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雷电防护措施探讨

来源 :黑龙江气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1_41004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高铁和电力系统雷电防护设施应用现状,通过计算分析无防雷设施时高铁耐雷水平,对比架设接闪线、加设电涌保护器、安装并联间隙三种不同的防雷措施,比较其技术经济性和优缺点。根据国内高铁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雷电监测和雷电分析以及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并进行差异化防雷措施改造等防雷设施改进建议。
其他文献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养分评测和质量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不同草原类型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规律有利于草地的生态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以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对象,运用克里格插值法、相关性分析法、一元线性回归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异规律,以期揭示不同影响因素对草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在草甸草原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10 cm、20~30 cm、40~50 cm土层的含量依
In[3],Chen,Deng,Ding and Fan proved that the fractional power dissipative operator is bounded on Lebesgue spaces Lp(Rn),Hardy spaces Hp(Rn)and general mixed norm spaces,which implies almost everywhere convergence of such operator.In this paper,we study th
对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5种主要杨树天然林生物量和器官养分含量分析表明:5种杨树叶片平均N含量为19.36 g·kg-1,平均P含量为2.89 g·kg-1,叶片N含量接近全球和国内陆地植物水平,叶片P含量较高于全球和国内陆地植物平均水平;叶片平均N:P比值为6.83,相对较低于全球和国内陆地植物叶片N:P比值平均水平;叶片N:P比值高于茎干,茎干高于根系。额尔齐斯河杂交杨的叶片K含量最高,苦杨的茎干
为了阐明亚寒带荒漠草原不同树种人工林间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选取种植白桦、樟子松、梣叶槭3种不同树种,林龄为11 a的亚寒带荒漠草原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为对照,对其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含量受树种的影响,但不同树种间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差异不显著。(2)种植人工林后,不同树种人
在当今融媒体时代下,新媒体信息传播手段技术发展逐渐成熟,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成效已广泛被公众认可。近年来,网络直播在新媒体行业内发展迅猛,凭借其独有的媒体优势,已逐渐成为互联网上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直播的快速发展为气象部门在气象服务上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本文结合网络宜播的优势特点,通过对黑龙江省气象部门网络直播初步应用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思考如何利用网络直播更好地开展气象服务工作。
采用4个气象站1961—2018年的沙尘暴监测资料,分析了和田地区沙尘暴频次和持续时间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探讨了沙尘暴长时间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和田地区年平均沙尘暴日数20.4 d,是我国沙尘暴最多的地区之一。(2)和田地区在春夏季沙尘暴频次最多,峰值在5月;冬季12月的沙尘暴过程持续时间最长,夏季6月的持续时间最短;持续时间在1~30 min的沙尘暴频率最多。(3)和田地区24 h都有
明确玉米实际自然水分供应规律,可为合理进行农田灌溉、适时安排农事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基于黑龙江省69个气象台站1971-2018年逐日降水资料和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推荐方法,计算并对比分析黑龙江省玉米生长季自然降水和有效降水。结果表明:(1)不同生育阶段和时段间,有效降水和自然降水变化趋势一致;(2)不同生育阶段间,有效降水占比在春季及春秋较高,在盛夏最低,变化范围为35%-56%;(3)不同时段间,有效降水占比1970s最高,达45%,1980s、1990s和2010s相对较低,不足42.5%;(4)多数
通过分析努尔苏丹不同人工林,筛选健康综合评价指标,建立健康综合评价模型,为努尔苏丹及其周边人工林提供健康综合评价理论基础。调查努尔苏丹25块人工林样地和2块天然林样地,选取林下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X_1)、Pielou指数(X_2)、Simpson指数(X3)、林分空间综合结构综合指数(X_4)、土壤有机质(X_5)、全氮(X_6)、全磷(X_7)、p H(X_8)、质量含水量(
利用张掖CINRAD/CC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气象观测资料及L波段探空秒数据,分析祁连山北麓不同类型强降水过程中地形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强降水的形成机制及物理量条件各有差异,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效应也各不相同;各类型降水的大值区集中在山区或山地北坡,地形升高造成的强迫抬升效应显著;局地小地形的阻挡、辐合和抬升作用在强对流性降水过程中较为突出;大地形整体抬升形成的列车效应及局地小地形的汇集作用
利用2020年黑龙江省84个站夏季逐日降水资料,以1/3以上的站点单日降水量超过10 mm为标准,对黑龙江省夏季强降水事件进行了定义。分析表明2020年黑龙江省夏季共发生强降水事件12次,其中6月发生5次,7月发生2次,8月发生5次。2020年夏季延伸期共预报强降水过程17次,其中正确9次,空报8次,漏报3次,准确率达到75%。从月份来看,8月延伸期强降水过程预测准确率最好,6月次之,7月效果最差。分析超前11-20 d和超前21-30 d预报的强降水过程,发现强降水过程的预报效果与预报起始时段没有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