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无法抹去的回忆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22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在阅读刘亮程先生的《一个人的村庄》,深受触动,他引发了我对村庄的记忆和关注。
  刘亮程是一个大西北土生土居土长的人。作为一个农民,他“常常扛着一把铁锨”,“与虫共眠”,饲养牲畜;作为一个作家,他是整个村庄“唯一的旁观者”,“和那些偶尔路过村庄,看到几个生活场景便激动不已,大肆抒怀的人相比”,他“看到的是一大段岁月”,而这岁月在他的眼中又是那样的与众不同。这岁月有他关于童年的所有快乐和悲伤,也有巨大的恐惧和孤独。村庄有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仿佛田野里到处疯长的蒲公英,带着淡淡的苦涩和四处飘飞的梦想。
  小时候我跟母亲去外婆家,交通工具是一辆自行车。外婆家在一个很山里的地方,地名叫“月家窟”(只是谐音,三个字准确写法不明),那只能算是一个很小村庄,有十来户人家。我至今不明白为什么人要住到那么偏远的地方去,这种生活更像是一种自我隔绝。村前有一棵大樟树,樟树上挂了一个大钟,村里要召集人就会敲响大钟。大钟的声音在空旷的山里回荡,有时有“嗡嗡”的回音。外婆家养了几只大鹅,有时我们几个小孩在屋旁玩,大鹅就追着我们跑。有一次一只大鹅叼住我的裤脚,我放声大哭,悲切的声音招来了正在喂猪的外婆,她赶走了大鹅,还塞给我几个野生的红艳艳的“萢”。看在那几个野果的份上,我总算转悲为喜,但是自此以后,我就对鹅产生了严重的恐惧。至今看到鹅我还是心有余悸,它们昂着头的姿势有着不顾一切的勇猛。
  “月家窟”,那是我看过的最小最远的村庄,我的童年和它息息相关。它给了我奔跑和自由的记忆,满山的映山红和野果,蕴藏着一个孩子肤浅的快乐。这种肤浅的快乐是城里的孩子无法感受到的。而我的外婆和舅舅们,他们则带着村庄给予的淳朴和善良,最终离开它,走向繁华的小县城。在我看来,一个人即便身体离开了他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他的灵魂依旧会偶尔回去。因为那里藏着来时的路,藏着最纯粹的亲情和友情,藏着生活最初的愿望,关于生存和繁衍的愿望。那是一个人活于尘世的根本追求,也是岁月终究无法抹去的记忆。
  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写道:“所有的人在朝一个叫未来的地方奔跑,跑在最前面的是繁华都市,紧随其后的是大小城镇,再后面是稀稀拉拉的村庄,黄沙梁太小了,迈不动步子,它落在了最后面。”我不知道那个藏在“月家窟”的村庄是不是还在,长大后我就再也没有去过。外婆和舅舅们都搬到了县城,他们也没有再回去过。那个带给他们温饱和爱恨的地方估计没有什么人再留守在那里,因为那里实在是太偏僻了。一个偏僻的村庄终究会被淘汰而荒芜,因为创造村庄的人总要往未来奔跑,不管你是否愿意。有些时候,我们总是身不由己,我们被卷进城市的漩涡,而忘记安静和简单的生活。
  这两年到一些乡镇走访,也看到一些村庄。这些村庄和我记忆中的村庄很不一样。在这些村庄里,我看到新建的安居楼和公园,可是我再也看不到炊烟升起,听不到嗡嗡作响的钟声。这里几乎看不到什么年轻人,只有一些老人和孩子。在我记忆中的那个充满野性的村庄已然死去,这些看似新鲜的村庄让你看不到蓬勃的活力,它们就像村子外还没有盛开就已经死去的桃树。很多的新房到了晚上没有亮起灯盏,只有黑洞洞的窗户散发出无法言说的寂寞。村庄越发没有声音,仿佛一个渐渐患上失语症的老人。
  高建群先生在他的小说《大平原》中这样说到:十年以后,哪里还有炊烟升起的村庄?其实已经不用十年了,因为我们正在失去村庄,村庄的记忆也正在逐渐模糊,那渺渺炊烟逐渐将成为我们梦里的魂牵。是的,我们正在失去村庄,我们走进了更现代化的生活。我们逐漸离开熟悉的土地,就像四处飞舞的蒲公英,最终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落脚。那些钢筋水泥建造的高楼大夏,将我们困在城里。
其他文献
一直觉得生活的反面和幸福的背面都是晦暗的,总有许多人在光鲜靓丽的外表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心事,他们不愿意敞开心扉,也就没有卸下痛苦的台阶。认识“飞冰”我才明白有的人痛苦是因为就着高架不下来,而有的人的痛苦是找不到台阶可以下。  七年前的一次聚会,老同学报了她的QQ号让我加她,我加了几次都被拒绝,等我电话里把同学一顿臭骂之后才发现错在于我,我把两个数字前后对调,加到一个昵称叫“飞冰”的人,发现后我赶忙
期刊
夜色朦胧,路边低矮的树木蜷缩在一边,仿佛在躲避人们的视线,两边的房舍以机械的姿态僵硬地站立着,屋子里的灯光不甘寂寞透过玻璃窗散发出幽幽的光,与街道上略微昏暗的灯光交织在一起,为夜空披上一层光影迷离的薄雾轻纱,行走于大街小巷之间,喧闹又有些陌生,空中的小燕子,成群结队叽叽喳喳地飞来飞去,然后稳稳地落在晃荡的电线上,为人们空荡荡的心增添一缕思绪。  栖息在电线的小燕子,羽毛没孔雀那么漂亮,嗓音没百灵那
