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精髓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3599907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过程。它与科学的认识不同,因为你面对着的总是具体可感的形象(不管是自然形象、艺术形象,也不管是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或者在想象中观念地呈现出来的形象),你总会获得某种不止于生理舒适的精神上的快感,进而达到更深的理性层次上的认识——领悟。
  “领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它既是包含着感知、感受,又包含着理解、思维,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对事物的领略。它虽不直接指向概念,却渗透着理性内容,甚至能够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在阅读欣赏这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中,常常掺杂着明显的无意识:主体于无意识、非自觉之中,“领悟”到了某种人生哲理,“直观”或“直感”到了事物的形象特征,而其中又充满了个体体验的独特性。
  首先,阅读“领悟”是对“真”的还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54首是这样写的:
  啊,美如果有真来点缀,
  它看起来就要更美多少倍!
  玫瑰是美的,不过我们认为,
  使它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
  当人们再次看到新生而又相类似的事物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已有信息中抽调样品去加以品评、鉴赏,但此时“样品”已不再是原信息的刻板输出,已经富于更多“再生”的特点了。
  西方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眼前的审美对象也许在实际上并不如意美妙、完善,但是在我们意识里会引起视觉中一种强烈追求完整、对称、和谐和简洁的倾向,换言之,会激起一股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力,从而使知觉的兴奋程度大大提高。这种对审美物进行潜在的“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实际上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真”的领悟,进行“真”的还原。
  其次,阅读“领悟”是对“善”的延伸
  “艺术的真正职责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黑格尔)
  著名翻译家傅雷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曾说:“白居易《琵琶行》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断音),象琵琶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停顿)。‘银瓶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袭击),声势雄壮。至于《长恨歌》那气息的超脱,写情的不落凡俗,处处不脱帝皇的nobleness(高贵)更是千古奇笔。……”(《傅雷家书》)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由于作者平生不得志,屡遭贬谪,生活清苦,竟与流落江头“守空船”的长安歌女引以为同调。在诗中诗人摆脱了生活琐事的拘束,与琵琶女所弹乐曲融为一体。通过音乐节奏的一系列变化,显示自己情绪的高低起伏,游离客观的功利环境,畅怀主观的诗情画意,追求一种“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人生最高境界:美妙、幸福、平静、恬淡的善的生活,从音乐意境的“直观”感觉中,领悟到超越自然的人生乐趣。诗中反映出更多的是“恬淡随人心”,抒发自己愤世嫉俗、渴望求得知音的迫切心情,从广阔的空间把理想中的“善”向四面八方延伸,抛开时事的艰难,求得主体的暂时安慰。
  而在《长恨歌》中,诗人采用大起大落的笔调,虽不乏对唐皇“重色”“倾国”的嘲讽,但更多的是对唐皇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哀婉和痛惜。“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对贵妃“红颜薄命”发出了深深的慨叹。虽然全诗以悲剧结束,但诗人以“梦恋”的形式描绘出了他们之间感情的深笃,揭示出了爱情、幸福、家事、天下事于此时的矛盾性和不可调和性。对唐皇既含有“善”意的规劝,又对人们希望得到幸福生活的心愿寄予“善”的慰藉和“善”意的延续。悲而不露,收到了奇特的美学效果。
  第三,阅读“领悟”是对“美”的完备
  审美经验,也称审美体验,是保留在审美主体记忆中的、对审美对象以及与审美对象有关的外界事物的印象和感受的总和。
  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支点”,审美主体借助这一“支点”,就能在审美创造中使小宇宙推动大宇宙,实现物我的统一;并进而通过个人的审美体验反映人类精神。作为审美中主客观的中介——审美体验过程,既是创造客体,又是创造主体的过程,这是一个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双向建构过程。由于审美体验是一个动态的流动过程,因此人类对美的领悟也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过程。人们阅读领悟,不仅能对原文进行理解和联想,而且能对原文跳跃的时间、空间进行补充;既要对作品中的隐意进行揣摩和推断,又要对原文的情节和形象进行更具体、更细致的再加工。因而主体审美经验的多寡直接关联着主体对艺术美领悟的深浅。
  心理学研究认为:接受者的态度、愿望、情绪、心境、甚至潜意识等方面的因素,可直接影响主体对艺术品中艺术美的领悟。实验证明,当一个人处于喜悦、兴奋状态时,主体的各种功能就会出现增值的情况;如果一个人处于悲哀、忧郁的情绪中时,主体的各种功能就会出现减值的情况。所以,保持良好的心境与宽松的胸怀是充分发挥各种心理功能的必要前提;同时,能长期保持这种心态更有助于主体自身修养的提高。
  人的审美经验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完善起来的,文艺作品的阅读正是这些审美经验来得最直接、最快捷的原始积累途径之一。而“领悟”是阅读中审美经验得以与心灵融合、形成个体审美意识、完善主体审美经验的必然前提。“领悟”是既包含感知、感受,又包含理解、思维,人们总是随着自身生活阅历的逐渐广阔和主体内心的不断充实,不断地更换主体审美层次和完备主体的审美态度与审美理想。因此,加强阅读训练,不断提高“领悟”能力,不仅可以扩大知识视野,更有利于增强自身的思想素养。
