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佳乐双面魅力引领Cross风潮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encheng7758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人们还在谈论SUV的宽大、MPV的舒适、轿车的操控性时,一种集多种车型特点于一身的Cross车型风靡汽车市场,更在08年有抢夺其他车型风头之势。起亚新佳乐以CUV的Cross概念切入市场,并在各大品牌中脱颖而出。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一时间Cross成为了汽车行业热议的话题。
  
  Cross热销折射观念转变
  
  Cross车型属于跨界车型,是以轿车底盘为设计平台,融轿车、MPV和SUV特性为一体的多用途车。在日渐成熟的汽车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很多人希望自己的汽车集众多车型于一体,“跨界”车型便大行其道于国内市场,它是以轿车底盘为设计平台,融轿车、MPV和SUV特性为一体的多用途车。
  最先在国内打出Cross概念的进口起亚,凭借着新佳乐这款CUV跨界车型,在2007年市场上收获颇丰,160%业绩的增幅印证了新佳乐作为Cross车型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进口起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消费观念的变化是Cross车型热销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汽车市场日渐成熟,而消费者的需求也随之多样化。传统的轿车虽能满足代步工具。但是难以满足现代人对生活多样化的追求。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多功能Cross车型正好契合了这种需要,新佳乐的热销也主要是受这个因素影响。
  据了解,近些年油价的持续走高,也是众多消费者青睐Cross车型的原因之一。在保证了动力和空间的前提下,使用了轿车底盘,让Ooss车型的油耗相对于SUV更加经济。
  
  双面魅力抢占先机
  
  虽然市场的蛋糕逐渐增大,但终归还是有限,那么如火如荼的CrOSS车型究竟抢了谁的蛋糕?
  从相关统计数据上看到,对于Cross车型,75.1%的消费者有一定的了解,其中有22.0%的消费者对其非常了解,更有44.5%的消费者表明可能会购买Cross车型。而Cross之所以受到消费者的青睐,47.8%的消费者表示多功能车能满足不同的需要,也就是说主要是因为其一车多用的跨界风格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看到了客户对Cross车型的多种需求,市场上热销车型进口起亚新佳乐继7人座之后,又在前阶段推出了5人座,继豪华版、舒适版之后又推出了标准版。而5人座、标准版无疑与轿车市场有交叉的地方。从经销商处了解到,一般家庭选购第二辆车,很多消费者在SUV和MPV中选择,更多的二次购车消费者被Cross车型诸多优点所吸引,很多消费者更偏向于它。为满足客户的多重需求,新佳乐将质保进行升级,从原来的2年6万公里升级为针对动力总成的5年10万公里。
  购买了新佳乐的王女士告诉记者说,自己很喜欢新佳乐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悠闲感觉,平时工作很忙,在周末的时候,全家开着新佳乐去自驾游感觉特别温馨。而开着这车上班也丝毫不觉得没有面子,生活工作都能兼顾。
  