期刊
我的父親  我的父亲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凡的人。他出生在农村,服务于基层,退休后又回到农村。他没有惊人的故事,没有显赫的地位,更没有辉煌的历史。而在我眼里,父亲是一座山,值得我一辈子去攀登,去超越。  20世纪30年代,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自幼生活清苦,耕读不辍。解放初期,风华正茂的父亲积极投身农村革命工作,转战十里八乡,做着最原始最偏僻最细致的农村工作。他与青山作伴,与土地共眠,与农民为
期刊
至今我还记得:大名鼎鼎的远西林场坐落在起伏连绵300里的戴云山脉尽头。定位在我这辈子拂拭不去的心底,那儿有我种下的树与知己。  当初,我们二十几位没什么知识的知识青年在那深山老林里种柳杉、建柏、紫胶树,据介绍,那蚜虫吸食紫胶树汁后分泌出紫胶制成漆可以防潮,涂抹在子弹上十年照样打不瞎火。  劈草日当午,饥肠咕噜噜。  日落月升一天天过去,树木一天天长大。转眼到了1975年国庆前夕,林场领导要知青准备
期刊
2006年8月10日,对漳州诗群而言是一个必将写入漳州诗史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湖北房县人任毅从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硕士毕业后来到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成为漳州诗歌史上第一个科班毕业的诗学研究专家,至此,漳州有了自己的诗学教授。多年后当我在北京春阳暖照水仙飘香的这一日写下如上言词,脑中闪现出任毅教授纯朴友善时时含笑的脸,这个1972年出生的小伙子,有着白净的脸庞、微丰的体格、诚挚的表情,他是迄今
期刊
假如我在龍海遇见你,你会是那个巧笑嫣然顾盼生姿的可人儿么?我会陪你在锦江大桥上细看潮起潮落风起云涌,陪你去樱花谷赏花仰望醉美夕阳,然后相约隔日清晨看红日冉冉升起在紫云山顶。我们可以比肩漫步在林萌大道上窃窃私语,打打闹闹。如果你够疯狂,我们还可以枕着夜色躺在月港广场的草地上晒星星摘月亮,做一个悠长惬意的美梦。  假如我在龙海遇见你,在晴朗明媚的二、三月,我会带你去邂逅油菜花海,极目远眺一片金黄,在烈
期刊
年末,外出打工的人陆陆续续回到村里,外婆的屋子又热闹了。  外婆早就不利索了,却还是在屋里到处走动,一会儿要拿橘子给我们吃,一会儿又嚷着外公赶紧做饭。  屋里的电视咿咿呀呀地唱着外婆不知道听了多少回的潮剧,此时都没什么人注意它了。  我搓了搓冰凉的双手,捂在嘴边吹着热气,边看着外公搬来那坛我垂涎已久的米酒,问道:“阿公,阿鑫哥什么时候回来啊?”  “你这小鬼,以前小时候还总跟阿鑫打架,怎么现在每次
期刊
前几日回华安县海格寮乡下老家,儿时的伙伴们正忙于三秋。我说,不是快立冬了吗?他们笑我,那是日历上的事呢,我们这还是秋。单晚、双晚稻连着割,地要下犁,田要开耙,油菜种等着播撒,哪里有冬的迹象?  我忽觉自己迂腐。都是书本惹的祸,长期蜗居在城里居然忘了乡间烟火。这个初冬,确实少了一些寒气,视线里,时未尽,秋未央。  太阳尽管不再像往日那样赤裸裸地把狂热宣泄,却依旧温情脉脉地投向大地,就像慈祥母亲博爱的
期刊
遇见一座城,有时只需要一眼,便再也移不开。芗城,便是一座让人一见钟情的城。  芗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是漳州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漳州古城便位于芗城区。漳州古城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风貌和“以河为城、以桥为门”的筑城型制以及九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漳州古城地处商贸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又是历史建筑、传统文化集中的老城区,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古城是漳州
期刊
把古漳州最美的湖泊  压在传说底下  水做的一本历史书  有无限风景荡漾  我愿是湖畔卖茶的書生  有人来,就对坐  有人再来,就加个小板凳  我们蛮聊,多好  草木皆知我心  店外可以兼卖清风明月  新老客户概不赊欠  赚再多的钱,都给阿娇  阿娇住在对面,井边的少女  她低头含羞的时候,月亮水汪汪  西湖不曾老去,晓风吹翻扉页  只听见腊肠树金黄的声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