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管理:唤醒企业活力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479676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被视为万事万物之根本;而企业组织的生命研究,则是管理学界的一大发展方向。现代企业组织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要求企业从生命有机体的视角来分析管理问题。实施生命管理,有利于企业更健康地生存和发展,以实现终极之善的快乐与幸福。
  把企业组织看作生命体
  企业有自己的基因、细胞、器官系统各层次的结构,存在从产生到死亡的过程——企业生命周期,会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行为。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企业的神经系统——信息系统,企业的血液循环系统——财务系统,企业的免疫系统——危机管理与预警,企业消化系统——市场营销,企业的泌尿系统——运营管理,各系统完成一系列相关的功能,但只有各系统相互作用,才能完成企业的目标(巴斯金,2001)。由于企业系统的演化与生物进化具有惊人的相似性,管理学家很早就借鉴生物进化理论来探究企业机制问题。
  巴纳德在他1938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提出,组织也是有生命的,其活力依赖于各部分的密切协作。马奇和西蒙(1958)指出,组织具有选择和解决问题的功能,而且是一种具有某种决策能力的人类有机体。这种有机体具有欲望、动机和进取心,是一种复杂的沟通系统。爱迪思在《企业生命周期》(1997)中提出,企业像生物体一样都会经历一个从出生、成长到老化、死亡的生命历程,并从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分析了企业成长与老化的本质及特征。德赫斯在《长寿公司》(1998)中借用了来自生物学、生态学、免疫学等方面的知识,把有活力的企业看作是一种有机体,并提出生命型企业的概念。它需要有免疫系统来维持健康,有神经系统来辨别环境和做出反应,有运动系统来协调各部分的活动,有社会系统来交流和学习。
  生命管理概念及其特征
  在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看来,“企业存在于社区之中,企业不只是一种生计,还是一个生命”。企业的生命管理是指,通过系统代谢作用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使其生命有机体的潜力和优势获得生命意义的机制运行过程。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创造生命价值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追求生命的价值,通过不断创造价值来延续自己的生命。一旦企业领悟到其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生命价值,它就会进入游刃有余的战略空间。如同自然界的生物吸收太阳能并经由光合作用而转化为有机物,同时又通过蒸发、呼吸、微生物分解等多种渠道向外界输出物质和能量一样,具有生命性的企业能够而且只有从市场中汲取资金、技术、人才、原材料等生产资料,通过企业内部的“光合作用”后,向市场投放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以获取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从而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生命型企业不断地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维持本系统的生命过程,使其生命价值得以真正体现。
  自我发展的成长性
  生态系统中,随着食物链的转移,其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在生物个体之间、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转换。企业亦是如此。外界输入的物质和能量,通过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部门之间以及企业部门之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交换,通过企业管理者协调、指挥内部各要素,通过员工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传递,产生相干效应和协同作用,在企业内部产生量变到质变,并保持企业物质和能量的无限循环,呈现出非线性的作用特征。而生命型企业的优势就在于其交换机制的健全和高效,能有效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及循环。
  生命企业的差异化
  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在社会经济的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市场中成长与发展靠的就是展示其生命的个性,企业生命个体的差异化是企业持续成长的体现。此外,学习是生命企业进行自我补充、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活力,增强适应外部环境能力的过程,这是企业获得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
  企业的生命管理策略
  企业经营应以人为目的,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动力,以人为标准,并通过系统代谢作用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使其生命有机体的潜力和优势获得生命意义的发展。将企业视为一个生命系统,其目标应该是为生命意义而发展。为了实现生命型企业的终极目标,其基本策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创造生命价值为目标
  企业应以实用理想主义为主流企业文化基调。生命型企业的实用理想主义表明其思想原则是实用理性的,既追求崇高理想,又追求实际利润。如何处理好企业利润与企业理想的关系,是每个企业面临的挑战。生命型企业是为了追求生命的价值,通过不断创造价值升华和延续自己的生命,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其现实和潜在需求的更多价值,从而把企业目标与社会理想、物质与精神、短期利益与长远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文化基调要求企业在追求伟大理想过程中,又不失追求实际利润,使两者兼得。现代营销理论强调,企业只有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持续发展。企业应该用什么去满足消费的需求?不是产品,而是价值。生命型企业善于推行价值战略,如价值链、价值钟、溢出价值等战略,竞争优势十分明显,消费者和企业能同时受益。这正是生命型企业不败之本。