  新佳乐,不仅仅是抢先
  
  去年起亚在Cross市场中,凭借着新佳乐独特的外观和齐备的功能,在07年市场上获得了不俗的业绩。从现在的趋势来看,Cross已经不仅仅是轿车与SUV的单纯跨界,更蔓延到轿车、SUV、跑车等多种车型之间的交叉和融合,甚至纳入到类似敞蓬这种设计形式之中,Cross的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车型研发之间还有巨大的尝试和拓展空间。但每个厂家对与Cross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能否符合消费者的期待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进口起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说,新佳乐是一款结合了MPV的空间、轿车的舒适和SUV的时尚而设计的都市多功能车,而其重点也直指家庭用户,为了更加方便家庭用车,作为家用Cross,新佳乐的特点更多地集中在车内的舒适乘坐环境和灵活多变的座椅组合方式。新佳乐的座椅能够完成市面几乎所有MPV的“变形”动作,而每一个动作也都会伴随着人性化的细节渗透,比如头枕上的雨伞挂钩、第三排的储物盒以及前排座椅下的隐藏鞋盒等。同时,新佳乐配置更趋实用性,这也是为家庭用户度身打造。顶级新佳乐配备了座椅加热、电动天窗、行车电脑、倒车雷达、电动折叠外后视镜、DVD系统以及行李架等装备,而且主被动安全装备更为丰富,遍及全车的诸多气囊以及ABS+EBD+ESP的电子程序会让你对家人的安全更为放心。新佳乐的设计理念源于对跨界的理解,其将SUV的元素融入进MPV的设计中,看起来更加动感活力,而且抛弃了SUV的大油耗,突出了其宜家舒适的轿车本质。
  汽车市场新人辈出,Cross将在细分市场上展开新一轮的厮杀。新佳乐引领的Cross风潮已经蔓延到中国市场,将有越来越多的Cross车展开始更激烈的竞争。但国内汽车消费观念日渐成熟、理性,更多的消费者会从实际需要出发。新佳乐将以更优越的品质擦亮客户挑剔的眼睛。
其他文献
在本刊上期正在付印之时,一场全球金融风暴不期而至。对于大多数中国普通百姓而言,这场危机并不远。因为中国早以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甚至金融一体化)的进程,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正日益加强。  如今,这场金融风暴在各国政府的一系列救市举措下稍显喘息之机,但认为已经风平浪静未免太过乐观,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你的生活必将受到这场金融风暴的波及。手中的股票怎么办?房子是买还是卖?当前经济形势下是否不适
期刊
近年来,尽管有人常用“井喷”来形容新车市场,但它的发展还是比不上二手车市场来得迅猛。到2007年,中国二手车市场也开始迅速膨胀,交易量增速超过新车6.37个百分点。为了让消费者得到专业化的二手车服务,一汽丰田与中国市场上的“实力派”企业纷纷推出品牌二手车业务。品牌汽车企业凭借其规范便利的服务和用户信任度在市场中凸显出优势。与此同时,“一汽丰田安心二手车”又成为国内品牌二手车的领先者之一。    置
期刊
世界观    东经40°43′0″,北纬74°0′0′——美国,会融危机的中心。远在大洋彼岸的华尔街,还好么?从纽约到华盛顿再到芝加哥,美国人或是身陷旋涡的中国人,他们如何看待这次危机以及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 我们又能从这百年一遇的危机中学到什么呢?    在10月上旬,面对全球范围内的股市连续震荡,欧美各国政府最终不约而同地宣布,以国家信用为银行背书,之后全球资本市场的恐慌情绪开始步入调整期
期刊
由美国金融机构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各国股票市场急泻,前数年股市畅旺所激起的财富效应已荡然无存,随之而来的便是信贷收紧、经济衰退、失业率飙升等,情况令人忧虑。  香港经济两大命脉金融和地产同时受到冲击,最能代表金融板块兴衰的恒生指数已自去年10月32000点下跌至近日的14000点,下跌幅度近六成,而本港楼市却于第二季才开始见顶调整,平均楼价已较年初高峰期下跌超过一成,个别热炒屋苑或近年才推
期刊
当去年次贷危机爆发时,相信很少有人意识到它居然真的会演变成一场全球金融危机。不就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了吗(中国房地产泡沫比美国大多了),况且次贷资产总共算起来不过几千亿,而如今只美国政府一家用于救市的资金都万亿以上了。为什么这小小的次贷会催生出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令冰岛等国家濒临破产,让全世界经济面临衰退。下面我们就看看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    美国房地产泡沫泛起。    2000年底
期刊
投资组合是以深入考察投资者个人情况为依据,将资产组合理论个性化的结果。投资组合是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期,将不同的资产类别多元化在整体投资里,以达到最大收益。它基于不同资产类别有不同风险/回报特性这一事实。例如国债风险小收益低,小型公司风险高回报也高。  自1986年以后,美国财富管理公司的业务模式从股票经纪人模式完全过渡到以投资组合为核心的顾问服务模式。 根据一份由芝加哥大学的三个教授
期刊
10月17日,香港银行公会宣布同意接受政府的回购方案,香港雷曼“迷你债券”乱局开始步入了新的阶段。  雷曼迷你债券风波源自9月15日,雷曼宣布破产保之后,香港大批持有雷曼“迷你债券”的投资者接获银行通知,称其投资的债券已经无法获得固定利息,并有可能无法收回本金,由于这一团体人数众多,被香港媒体冠以“雷曼苦主”称谓。  银行的通知引发大批债券持有人的不满与惊愕,许多人反馈,这与当初银行职员向他们推销
期刊
9月30号下午在雷曼公司伦敦办公楼一楼大会议厅里,来自普华永道的破产清算师用简短的几句话集体解雇了我和其他共750名雷曼伦敦固定收益部(Fixed Income)的员工。在此之前,雷曼北美员工成为了英国巴克莱资本公司的一部分,雷曼亚洲的所有员工、雷曼欧洲的证券部和投行部的员工被日本的野村证券接管。而我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没有了健康保险等等福利。更重要的是,我和过去四年的雷曼同事各奔前程,没有了共同奋
期刊
美国感冒,我们也会打喷嚏  刘彦斌    1 你如何看待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刘彦斌:在全球金融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可能冰岛出了事我们不会感染,但美国有事,我们一定会打喷嚏。而这次金融危机为什么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呢?美国金融发生问题首先会影响到美国的金融机构。资金是经济的血液,金融对于经济来讲,就像一个人的血管一样,一旦金融发生了问题,这个人肯定发生血管堵塞,金融发生问题一定会波及到经济。
期刊
传统上,每当金融市场动荡,黄金即可发挥资金避难所的角色。美国次按风暴引发的信贷危机是全球市场看好金价的主要近因之一。为防止经济陷入大萧条,美国联邦储备局采用宽松货币政策,不但一再减息及大举向市场注资,美国国会更于10月初通过8,500亿美元救市方案。为筹集此巨额资金,美国无可避免增发国债,亦即启动印钞机器,长远必令美元供应大增,刺激通胀上升,及令美元汇价进一步受压,届时黄金价可发挥抗通胀的作用。 
期刊