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作为乳糜泻的触发因素:在前瞻性出生队列中进行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来源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ekej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确定感染人肠道病毒或腺病毒(均为常见的肠道病毒)是否可作为乳糜泻的预测因素。

设计

在挪威出生队列中纳入2001至2007年新生儿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随访至2016年9月。

背景

挪威人群。

参与者

携带HLA DR4-DQ8/DR3-DQ2基因型(增加患乳糜泻风险)的儿童。

暴露因素

采集3~36个月儿童每个月的粪便样本,并且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其中的肠道病毒和腺病毒。

主要结局测量

根据乳糜泻的诊断标准诊断乳糜泻。分别在3、6、9和12个月时采集血样并检测乳糜泻抗体,之后每年检测一次。采用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的调整后的比值比,来评估出现乳糜泻抗体前的病毒感染与乳糜泻之间的关系。

结果

在220名儿童中,平均9.9年(标准差为1.6)后,25名儿童在筛查后被诊断为乳糜泻,且每名患儿分别与两名对照组儿童进行配对。在2 135个样本中共有370个(17%)发现了肠道病毒,并且乳糜泻患者出现乳糜泻抗体前收集的样本肠道病毒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调整后的比值比为1.49,95%可信区间为1.07~2.06;P=0.02)。这种关联仅限于引入麸质后的感染。样本病毒拷贝数越多(>100 000拷贝/μl)(调整后比值比为2.11,1.24~3.60;P=0.01)和长时间感染(>2个月)(2.16,1.16~4.04;P=0.02)具有更高的风险。通常检测到的肠道病毒A和肠道病毒B均与乳糜泻显著相关。在出现乳糜泻抗体期间或之后没有发现与感染的关联。腺病毒感染与乳糜泻无关。

结论

在这项纵向研究中,儿童早期肠道病毒的高检出率与后期乳糜泻的发生有关,而腺病毒的高检出率与乳糜泻无关。这个发现补充说明了病毒感染在乳糜泻病因学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作为最理想的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可以为婴幼儿的体格、神经和心理发育提供最好的保障。通过量表对母乳喂养进行专业化评估,可以使医务人员尽快发现影响母乳喂养的重要因素,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健康教育。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于母乳喂养研究的量表,旨在为临床研究和儿童保健工作者选择母乳喂养评估工具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母乳喂养对公共健康和社会经济有巨大益处,而我国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和早开奶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是保障母乳喂养成功的重要开端,其中母婴皮肤接触是第一个关键环节。通过持续的母婴皮肤接触,稳定新生儿的生命体征;获得母亲的健康菌群,以建立新生儿良好的微生态环境;刺激新生儿的觅食反射,尽早获得初乳,以保护新生儿免受疾病感染并挽救生命。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实施袋鼠式护理,能
目的:探讨孕期西地那非治疗对早发型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试验为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13个母胎医学机构进行的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入选者为单胎且在孕22~29周+6被诊断为FGR的孕妇,将其随机分为口服25 mg枸橼酸西地那非(63例,西地那非组)或外观相同的安慰剂(59例,安慰剂组),每日3次,直到32周、胎儿出生或死亡(以先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