  构建和谐的生态系统
  企业生态是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和谐环境,包括内生环境和外生环境。与生物生态平衡一样,企业生态系统中的每一家企业最终都要与整个企业生态系统共同构成和谐的生态系统,建立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企业在制定战略时,不能只着眼于企业自身短期利益,应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企业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基于和谐的生态系统的战略不仅会使企业自身获益,而且会使所有系统成员共同受益,从而形成生态链上的良性循环。从内生环境来说,主要是通过建立共同愿望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而共同愿望的整合,将有助于组织培养成员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而非被动地遵从。在外生环境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把自我与环境完全割裂的意识,而要确立共生的意识,以形成和谐的企业生态。
  建立敏感的适应机制
  生命型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反映在他们适应市场、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等方面。生命型企业对自己周围的环境都非常敏感。企业是有生命的,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应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建立对环境最合理的适应机制和与环境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只有不断适应环境变化,随时吸收并识别出对自身有较大影响的环境变化信息,通过改变自身的系统结构来适应这种变化。当环境出现重大的结构性变化时,企业必须做出战略性反应,进行战略调整和结构再造。生命型企业应该一直都保持 对环境的高度敏感性,能够迅速感知政治、经济、技术、法律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并能及早做出反应,始终保持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同时能够抓住环境变化产生的各类机会,尽量减小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有效应对企业疾病
  随着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以及生命机体的长期运行,原本充满活力的企业优势资源可能会不复存在,形成企业疾病。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国家经济环境的变化、文化环境在国民学习后的改变、国家规章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改变、科技和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市场结构和供求状况的变化等。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包括人、财、物、技术、信息、管理状况等的变化。由外部因素引起企业病称为外感,由内部因素引起企业病称为内伤。在许多情况下,企业生病往往是内感、外伤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病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自身健康发展。因此,生命型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企业疾病诊断和治疗体系,构建企业组织管理预警系统和企业组织管理预警机制,对企业的各类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并进行有效的治疗,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构建优良的企业DNA系统
  企业DNA是指企业价值链上一组可以为企业带来特定产出并有独立价值贡献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企业DNA重组就是指把企业价值链进行重新分解,把企业战略建立在更为基础的业务构成层面,其目的是通过企业基因重组以创建更具竞争性的实体——将单个基因进行重新排列以形成新的更有效力的基因组,以释放企业的价值潜力。这种现象类似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称为企业的遗传和变异现象(Johan,Gillis and Roert,2003)。生物DNA是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企业DNA则是企业遗传变异的基础,是企业中起本质作用的核心资源。生命型企业应该通过企业DNA及其重组致力于构建优良的企业DNA系统,在环境已经变化时不固守原有的心智模式和惯例,随时调整与环境不相适应的心智模式和惯例,进行企业的心智模式和惯例革新。企业DNA重组是心智模式和惯例改变的结果。
  构建持续学习的幸福组织
  当今世界正在从受资本支配转变为受知识支配,企业的生命线得以延长,更取决于持续的学习能力,乃至终身学习。正如阿里·德赫斯所说: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更快的能力。它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不能拘泥于固定不变的模式,而要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以对各种变化做出正确而快速的反应。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重新认识自我和重新创造自我,做到从未做到的事情,并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只有活的生命有机体才能够学习,而且越高级的生命有机体越善于学习。生命型企业因为有生命,因而是一种善于学习的学习型组织。为此,企业要成为生命型企业必须构建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2001)。
