉重、道路缓慢曲折,我们的教育体制基本恢复为传统的教育体制,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应试教育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却显得单一和教条,缺乏创造和灵活,着重知识教育而忽视思想教育,在乎是什么而不知为什么。对于生命、对于人性、对于理想、对于信仰等等问题,则几乎不能或不敢涉足或辩驳。当今中国处于高速持续经济发展并向高度文明发展的时代,中国的教育却死抱着封建没落的应试教育不放,教育部门时刻培养出只会教学生考试的校长和老师,而好多校长和老师却适应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为培养出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生而麻木。教育应从学生自身着手,培养有健康人格,有独立思维能力并勇于追求卓越的人,从人作为人本身出发,培养出能够热爱学习、独立思考、持之以恒不断奋进的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都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去。
一、中心兴趣
兴趣之所以能够成为学习中的重要内动力,因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体具有特殊的认识倾向,兴趣控制下的大脑活动有较强兴奋力,会迫使人主动地去认识某些事物,主动地寻求认识某些事物的方法和手段。教师作为导师,就要善于启发学生对科学和科学实践发生兴趣,一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在生活中经常地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天长地久,学生对这些事物的知识就会广博起来,从而为深化学习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因此,学校教师在对青少年有目的、自然而愉快地在学习兴趣培养,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向上、不断奋进,甚至有可能因此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而兴趣要有一个中心。当学生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不能让他们放纵而不加克制,就会让兴趣泛滥使学生最终一事无成。它就像常见的把阳光聚焦才能成功一样。于是,对于兴趣,要使学生能善于舍去一些次要的,在广泛兴趣中使人获得深邃、深厚的知识,为发展某个方面的特殊才能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当这一中心与广博兴趣相结合,灵感和顿悟才会很快迸发出来。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如何使学生确定正确的兴趣并具有相对稳定性,使其中心兴趣能持续不断地发展,就为今后成才奠定了良好的习惯。
二、自信
自信就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信任,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够实现一定目标的心理状态,是建立在对自我正确认识、正确评价的基础之上的。自信心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源源不断得以释放,是人们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自信心是在周围人们的态度和评价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它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激发人的自尊自爱、自强之心,从而获得成功。反之,缺乏自信心,则会产生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自卑、自贱、自弃等一系列的挫败行为。
教师对培养学生树立自信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有人说:批评伴随着学生,他学会谴责;鼓励伴随着学生,他学会信心倍增;赏识伴随着学生,他明白人生终须一博。所以激励是教育的艺术,它能激发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学生自信心的确立,可以影响到他的兴趣、注意力、观察力和自尊自强。学生自信的确立,除教师的鼓励而外,更重要的是立志。立志是确立自信的灵魂,因为学生立了志,就有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够使学生意志坚强落到实处,勇于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有了动力。
三、思维
在学习中感觉到了的东西并不一定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而理解它就是思维的作用。思维在意识中起联系的作用,使一个个时候不同的认识作用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感知只能是一样一样东西来看,它仿佛是一点一点的反映形式。对一些亮点如何连成一片呢?主要靠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般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等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为此,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成为教学中的根本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认为,教师可采取多种正确的途径对学生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四、坚勇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明白在成就事业中遇到的阻力和非难是正常的问题,因为一个新事物、新假设、新思想、新发现的结果触动了当时权威的地位、损失了人们的脸面、超出了常人的思维,那么这种事物就不可避免的地受到这些人的阻力和非难,没有大无畏维护真理的尊严的精神是难于承受的。另外也要让学生充分明白,没有克逆而顺的精神是难于成就事业的问题。因为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认识其世界以及认识其世界各种客观规律不是一见水底、一帆风顺的,各种表象和假象总是制约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因此对探索、发现真理和技术发明本身必然具有曲折性,而且是愈是遇到的曲折愈大,学生自小养成既追求科学又能在曲折中勇往直前的心态,逆境是成就事业的长河中十分正常的事。通过学生自身的强烈需要所产生的自觉的、主动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去提高自己的素质。
五、平和心态
按动静辩证关系来看,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生相克相辅相存;按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关系来看,则是平衡之中有不平衡,它们也是呈现阴阳相克现象。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学会心理调节时,要学生理解,绝对动或静、绝对的心理平衡都会走向它的反面。就心理不平衡来说,也要分积极的,要鼓励;消极的,要疏导。对于积极的心理不平衡应该鼓励,如干事前的兴奋、演讲前的紧张、满意时的喜悦、不义前的愤怒、美好往事的怀念、竞争中的激进、对不法的厌恶等等,这些心理不平衡既是积极的,对塑造自我健康人格是有益的;另一方面,我们教育工作者,还要学生理解,对于消极的心理不平衡应该加以疏导,如失败后的气馁、受挫折后的泄气、受侮辱后的狂怒、成功之后的失态、对弱者的狂傲、对陋习的偏袒,对竞争中强者的嫉妒、对不法的纵容等等。这些心理不平衡既是消极的又是对人格有害的。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罗立建.人本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涂艳国.走向自由[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魏俊俊,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