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是一项融“情感”“智慧”“艺术”为一体的综合工程。建构主义者认为,课堂教学应是“教师预设”与“学生生成”动态协调下的一项互动实践活动,它是“可预设”和“不可预测”的一种结合体。这就是时常听说的“教无定法”的物质现象和客观前提。然而,“一动不如一静”,只要我们学会并具备“以静制动”的能力,就能让课堂教学显现出一定的基本“章法”。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立足于中高年级课堂教学视野,主要从“收放自如”“品读词义”“读写互动”等三个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立足“放”,在收放自如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所谓“放”,就是善教者要引导学生围绕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个体学习和合作探究形式为主,坚持教学目标和文本内容为支撑,积极开展思考与讨论、交流与总结等自主性学习活动。值得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问题”,包括教与学双方提出来的;当问题出来后,要“给足”学生思讨活动的时间;在这期间,教师进行动态化巡视,并要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原则给予启迪和主导,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放到后进生群体之中,与他们共同思维,一起寻找答案。
以《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为例。笔者首先提问:“‘我’在祖父园子里是怎样学习劳动的?”随即觉得这个问题虽然不复杂,却颇有些“大”,要想找全了亦非易事,为了顾及所有学生,又细化为三个小问题——“怎样学种菜”“怎样学铲地”“怎样学浇水”。然后让学生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放手去阅读与思考、合作与探究。如果说园子里是“我”快乐活动的天地,那么课堂上则成了学生们快乐学习的时空。
当然,“放”是有限度的。教师应本着“收”的目标,根据文章篇幅长短、问题难度大小、综合学情变化等,努力把握好“收放自如”这根“风筝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亲近文本”的意识和能力。
二、立足“品”,在品读词义中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等基本特征。不仅如此,作为一门母语学科和最基础性学科,它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结合体。语文既像一碗“酽茶”,又是一坛“陈酒”,需要人们去满“斟”细“品”,才能闻得真香、尝得美味。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然具有一定的品读能力和情感意识,能够从文本品读中程度不同地寻求相应的“美”和“情”。这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基础。引导学生从文本品读中寻美觅情,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以《卢沟桥烽火》教学为例。这是描写抗日战争期间中日军队之间“拉锯式”的激战场面,集中反映了日军蓄谋已久的无耻挑衅行径和中国军队同仇敌忾的英勇反击行为。笔者通过“同为偷袭战术,文中在用词上有何不同?情感表達上又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进行品味、感悟和体会。其结果是,许多学生都能抓住“偷偷地”与“悄悄地”、“摸来”与“进发”等词语,充分感受到了它们的感情色彩,进而从中体悟出日军的阴险与卑鄙以及中国军队的机智与勇敢。
三、立足“写”,在读写互动中引导学生善读善写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阅读与写作不仅是课程活动体系中的有机组成,而且拥有“半壁江山”的重大份额和重要地位。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积极开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语文“读写互动”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从中攫取“1+1>2”的双赢教学效果,同时有利于在厚积薄发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以《广玉兰》读写教学为例。(第三自然段,内容略。)这一语段,不仅结构清晰,而且有详有略,还特别地有感情、有力量。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引导学习与感悟这段语段后,特地留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就“自己最熟悉或最喜欢某种花木”进行仿写。从过程和最后结果来看,这样的仿写活动相当成功,令师生双方都非常满意。教师善于把握教材特点,认真引导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勤读多写、善读善写”,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赢得令人期待的良好效益。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之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收放自如”“品读词义”“读写互动”等这些“牛鼻子”工程,定会把学生逐步引向乐学语文的良性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铜山实小教育集团(221116)
一、立足“放”,在收放自如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所谓“放”,就是善教者要引导学生围绕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个体学习和合作探究形式为主,坚持教学目标和文本内容为支撑,积极开展思考与讨论、交流与总结等自主性学习活动。值得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问题”,包括教与学双方提出来的;当问题出来后,要“给足”学生思讨活动的时间;在这期间,教师进行动态化巡视,并要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原则给予启迪和主导,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放到后进生群体之中,与他们共同思维,一起寻找答案。
以《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为例。笔者首先提问:“‘我’在祖父园子里是怎样学习劳动的?”随即觉得这个问题虽然不复杂,却颇有些“大”,要想找全了亦非易事,为了顾及所有学生,又细化为三个小问题——“怎样学种菜”“怎样学铲地”“怎样学浇水”。然后让学生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放手去阅读与思考、合作与探究。如果说园子里是“我”快乐活动的天地,那么课堂上则成了学生们快乐学习的时空。
当然,“放”是有限度的。教师应本着“收”的目标,根据文章篇幅长短、问题难度大小、综合学情变化等,努力把握好“收放自如”这根“风筝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亲近文本”的意识和能力。
二、立足“品”,在品读词义中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等基本特征。不仅如此,作为一门母语学科和最基础性学科,它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结合体。语文既像一碗“酽茶”,又是一坛“陈酒”,需要人们去满“斟”细“品”,才能闻得真香、尝得美味。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然具有一定的品读能力和情感意识,能够从文本品读中程度不同地寻求相应的“美”和“情”。这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基础。引导学生从文本品读中寻美觅情,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以《卢沟桥烽火》教学为例。这是描写抗日战争期间中日军队之间“拉锯式”的激战场面,集中反映了日军蓄谋已久的无耻挑衅行径和中国军队同仇敌忾的英勇反击行为。笔者通过“同为偷袭战术,文中在用词上有何不同?情感表達上又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进行品味、感悟和体会。其结果是,许多学生都能抓住“偷偷地”与“悄悄地”、“摸来”与“进发”等词语,充分感受到了它们的感情色彩,进而从中体悟出日军的阴险与卑鄙以及中国军队的机智与勇敢。
三、立足“写”,在读写互动中引导学生善读善写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阅读与写作不仅是课程活动体系中的有机组成,而且拥有“半壁江山”的重大份额和重要地位。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积极开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语文“读写互动”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从中攫取“1+1>2”的双赢教学效果,同时有利于在厚积薄发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以《广玉兰》读写教学为例。(第三自然段,内容略。)这一语段,不仅结构清晰,而且有详有略,还特别地有感情、有力量。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引导学习与感悟这段语段后,特地留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就“自己最熟悉或最喜欢某种花木”进行仿写。从过程和最后结果来看,这样的仿写活动相当成功,令师生双方都非常满意。教师善于把握教材特点,认真引导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勤读多写、善读善写”,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赢得令人期待的良好效益。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之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收放自如”“品读词义”“读写互动”等这些“牛鼻子”工程,定会把学生逐步引向乐学语文的良性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铜山实小教育集团(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