  生命型企业是为了企业的生命意义而发展,以此获得终极之善的快乐与幸福。为了达此目的,必须对企业进行生命管理。生命管理是企业健康和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企业获得生命力的保障。
其他文献
人们常说“向管理要效益”,为什么向管理能要到效益呢?说到底,就是因为它也是生产力。  ——鲁冠球 《我的管理观》  进入1990年代,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迅猛成长,急于分食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遭到顽强抵抗。中外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终于在1995年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冲突。商战之中,中国企业的领导者真切地感受到技术、品牌、营销、管理各个层面的悬殊落差,危急关头,能够用以抵御外强的,似乎只有价格这一个武
期刊
有观察称,人们通常只在做两件事,不在做正确的决定,就在证明其决定的正确。这颇值得深究。  事实上,对于初次接触的事物,人们不可能存在预设定型的看法,对于有关事物真相的观念可能存在多种带有歧义的解释,只是对于这些解释人们会逐渐形成互异的信赖程度,最终在心中做出非此即彼的可信或不可信的判断。此种由歧义解释构成的观念,再加上非此即彼的信赖区分,就最终形成了先入为主的信念;而一旦形成了信念,就会反过来影响
期刊
21世纪,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进步与经济社会危机并驾齐驱,其交互、碰撞演化着复杂和动荡的新时代。网络化、全球化催生并放大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已使之远非一次经济波动。人类必须对自身与世界进行反思和重塑。  1996年4月,来自世界各国的网络专家共聚北京,激情满怀地宣布:“百万年蒙昧,数万年游牧,几千年农耕,几百年工商,如今,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由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短短十几年间,我们已充分感受
期刊
在大灾大难(比如海啸、地震)中幸存下来的人很可能会换个活法,这肇始于如是追问:“若我已在那场事故灰飞烟灭?”  已有的研究表明,进行过“逆事实思考”(counterfactual thinking)的人(譬如想象公司辉煌的历史另有文章),倾向于对组织更有担当、更少跳槽、更佳的业绩以及更高的满意度。  在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的管理和组织行为学教授Adam D. Galinsky、管理和组织学行
期刊
考虑到人的可塑性和学习能力,理想不仅可以丰满自己的思想,甚至“理想有多大,人和事业就可能走多远”。  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时间把理想主义的彩色外套剥去了,只留下了灰色的内衣。”我理解,托翁所言的“时间”,实为复杂和残酷的现实,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规范缺失的现实。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认为,“愿景和价值观加起来叫理想
期刊
汉文帝是著名开明皇帝,在历史上绝对能进入前十名;贾谊是汉代著名文人,在历史上绝对能进入前百名。这样一个优秀的皇帝遇上了这样一个优秀文人,而且还是放手重用,却未能发挥贾谊所长,最终导致这位天才郁郁而终,其中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值得剖析。  贾谊少年得志,十八岁就暴得大名,二十出头就被文帝征为博士。按本传记载,贾谊属于那种典型的聪明外露的早熟人才,每有诏令讨论的事项,诸位老先生还来不及开口,贾谊就会条
期刊
1912年,哈佛学者J.E.哈格蒂(J.E.Hagerty)出版了第一本营销学著作《市场营销学》。以此为标志,2012年将迎来营销学发展的一百周年。  百年中,在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推动下,营销学发展迅猛。各种思想、理论 、方法和工具层出不穷,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也不断涌现。  营销大师菲利普 科特勒曾说:“在营销学的发展史中,每十年都出现一些新的概念,刺激了研究,指导了实践,引起了争论。”概念越来越
期刊
在冰岛政府进行宪政改革,促进民主参与和政务公开时,社交媒体是公民介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冰岛公民可以使用社交网站提出建议,然后由一个25人会议审议,审议过程会通过互联网进行直播。这个广受欢迎的运动是合作时代终于来临的明证。它不仅改变了社会和政治相互作用的性质,也改变了我们工作和经商的方式。  IESE商学院教授José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事部门都能紧跟时代要求,企业应竭尽所能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期刊
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把营销管理当作赚钱的小招数,甚至骗术,这是对营销的最大误解。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除了企业急功近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营销学者落伍了,那些10年之前的教材还在流行着。营销管理为什么?也许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对未来有更多的把握。  营销概念的发展  营销一词来自英文Marketing,词根为Market(市场)。营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在古代和中世纪有了营销思想
期刊
这是一个变化的年代。由于日渐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在大多数行业,企业的管理者都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各种变革。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罗莎贝斯·莫斯·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所言,成功企业都开发形成了“一种持续改进的文化”。  任何变革都不是一撮而就的。博斯公司的John Jones、DeAnne Aguirre和MatthewCalderone认为,在重大变革中,管理者仍然会将注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