  作者单位:四川中江县龙台中学。
其他文献
诗歌作为美的载体,其教学应当承担更为重要的审美教育任务。诗歌教学应该是一个开展美的欣赏、学习美的表达、尝试美的创造的活动过程。诗歌欣赏是一种需要欣赏者参与的艺术鉴赏活动,是欣赏主体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重新构建诗美的过程。一首诗就是一个诗美系统,诗歌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对诗美的解构过程。  比如教授柳永的《雨霖铃》,就应让学生了解该词的节奏、平仄、韵字的特点及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深切
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但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教师利用的是最终形成的教案,是“结果”,教师自身经历的探究过程却被浪费掉了。从中删选出可用的资源,并将其重演于学生,是我们进行探究性教学设计的一条可行的操作思路。  一、设计资源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面对有大量的教学资料。教学设计本身就是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安排资料的
写作教学内容:其一是为什么写,其二是怎样写,其三是写什么。通常情况下,教学中强调的是怎样写和写什么,很少关注为什么写。这样就出现了偏重技法追求,轻视情感需求的倾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模式化、套路化的写作格局,背离了写作的初衷。写作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育一颗真诚善感的心灵,养成理性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作文教学应借助文本细读,从“为什么写作”入手,着眼于情绪的调动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写作
【背景】  许多教师都认为《老王》一文,主要表现的是作者对老王的内疚,认为相比较老王,作者就是个幸运儿,要学习作者关注弱势群体的精神品质,在学术界的解读中,我们也看到此种观点。这种观点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作者真的是个幸运儿吗?而且在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中,作者的做法也并无不妥,为什么作者却越来越感觉到愧疚呢?经过仔细的分析发现,在这文字表面的描写之下,还隐藏着作者
智趣课堂就是授课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掌握语文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了努力。  一、设计导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老师可以用精妙的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活跃气氛,深化课本知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教学中,读写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采取读写一体化的“干字文”的作业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有所提高,
周啸天教授在《诗词赏析七讲》一书中将“识字”列为第一讲。这里所谓的“识字”指的是我们读诗时要明白诗词中各类语汇的来历,对其中积淀的某些特定意蕴要有所了解,不然会望文生义。  在历次高考及模拟考试阅卷过程中,笔者与同行们于诗歌鉴赏题中读到了学生诸多“匪夷所思”的答案,愈发意识到“识字”对于高考诗歌鉴赏答题的重要性。下面结合阅卷实例来探讨“识字”错误的类型及问题根源。  一、不辨古义  在文言文學习过
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神隽味永,读者愈读愈觉其精妙。季匋民的孤傲脱俗,风流雅致;叶三的质朴率真,淡出功利,在汪老浅淡的语言中如水墨画晕染开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走向审美:人情美、人性美、风俗美……笔者认为,除了这些,文本精彩之处还在于通过一个小人物来呈现情感和社会的大构架。下面笔者将就其“第一个”从这一方面进行探究。  小说开篇“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说季匋
2017年1月16日,最新公布的高考语文《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与2016年10月发布的《考试大纲》内部会议公示的题型又出现了新变化。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既是2017年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也是高三学生复习备考的重要文件。教师应认真研读《考试大纲》,把握新变化,吃透大纲特别是样题的精神,把具体要求落实到复习备考中去,这样才能在高考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吃透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的变化  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赋予了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以新的模式和策略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无疑要把握信息时代的新特点,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能适应社会进步新形势的需要。  在前信息化时代,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学习的最大软肋无疑是信息的闭塞带来的效率的不彰,而在信息化技术已惠及农村高中学校的今天,当硬件已不是问题,学习理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